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精選8篇)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1
華嚴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于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峰。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余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云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致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圣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筑。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后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筑的記載,只記鑿原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
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里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為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為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于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陜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陜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發愿“重修兩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于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2
華嚴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于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峰。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余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云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致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圣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筑。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后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筑的記載,只記鑿原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3
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里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為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為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于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陜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陜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發愿“重修兩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于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華嚴寺位于西安市南長安縣杜曲鎮城東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 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
寺建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順在此創立華嚴宗,其三傳弟子深得武則天寵信,被稱為“華嚴宗大師”。四傳弟子澄觀被尊奉為教授和尚,授“鎮國大師”、“僧祖清涼國師”稱號,并主持當時全國佛教法事。因此,華 嚴寺是唐代地位相當高的一所名寺。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4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于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里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閣之圣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筑及塑像均為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修和添補后形成的。整個寺院占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余間。天王殿里面這前后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筑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所供為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臺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層閣內,我們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妝,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這是根據元代書法家趙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搗ǎ垡羰敲鈄醯娜鰨忻釕疲雜壯黽搖6捶鵓霞竊兀垡羰槍糯《紉桓齬醯奶櫻脅槐r,后來出家修成菩薩。但觀音來到中國后,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為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護法神,傳人中國后又將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沼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5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筑圍墻,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于七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后藏此墓之中。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筑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云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
經政府有關部分批準,華嚴寺現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嶗山區在在積極制定規劃,即將在華嚴寺周圍建立國內唯一的以華嚴宗經典教義為依據的大型佛教文化風景旅游區“華藏世界”。屆時,華嚴寺下方的“山海奇觀”,上方的“那羅延窟”,將與華嚴寺連為一體。在“華藏世界”中,將出現數千尊隨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為壯觀。同時還將修建一座寶塔,紀念法顯從古印度求法歸國在嶗山登陸的歷史往事.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6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于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里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閣之圣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筑及塑像均為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修和添補后形成的。整個寺院占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余間。天王殿里面這前后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筑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所供為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臺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層閣內,我們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妝,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這是根據元代書法家趙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搗ǎ垡羰敲鈄醯娜鰨忻釕疲雜壯黽搖6捶鵓霞竊兀垡羰槍糯《紉桓齬醯奶櫻脅槐r,后來出家修成菩薩。但觀音來到中國后,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為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護法神,傳人中國后又將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沼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后院主體建筑為大雄金殿,內供三佛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為十八羅漢。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7
華嚴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于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巖諸峰。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余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云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致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圣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筑。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后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筑的記載,只記鑿原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
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里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為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為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于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陜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陜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發愿“重修兩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于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華嚴寺位于西安市南長安縣杜曲鎮城東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約15公里。 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
寺建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順在此創立華嚴宗,其三傳弟子深得武則天寵信,被稱為“華嚴宗大師”。四傳弟子澄觀被尊奉為教授和尚,授“鎮國大師”、“僧祖清涼國師”稱號,并主持當時全國佛教法事。因此,華 嚴寺是唐代地位相當高的一所名寺。
大同華嚴寺導游詞介紹 篇8
華嚴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范。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筑。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于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后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制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艷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于芮城永樂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