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精選20篇)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
的融合,讓人們無法抗拒,而位于黃浦江西岸的「外灘」,百余年來也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在世人面前。
●上海的象征---黃浦江。浦江游覽一直是上海旅游中的一個傳統旅游節目,每天從上海外灘“浦江之光”碼頭啟航,把您從繁華的上海市區,帶到黃浦江與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匯流入海的地方——吳淞口外的“三夾水”。行駛江心,眺望一江之隔、跨越百年滄桑的建筑群,不能不心生感慨。
水,有靈氣有財氣。水,孕育著蓬勃的生機。黃浦江,城市的母親河,上海的黃金水道。黃浦江“清游江”游覽船,從大達碼頭起航往北,浦西舉世知名的外灘萬國建筑群,浦東矗立于云霄之端的陸家嘴金融中心,逐漸映入眼簾。入夜,兩岸燈火輝煌,繁華城市的古典與現代建筑風格,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繽紛多姿,盡顯江岸美景。放眼遠眺,建筑是凝固的美,江水是流動的美;兩岸喧鬧是繁華的美,江中寧靜是淡雅的美。上海的黃浦江,處處都能享受到美的存在。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2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現在我們來到上海黃浦江畔的外灘,首先,我對各位的參觀游覽外灘表示歡迎,并預祝各位旅游愉快。
新外灘共有五條旅游路線,在您的左手邊是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的壯觀建筑群和寬敞的中山路,您的右手邊是波光粼粼的黃浦江以及前程似錦的浦東陸家點綴金融貿易區,眼前為新穎獨特的觀光游覽區。這建筑群、中山路、觀光區、黃浦江、陸家嘴仿佛樂譜中的五線譜,勤勞上海人民則好似串串間符,正組成最新最華美的樂章,歡迎著各位來賓的光臨。
1840年第一次戰爭以后,緊鎖的國門被殖民者洋炮轟開了,上海也被迫辟為商埠。從那時起,各式各樣的西洋式建筑隨著殖民者的“搶灘”而紛紛聳立,至本世紀30年代初,上海已從海濱小邑一躍成為遠東最大的都市。
眼前這些具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筑,雖然不是出自同一個設計之手,也不是建造于一個年代,但它們的建筑格調是那么的和諧統一,宛然天成。從金陵東路外灘到外白渡橋長僅1.5公里的弧線上,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地矗立著52幢風格各異的建筑,有英國式的、法國式的、古希臘式的等等。當年許多外國銀行、總會、領事館等云集于此,有東方“華爾街”之稱,形成舊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歷史縮影。
各位請看,新外灘2號東風飯店,過去曾是十分聞名的英國總會,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筑。樓高有6層(連地下室),樓頂南北兩端各設?望亭一座,內部裝飾極為華麗。一層樓酒吧間當年曾因擁有110.7英尺的東方最長的酒吧柜而驕傲一時,如今美國的肯德基快餐廳設在里面。
新外灘12號以前是大名鼎鼎的“匯豐銀行”,該建筑建于1923年,屬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筑。大樓為接近正方形的矩形建筑,高5層,加上頂部一半球形層頂菜有7層,鋼框架結構。樓內裝飾十分講究,設有美、英、法、俄、日等國各種接待室。這座建筑英國人曾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一座最為講究的建筑。
緊鄰匯豐銀行旁邊的那幢建筑是上海海關大樓,為19世紀復古主義的建筑,建于1927年,為當今世界所罕兇。大樓上面的大鐘四周均可看到走時,每隔15分鐘奏響一段短曲,鐘聲悠揚深沉,聲聞10里。
匯豐銀行大樓和海關大樓都出于英國設計家威爾遜之后,上海親切地稱它們為“姐妹樓”,目前仍是上海的重要標志之一。
南京東路口的兩幢大樓均稱為和平飯店。坐南朝北的這幢樓建于1906年,當時稱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早的一個飯店。它可作為一座歷史建筑,屬英國文世復興式。該樓的最大特點是立面彩紅磚做腰線,白墻磚做貼面,遠遠望去既莊重典雅,又別具風格,實屬一座難得的佳作。
外灘的這些建筑,都是中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反映了西方殖民者對上海的掠奪和侵略。如今為了讓人們了解這些建筑的歷史,每幢大樓門前均掛有中英文對照的銘牌。
對于外灘,上海人給她的稱呼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上海人把解放前的外灘叫舊外灘,解放后稱作外灘,現在人們贊她為新外灘。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搶占外灘的情景,但每次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意義。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重心也由南而北,浦東的開發和振興使上海走到了全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春風吹醒了沉睡多年的上海外灘,中外金融機構也紛紛搶占外灘。上海作出了“清巢引鳳”的重大舉措,將外灘金融街房屋大置換,吸引海內外的.“老顧客”重新前來落戶,再顯遠東“華爾街”的風采。
外灘是上海的象征,也是中外游客必到之處。但在以前由于道路狹窄、行人車輛擁擠不堪,嚴重影響了外灘整體形象。為了改變處灘的面貌,上海人民政府把外灘作為重點加以改造。眼前這條馬路稱中山一路,是為了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也是外灘綜合改造的一部分。該路全長826米,寬45米,設6至10個車道。這條寬闊的交通線不僅僅限于外灘一帶,它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延伸,北起江灣五角場,南抵南浦大橋。到下個世紀初,這條南北走廊長達15公里,將成為上海旅游觀光的標志性景觀。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濱江大道頗有特色。它不但集文化、綠化于一體,而且早晨是人們習文練武的好地方,白天是國內外旅游者觀光游覽的天地,晚上則是對情侶談情說愛的理想場所,聽說有許多外國朋友都慕名前來體驗生活呢。
各位來賓,漫步在新外灘觀光區,您是否感覺到,新外灘不僅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在熱鬧繁華中透出濃郁的藝術氣息。大家請看:在延安東路外灘設置主題為“為了明天”的藝術景觀,以6根圓柱相擁抱,與具有80多年歷史的氣象信號臺相組合成為一組對景。海關大樓與電子瀑布鐘也是頗有新意的對景。電子瀑布鐘呈階梯式,長27米,高3.5米,設10全臺階。整個操作過程均由電腦控制,約有1000多個噴頭水柱組成各種顏色的阿拉伯數字,使世界各地既是那么的遙遠,雙是多么的親近。觀光區名副其實地成了一條容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特色文化的風景線。
漫步外灘,我們不知不覺已進入了黃浦公園。提到這個公園,每個中國人都忘不了昔日外國列強掛在公園門口那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那塊臭名昭著的牌子,讓當時的中國人民蒙受了極大的恥辱!如今,看眼前那60米高的上海人民英俊紀念塔,矗立在面臨水之處。威武壯觀的三柱黃崗巖塔體仿佛在告訴人們,民永遠緬懷從戰爭、五四運動和解放戰爭以來,為洗刷民族恥辱,為上海的革命事業而獻身的英雄們。
黃浦公園面對的就是聞名海內外的黃浦江。“月上黃龍浦水黃”,十分生動地描繪了黃浦江水的顏色。改善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它發源于無錫太湖,是上海境內最長、最寬、最深的一條河流,全長114公里;平均寬度400米,深7至9米。它的原名叫東江,又有春申江,黃歇江等別稱。相傳在20__多年以前,上海當時屬楚,那時楚國有位大將叫黃歇,他很有治國才能,被楚王任命為宰相,并封為“奉申君”,管轄上海這塊土地。由于當時東江上游淤塞,,他就帶領上海人民進行疏浚,并且修正了航道,使上海的水上交通和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后人為了紀念黃歇的功績,就把東江改稱為“春申江”和“黃歇浦”,直到南宋時期才正式定名為“黃浦江”。
遠眺對岸,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與浦西外灘遙遙相望,其功能為金融、貿易和對外服務,它將是新上海的核心與象征。“東外灘”濱江大道,總長2500米,集旅游、觀光和娛樂等為一體,沿道設有6個頗具特色的廣場。雖然現在只聞到隆隆的打樁聲,但聲聲入耳,是五線譜上最華麗的樂章,預報著外灘更美好的未來。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君山,古稱洞庭山,洞庭湖由此而得名。唐代詩人劉禹錫用“白銀盤里一青螺”來形容君山。君山上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傳書的傳書亭和柳毅井,呂洞賓的朗吟亭,漢武帝的酒香亭等。
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于山頂”。這浪漫神話傳說,不足為信。后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峰組成,峰峰靈秀,“煙波不動景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這靈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傳說,更引人遐想。棄舟登山,可先謁“舜帝二妃之墓。”墓兩邊的石刻對聯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這“淚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蒼梧,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和女尋夫來到洞府山,忽聞噩耗,悲痛萬分,遂攀竹痛哭,淚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慟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從二妃墓翻過一道山梁,走不遠。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寫的《柳毅傳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西山有楊么寨,相傳是南宋初年洞庭湖農民起義軍領袖楊么兵營的遺址。從此出走,便到酒香山。傳說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長生不老的漢武帝聽說后,便派文士欒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東方朔俞喝了,后來鬧出一場笑話。
君山地形獨特,為洞庭湖中最大島嶼,島上歷有36亭,48廟、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臺”等珍貴文物遺址。君山銀針荼葉譽滿中外,唐代以來就列為貢品。汨羅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區還有慈氏塔、襟代文廟、魯錄墓、黃蓋湖、三國古戰場等名勝古跡。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景點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和“阿詩瑪故鄉”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石林,它位于昆明東南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
石林風景區距昆明市區89千米,乘車需要近2個小時。
各位朋友,在中國旅游,人們有這樣的說法:到了北京登墻頭,到了西安看墳頭,到了桂林觀山頭,到了上海數人頭,到了蘇州看丫頭,到了昆明……,大家猜猜看該看什么“頭”呢?對了,有朋友說了:石頭!前面所提的墻頭、墳頭所指不用說了,而這石頭指的就是我們今天即將游覽的石林。不少游客說:不到石林等于沒到昆明。由此可見石林在云南旅游中的地位。另外我還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云南省的旅游標志就與石林有關,那是什么標志呢,這個迷底我們到了石林后自然就能解開。正因如此,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凡來昆明者必到石林一飽眼福。
現在我們的車子已駛離市區,腳下這條路就是通向石林的安石公路,它于1991年元旦正式通車,是云南省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全長120千米,往東到石林,向西到安寧,連安楚、楚大公路,接滇緬公路,屬國道320、324線。有朋友會問,云南有高速公路嗎?有。云南省己實現以昆明為中心200千米范圍內主要干線公路的高等級化,并建成昆明至高明、昆明至玉溪、楚雄至大理等高速公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們的公路建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現在車子正行駛在昆明市官渡區的轄區內。官渡區是昆明市所屬的五區之一,是各郊縣區中鄉鎮企業較發達的一個區。各位請看前方,那里壽渡區所轄的一個彝族鄉——阿拉鄉。彝族的一個支系,頭戴雞冠帽的撒梅人就世居于此。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有花卉之鄉、水果之鄉、蔬菜之鄉美譽的呈貢縣境內了。說到“呈貢”朋友們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提到斗南大家一定不陌生了。也許您家中的花瓶中就曾插過呈貢斗南的鮮切花呢。現在呈貢縣斗南鎮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之一,這里的鮮花行銷全國,遠銷海外。這里傳統名花有康乃馨、玫瑰、滿天星等。現又引種了百合、鶴望蘭(又稱天堂鳥)、非洲菊、紅掌等等名貴花齊。我還要告訴大家的是在斗南花卉買賣不論支而論斤,各位回家前別忘了買幾斤鮮花帶回去。除花卉外,呈貢的果蔬也非常有名。而水果中又以寶珠梨最負盛名,傳說呈貢之名就是因寶珠梨而得來的。相傳在宋代大理國時期,大理賓川雞足山高僧寶珠和尚到都闡城(今昆明)講經,隨身帶來幾株大理雪梨樹苗,并將苗與呈貢的優質梨種嫁接,不想結出的果實個大、味甘、肉嫩、水多。由于梨樹苗是由寶珠和尚帶來的,所以當地人稱之為寶珠梨。據說在元代此梨是專供梁王食用的,還曾經作為貢品上貢朝廷。皇上吃后贊不絕口,要求年年進貢,并下令把原千戶所改名為“呈貢”。元朝皇上是否真吃上寶珠梨史籍中無據可查,但我要建議大家,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品嘗一下我們的寶珠梨。俗話不是說嗎: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呈貢的名字真是因梨而來的嗎?其實“呈貢”一詞源于彝語“柴谷”,意為:盛產稻谷的海灣壩子。有朋友問“海灣?哪來的海?”別急,各位請往您的正前方極遠處眺望,一線水光若隱若現,那就是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人說那應該是“湖”灣,怎么會是“海”灣呢P這個問題等一會我們見到另一個湖的時候我再給大家解答。
各位是否注意到車窗外果樹下土壤的顏色。
對,紅色。我們的旅游車正行駛在紅土高原上。這土為何呈紅色?云南地處低緯度地區,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茂盛的植被及特殊的地貌條件給云南高原上的土壤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區地處亞熱帶、熱帶,熱量豐富、降水豐沛。豐沛的降水不斷沖洗著富含鋁、鐵等金屬離子的成土母質,使其中易溶礦物大量分解、流失,濕熱的氣候加速了土壤中鐵的氧化,活動性較差的鐵鋁氧化物殘留了下來,把土壤染成紅色。我國南方特別是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的大部分土壤皆為紅色。那么我國北、中、西、東的土壤主要呈什么顏色呢?我告訴大家:我國東部呈青色;西北呈白色;東北呈黑色;中部的黃土高原,為黃色。這與中國道教中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的顏色相符。中為黃色,黃土高原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五種顏色又與中國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相對應,因此就有“五色土”之說。好了,關于土壤我們就說到這。若各位感興我們還可以再討論。
各位請看您的左前方,這里是昆明鄉村高爾夫球場。昆明優越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宜全天候體育運動,這個鄉村高爾夫球場總面積1000余畝,設施齊全,球場內湖f白環繞、水塘密布、河流湍急,大片的鮮花四季盛開,是高爾夫運動的天堂。
各位朋友,凡到云南都會聽人說起“云南十八怪”,它講述一些云南獨特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其中有兩怪是這樣說的: “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 “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其實這兩怪現在早已成為歷史。但引發人們編出這兩怪的“實物”卻還在。您看前方有兩條鐵路,一寬一窄,現在我要說到的就是窄的那條鐵路。它就是著名的滇越鐵路。它是中國的第一條國際鐵路。說它“窄”,是因為它的軌距僅1米,而國際標準軌是1.435米,因此我們也稱它米軌。這條鐵路全長855千米,從昆明至越南的海防。其中云南境內長465.2千米,北端昆明與南端河口兩地海拔高程相差25倍,史稱“滇越鐵路滇段”。這條鐵路是法國占領越南后,為了控制云南、掠奪我們的資源,強迫清政府同意他們修筑的。鐵路于動工,通車。沿途山大塹深,峰巒疊嶂,橋隧相銜,坡陡彎急。據說當年為修筑這條鐵路,每年使用民工3至6萬人,累計達30萬人,是從云南、四川、湖北、兩廣等地招募來的。由于沿線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條件極差,筑路華工死亡人數高達六七萬人。真是“一根枕木一條人命”。而法帝國主義者每年從這條鐵路掠奪暴利1000萬法郎以上。
云南地處西南邊睡,交通十分不便,在貴昆鐵路通車前,米軌鐵路是云南惟一的而且是不通國內通國外的鐵路;加之是窄軌,坡陡彎急,行速很慢,因此才出現了“十八怪”中的兩怪。
各位看到的另一條鐵路是南昆鐵路,是我國“八五”、 “”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是中國在艱險山區修建的又一條鐵路。它東起廣西南 寧、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貴州紅果,干線全長899.7千米,為國家一級干線,并一次建成電汽化。南昆鐵路途經滇黔桂三省區的29個縣,輻射12.4萬平方千米,沿線20xx多萬人民直接受益,對于開發大西南,振興三省區經濟意義重大。鐵路所經地區地質情況十分復雜,地形非常險峻,被稱為“地質博物館”、 “地下迷宮”。全線共修隧道263座、橋梁461座,許多重點工程創下了中國鐵路施工史上的新紀錄。南昆鐵路的長度約為京九線的三分之一,但隧道長度卻是京九線的3倍。
只顧講鐵路了,現在各位請看窗外,又有一個湖,它是著名的滇中五大湖之一的陽宗海。陽宗海位于宜良、呈貢、澄江三縣之間,古稱明湖。它形如草鞋,兩頭寬中部略窄,南北長約12千米,東西寬3千米,面積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最深處30米,是我省第三深水湖,是一個典型的高原斷陷湖,湖東北面的湯池河為出水口,湖水匯入南盤江最后歸入南海。陽宗海1992年9月列為省級旅游度假區。它碧波粼粼景色秀麗,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也吸引了投資者。各位請看對岸就是由新加坡投資者投資建設的高爾夫球場,現己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意紅火。
有朋友問了,這僅僅是個湖,你怎么把它稱為海?是不是云南地處內陸高原,沒見過大海,向往大海的緣故呢?其實這個問題許多人都問過我,有人還把它編入“云南十八怪”: “湖泊叫尾帶“黑”音的便是這個意思。如滇池彝語謂之“洛朵黑”,文山的“普者黑”,其它如洱海、通海……按云南方言音直譯,“海”字自當寫作“黑”字,但因漢字是表意文字,若將彝語直音完全譯作“黑”,則音存而義非,實不相宜。所以,古人以“海”代之,不僅音近義似,而且兩全齊美,二者可以得而兼之。
過了陽宗海,我們現已進入了昆明市的另一個郊縣——宜良。由于海拔相對較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良的糧食產量很高,故有“滇中糧倉”之美譽。
現在駛過的是南盤江大橋。南盤江是珠江正源,其源頭在云南曲靖的馬雄山。云南不僅山·多,而且江河眾多。云南境內河網縱橫,大小河:流共有600多條,分別屬于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元江和南盤江六大水系。六大水系在分布上構成“帚形”分布的奇特自然現象。特別是在北緯27。37’附近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形成三江并流的奇觀。
過了大橋,各位看到道路兩旁都是餐館。每家餐館門口都有烤爐,并有一只只白胖的鴨子掛滿桿頭。這就是著名的宜良烤鴨。宜良烤鴨有70多年歷史,烤制工藝獨特:首先選用肥壯的鴨仔,去毛去掌,洗凈后從右翼下切口取出內臟,再以蜂蜜水均勻地抹遍鴨身,之后用6厘米長的葦桿作堵塞,插入鴨子的肛門內,防止灌湯后湯從肛門漏出。然后用小鐵鉤鉤住鴨頸,掛在通風處晾干,再灌入調好味的上湯。用編成辮的干松針(“云南十八怪”稱“松樹葉子辮起來賣”)置于特制的爐內點燃,待煙火去盡,把鴨子掛于爐壁,蓋上蓋子,適時翻轉,燜燒三四十分鐘,待鴨身色澤深紅油亮時取出,拔去堵塞,撤去上湯,斬為小塊,理擺于盤中,佐以花椒鹽或特制面醬,配上蔥白、酸蘿卜,即可食用。
現在我們馬上就要到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了。“石林縣,地圖上及資料上明明寫的是路南縣啊?”這位朋友問得好。路南由來已久,早在元朝就有路南州的設置。路南二字源于彝語,其一,“路南”彝語為“魯乃”, “魯”即石,“乃”即黑色, “魯乃”就是長滿黑石頭的地方;其二, “路南”彝語也作“路甸”,路為城,甸為平壩或寬敞之地。路南這一稱呼一直沿用到199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旅游事業的發展,石林風景區的知度在海內外越來越高,旅游業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劃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1998年12月14日將路南彝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由于有些書籍是此前出版的,因此各位看到的仍是路南這一地名。
石林縣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并充滿生機的地方。如今它是全國50個文化先進地區之一,有“一個彝縣五鄉美譽”之稱,即“巖溶之鄉”、“歌舞之鄉”、 “摔跤之鄉”、 “繪畫之鄉”、“煙草之鄉”。國家、省、市在這片土地上確立了六大基地:全國41個烤煙生產基地縣之一(是優良品種“紅花大金元”的故鄉, “紅河”牌所
用煙葉產地),全國奶山羊基地縣之一,國家“八五”萬畝蘋果商品基地縣,省商品豬生產基地,省綠肥種子基地,市煤炭生產基地。
說到石林彝族自治縣,我們還要介紹世居于此的撒尼人。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人自稱“尼”,意為快樂的人。在新中國成立前,彝族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稱謂。1950年彝族代表到北京,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他們,大家談到彝族名稱過去不統一,有的還帶有侮辱和歧視性,應該改掉。毛主席聽后很贊同,提出將“夷”字
改為“彝”字。他認為“鼎彝”之“彝”這個字好,像宮殿里面放東西,有“米”又有“絲”, 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鼎彝又逝代祭把用的器具,有莊重美好之意。大家聽了,都很高興,一致表示贊成。從此,“彝”就被正式定為彝族各個支系的統一稱呼。
彝族歷史悠久,彝族祖先祟尚老虎,把黑虎作為圖騰。而石林撒尼人不僅把老虎作為圖騰,而且還有蜘蛛圖騰。
撒尼人自古就有保護蜘蛛的習慣。為什么呢?相傳,撒尼人很早以前居住在阿著底,后來遷居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并以族命城,稱“果饒”,即彝家之子的意思。撒尼人自稱“尼”,尼王憨厚能干,他有一把神刀,帶著部族,抵制了多次外族的侵犯,“果饒”城牢不可破。他揮動神刀,念咒語,入侵者的頭便紛紛落地。他還有一個神術,被人殺了頭,會重新長出新頭來。后來,尼王娶了一個外族美麗的姑娘。姑娘對他說:“我嫁了你這樣一個永遠不會死的丈夫,感到非常榮幸,就是死了,也將在九泉之下愛著你。”尼王信以為真,把自己殺不死的秘密告訴了她: “我也會死的。殺了我的頭,只要用尖刀草在脖子上刷三下,我就不能復生了。”尼王的妻子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娘家部族首領,里應外合殺死了尼王,并使他不能再長出頭來。入侵者還把撒尼部落攆出了果饒。不知跑了多少路,撒尼人躲進山洞,洞口很快結上了蜘蛛網。追兵趕到洞口,找不到撒尼人。有的說可能躲到洞里了,可一看洞口結著蜘蛛網,他們肯定撒尼人不可能躲在洞中。找不到撒尼人,入侵者就走了。撒尼人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從此,他們就把蜘蛛當作保護神來崇拜。
現在各位請往車窗外看,我們的車子正從撒尼人居住的寨邊經過。說到寨子,有必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彝族的住房。
在石林縣,各地自然條件不盡相同,因此,撒尼人的房屋也有不同的形式。彝族民間有這樣4句話:“海邑土庫房,糯黑石板房,和合籬笆房,月湖茅草房。”4句話概括了彝族4個地方及其有代表性的住房。土庫房,又稱土掌房,以土、木為原料,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石板房,多為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各3間,梁、柱、椽、樓均為木質,山墻、背墻用石板壘砌而成,與一般土基房和磚房不同。籬笆房,以石為墻基,以竹條、樹條編織成籬笆,再糊上泥土,涂刷平坦,成為墻壁。茅草房,以石塊墊基,夯土為墻,用結實的圓木或方木為柱,茅草蓋頂,雙面斜坡。苫草頂時,先打盡絨草,潑上水讓風吹,然后用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風吹不干而不會燃燒,形成堅實的草頂。茅草房雖比磚瓦房簡陋,但節省費用,冬暖夏涼。
現在,我來談一談撒尼人絢麗多彩的服飾。
撒尼婦女的花包頭是引人注目的精美藝術g品。包頭以紅、綠、藍、紫、黃、青、橙7種顏色的絲綢配制;邊沿釘有銀泡,兩側綴一對“彩蝶”(彩色繡花圖案三角);后垂一對串珠,末端系銀鈴纓穗,走起路來,銀鈴撞擊作響。傳說這種花包頭是摹仿天上的彩虹制作的,為的是紀念’一對投火殉情的戀人。因為這對戀人死后化作七,彩長虹,后人摹仿彩虹制作包頭,把它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征。姑娘們的上裝袖子用彩色絲綢布鑲二道寬花邊,左襟邊沿用紫紅或黑色絨布鑲牛鼻子形紋寬邊。背部披一塊以黑絨布做外殼的小羊羔皮,肩挎繡花包。腰系花圍腰,腰帶系于身后,好像男士們的領帶一樣,所以說“撒尼姑娘服飾怪,西裝領帶當腰帶”。下裝過去為自制布褲,現多為西褲。鞋子也由原來的繡花布鞋變為白色運動鞋或半高跟皮鞋。平時,青年婦女多與漢族相同穿時裝,節日或趕街(集)的日子,姑娘們身著鮮艷的本民族服裝,使彝鄉增添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結婚以后,婦女的服飾變化明顯。包頭不再似七彩長虹,而改用桃紅或大紅布與青布相配縫制;裝飾大為簡化,無銀泡、彩蝶和串珠。一般婦女只穿青布作殼的羊皮襖,下穿繡有紅、白兩色線的寬檔褲。
跳大三弦舞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每當月夜,小伙子們帶著大三弦、月琴、笛子、二胡,約著姑娘們成群結隊地來到村旁樹林間跳大三弦舞。小伙子們吹著清脆的短笛、彈撥著渾厚的大三弦;姑娘們隨著音樂的旋律,輕盈的舞步左旋右轉。用她們的話來說是“人不跳樂,白來世上活;聽見三弦響,心喜腳板癢”。大三弦舞氣氛熱烈歡樂,又叫“跳樂”;它舞姿粗獷而又優美舒展,極富傳情色彩。男女青年若跳得合心合意,就可以訂終身。
竹笛和樹葉是撒尼人交流感情的樂器。竹笛用粗細適宜、皮薄節長的竹子制作,長約一尺,七個眼,不貼竹膜。特別是小竹笛發音激昂活潑,似“百靈鳥”在歡唱,如“叫天子”飛入云端。有的撒尼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不跳舞、不唱歌、不講話,就是借助竹笛和樹葉來傾吐彼此的愛慕之情。約會時,小伙子吹竹笛;小姑娘則用
補充回答: 一片樹葉,吹出優美的曲調回答對方,竹笛和樹葉幫助他們成為恩愛的侶伴。
彝族舞蹈中最富特色的是大三弦舞。舞曲熱烈,動作鮮明,加之大三弦節奏有力,音色渾厚的伴奏,形成粗獷、樂觀的風格,淋漓盡致地表現彝族昂揚向上、熱情奔放階性格。大三弦舞基本舞步是走三步蹬兩下,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變化隊形,所以又稱“三步樂”或“跳樂”。因速度不同, “三步樂”有快慢之分。 “慢三步樂”速度緩慢,適合老年人跳; “快三步樂”速度較快,為年輕人所喜愛。跳時兩者均可配上相應的歌聲,載歌載舞,使氣氛更濃烈。
每逢節日慶典,或賓客到來,熱情奔放的彝族兒女要獻上大三弦舞。屆時,剛健豪邁的舞步震動著大地,厚重樸實的大三弦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舞者清脆有力的吃喝聲響遏行云。那熱烈的場面使舞者和觀眾都熱血沸騰,給人歡樂,催人向上。
說到民族風情,各位可能要問到我們撒尼人的婚俗了。
各位朋友,車窗外青灰色的石頭已零星出現,石林快到了。在石林縣,62%的地表為石灰巖覆蓋。其中景觀最典型、最突出的350平方千米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包括“二林、二洞、二湖和一瀑一山”8個景區。若要把所有景區走馬觀花式地看一遍,至少花三天三夜的時間。
石林。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怎么發現石林及石林怎樣出名的。清康熙五十一年(1720xx年)《路南州志》載:“石林,巖高數十仍,攀援始可人,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隊萬騎,危桅逐窟,若九陌三條,色俱青,嵌結玲瓏,尋之莫盡,后有伏流清冷如雪。相傳昔人于隆冬遙見石上有李二株,結實鮮紅,臨不及取,次日尋之不見,俗呼“李子箐”。
在石林大屏石上要題上“石林”二字,于是請云南通志館館長、白族著名學者代書。題寫了“天下第一奇觀”六字,一批隨行人員同時也有題刻。此后,一個純自然的地貌景觀帶上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和色彩。
回到省城之后,開始作石林的開發規劃,而后在石峰之上,即今天我們將登上的望峰亭處修建了六角亭一個,取名‘‘望峰”。其它設施也有修建。石林從此開始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和發展。一會進入石林到達石林勝景,我們將一睹當年石刻之風采。
在抗戰期間,西南聯大組建于昆明。由于地近石林,許多學者紛紛游覽,并有感而發寫出許多抒情名言詩句: “滇南淹蹇百千載,天荒地老無人記。” “巨劍指天呈利鍔,臥中橫地有清音。” “我來已歷滄桑劫,夕陽西下覓古碑。” ……在聯大教授與石林的關系上,滲透著一股悲壯的英雄之氣。石林的峻拔雄勁,應該是抗戰時期國人心境的極佳寄托。諸君子的慷慨悲歌,也正是石林劍矛刺天的最好注解。
石林神奇迷人的自然風光與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的完美結合,象磁石一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中外賓客,旅游者紛至沓來,或觀賞它的壯美、領略它的風情;或吟詩作賦、歌詠它的史跡;或研究考察、探索它的奧秘。石林就像一座巨大優美的藝術迷宮,激發著無數文人墨客的靈感,一個個借景抒懷,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詩篇;石林,確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奇境,到過這里的國家領袖、世界名人,無不嘆為觀止,豪情滿懷,一個個留連忘返。1999年5月1日,興至勃勃地游覽了石林,發出了,b衷的贊嘆:真是太神奇了,果然名不虛傳!
石林還是學者、科學家門進行研究考察的理想之地。本世紀40年代以來,到這里進行科學考察的著名學者就達上千人,涉及到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地質學、地理學、植物學、生態學、旅游學等門類,如聞一多、李公樸、吳晗、朱自清、方國瑜、李廣田、楊鐘健……他們在這里發微探幽,汲取精華,豐富了我國的科學寶庫。這里每棵草木都有著它曲折的經歷,每一塊石頭都有著它神奇的傳說。現在“石林”已成為云南旅游的一個品牌。石林的英文翻林譯5hilin或5tone Forest己成為專有名詞為世界所公認。
各位朋友,說話間我們己來到我們今天的目的地石林的精華景區之一——大石林景區。各位帶好隨身攜帶行李,準備下車隨我去一覽石林的風采。
各位請看,現在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著名的“石林湖”。它是根據周恩來總理建議而修建的。1955年4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到石林游覽,周總理看到這里的洼地里只有很少的水,再看看石林的景觀,說“有山要有水,有水就不枯燥了!”聽了總理建議,人們就把原溶蝕洼地進行了人工改造,使原來一小小溶蝕水池變成了今天的石林湖。各位請看,這平靜的湖水中石簇擎天,恰似天然的大盆景。在這叢叢石峰中有一石酷似傳說中的觀音,各位請仔細找一找。對,就是她,好一尊“出水觀音”,正因有此觀音石,有人也把此湖稱為“觀音湖”。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小池名“獅子池”。您看,池邊的大獅子在照看著池中幾只嬉鬧的小獅子。這整座山也是一個大獅子,守護著神奇的石林。
現在各位隨我上山,先去縱覽石林全貌。獅子亭是我們今天游覽行程中最高的地方,海拔1750米,是遠眺石林全景最佳的位置之一。
登上獅子亭,朝南可指點石海驚濤,蒼茫浩渤的大石林奔來眼底;向東可俯視湖光山色,煙波浩渺的石林湖“猶抱琵琶半遮面”。有道是“不登獅子亭,不算游石林;一登獅子亭,全身醉石林”。有人稱石林是“中國風景之最”,與長江三峽、桂林山水和吉林霧淞并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也有人說石林是“中國造園之源”。
“這莽莽石林是怎么‘長’出來的呢?”問得好,即然是“石林”就應該有一個生長過程。
我們眼前這些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這就要追朔到泥盆紀到早二疊世時期了(距今5.7—2.5億年前)。那時候石林所在的滇東一帶是沉在海中的。當時氣候溫暖潮濕,使海洋中的生物生長快且種類繁多,有珊瑚、孔蟲、瓣鰓及各類腕足動物等等。這些生物死亡后其骨骼與砂、泥質一起沉積。至2.7億年前石林成為熱帶淺海,海底沉積了巨厚的(1~2千米)淺海臺地生物礁相灰巖。后來由于地殼運動,這里被抬升,海退成陸。地面受到浸蝕,形成準平原狀態,逐漸陷落成湖盆,進一步產生溶蝕作用。到喜瑪拉雅造山運動時期,這里又再次被抬升。在巖層抬升過程中各種外力因素,如水、土、生物等的作用才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千峰林立、高聳人云、彼此相間、形態多樣的奇特地貌。
各位朋友,云南石林的發育與其它同類地貌地區相比具有多種形態并存、高大石 林(最高者超過40米)集中發育、保留了高原期和湖盆原始古地形。世界各地的劍狀喀斯特地貌,論面積之廣大,保存之完好,發育之典型,年代之古老,造型之獨特,類型之齊全,云南石林首屈一指。更有勝者,它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它以獨一無二的雄姿、神韻、意境和無法抗拒的魅力,當之無愧地贏得了“天下第一奇觀”的美稱。
各位觀賞完大石林概貌,耳聞了石林成因,了解了石林的價值,我想大家早就按耐不住探奇的沖動了。好,要識石林真面目,各位就請隨我進林中一探究竟吧。
參觀石林,隨時間的不同,角度的變化,光線的強弱,會產生不同的景觀。還要提醒大家,游覽石林您可一定要發揮想象能力。
各位請看,這是個小小的池塘,發現塘里有何“物”?兩頭小水牛正在戲嬉,脊背時隱時現,一派田園情趣。這是石林中的一景——青牛戲水。
現在各位請直視前方,一堵巍峨雄壯的巖石擋住了我們視線,這不由得使人想起中國古典園林中欲揚先抑的造景手法。此石似天然屏風遮掩住石林奇景,好像不愿讓游人一眼就看到石林的奧妙。因此我們把該石稱為石屏風。
走過石屏風我們的游程將漸入佳景,相信大家將得到一次比一次強烈的驚奇感受。
“疊翠”,這位朋友己脫口念出。這是1962年6月,朱德委員長到石林游覽時揮毫題寫的。短短八字,生動概括了石林的特色和壯美。
各位在觀賞石頭時,別忘了欣賞題刻。過鮮魚頭,石林勝境到了。各位請看前方,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里就是在許多影視作品、書刊照片中出現過的石林勝境。 “石林”兩個鮮紅的隸書大字,也就是我路上給大家講過的1931年龍云視察石林所題“石林”二字。而“龍云題”三字則是龍云的兒子龍繩文于1985年9月22日來石林親筆書寫后刻上去的。現在請大家抓緊時間拍照留念。
現在我們來到石峰之下,各位請看:“天造奇觀”、“南天砥柱”、“大氣磅礴”、“萬笏 朝天”、“頂天立地”、“天下第一奇觀”……
這些摩崖石刻與四周奇妙的自然奇觀相輝映,攝魂奪魄,給人美與奇的感受和想象,既是石林的寫照,又啟迪人們要有“石”的風格和氣魄。
現在我們往里走。各位請駐足,抬頭看:在兩峰之間夾有一搖搖欲墜的巨石。這里用“千鈞一發”來形容最貼切不過。大家過的時候一定要輕手輕腳,屏住呼吸,不然那巨石就會掉下來。好了,過了千鈞一發,各位可以放心了。其實這塊巨石在這里“定居”已經三百多萬年了,經歷了無數次地震的考驗,是不會掉下來的。
沿途走來,石峰如劍,直刺青天。這里是劍狀喀斯特表現最典型的地方,游人稱為刀山火海。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5
三灶島萬人墳位于中國南部的 廣東省 珠海市三灶島,占地約四千平方米,現今是廣東省的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揭示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侵占中國的殘酷史實。
三灶島“萬人墳”地址在三灶鎮竹瀝山。“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1938年1月17日,日軍6000多人在三灶島蓮塘灣登陸,日軍登陸后就在島的南部修建飛機場,設立以藤田中將為首的海、陸、空軍組成的司令部,把三灶作為侵略華南的軍事基地,日軍為其軍事上的需要,在三灶島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是年農歷3月12日,日軍洗劫魚弄村,386人遭槍殺,13日,日軍燒毀了上表、鄧家灣等36座村莊和164艘漁船,他們_婦女、殺戮兒童,在全島施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14日,日軍又將抓來的男女老少,20_多人分別在草堂沙崗、蓮塘灣沙灘、春園祠堂、石灣關帝廟前、魚林先鋒坑、青灣等地進行集體槍殺,短短三天內,島上北部村落被焚為焦土,尸橫遍野,慘絕人寰。
在淪陷八年中,日軍殺害我三灶同胞2891人,餓死3500人,同時還將從朝鮮、中國臺灣以及萬山、橫琴等地抓來修機場的3000多名民工秘密殺害,日本投降后,逃離的群眾陸續返島,1948年,他們收拾死難同胞骨骸埋葬于上茅村等,1979年將骨骸遷葬于竹瀝山。1983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1000平方米。
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珠海市計劃重新擴建三灶島萬人墳,并以800萬元經費建造三灶島侵華日軍暴行及罪證陳列館。計劃會令原本萬人墳的范圍,增至逾四萬平方米。館場地包含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兩層樓館﹑紀念碑和紀念公園。陳列館展示內容:主要是日軍侵略三灶島時的暴行,還有華南地區特別是粵港澳地區中國人民抗日斗爭歷史。館內陳列的文獻資料﹑日軍侵華罪證和圖文史料,實行愛國主義教育。紀念碑是悼念和奠祭抗日死難同胞的場地,碑文擬向珠海市社會大眾公開征集。紀念公園廣植松樹﹑柏樹和菊花等「君子植物」,令到休閑區域有著一股莊嚴氣息。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6
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傳說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發為僧來渝,隱避于寶輪寺,故將原“白巖鎮”改名為“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歷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征,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為“小重慶”。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的磁器口,已有1820xx年,孕育了古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其美食三絕中,首數的便逝鎮麻花。因其選料上乘,手工精制,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其與眾不同的品質,早已備受好評。其中以古鎮陳麻花最有名,早在清朝末年,古鎮陳麻花憑借其獨特的口味從此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因其選料上乘,采用全手工制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綿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編輯本段]瓷器口文化 磁器口文化底蘊豐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被譽為“古鎮三寶”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特色飲食享譽四方。“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濃郁的民俗風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磁器口古鎮 [編輯本段]瓷器口發展 中共沙坪壩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磁器口古鎮歷史傳統街區的保護開發工作。按照“云南有麗江、江蘇有周莊、重慶有磁器口”的定位,努力將磁器口打造成世界級旅游品牌,吸引海內外游客觀光旅游。 [編輯本段]瓷器口榮譽 1998年瓷器口被國務院確定為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街。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7
各位游客:大家好!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最早的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博物館,它于1905年由愛國實業家張謇先生創辦,至今已逾百年。它的創辦,揭開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序幕,是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成果,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南通博物苑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__年是南通博物苑建苑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一百周年,南通博物苑建設了6330平方米的新展館,新館特邀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擔綱主持設計,共有6個展廳,以“散點式”布局和老倌珠聯璧合,同時也和當年老館的傳統園林園囿和諧相融。新老館的聯袂開放表明南通博物苑正續寫第二個百年的新華章。我們今天的參觀就從新館看起。
大家知道,張謇曾多次上書吁請清政府興辦博物館,由于不被重視,張謇只能在家鄉率先實踐,歷史讓張謇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開山第一人,南通博物苑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當年博物苑初成,張謇曾欣然賦詩《營博物苑》,詩是這樣寫的:“濠南苑圃郁?彬,風物駢駢與歲新。證史匪今三代古,尊華是主五洲賓。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蟲魚磊落人。但得諸生勤討論,征收莫惜老夫頻。”如今博物苑與歲俱新,我苑在新館特建一塊詩壁以紀念張謇先生。
新館的第一、二展廳是《人文江海?南通地域文化陳列》。整個展覽用豐富的史料和文物,展現江海文化的深厚積淀,揭示南通人民開拓進取、包容開放的文化性格。分“曙光初現三角洲”“篳路藍縷啟東疆”“千載古城近世名”“鐘靈毓秀甲東南”“藝海拾珍遺鄉韻”五大部分。這里展出的1、8米高的明代鑄銅媽祖坐像和張謇當年購置的豐田產織機,都是頗為珍貴的文物。
新館的第三展廳為《天產物澤?南通自然資源陳列》。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南通市地處長江入海口與黃海黃金海岸交匯處的江海平原上,瀕江臨海,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網密布,海涂遼闊。江海之濱還棲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物及其他眾多的生物種群。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南通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這個展廳的陳列傳承張謇先生的辦苑宗旨,反映南通地方自然資源,展出博物苑歷年來收集、珍藏的各類動、植物標本。是市民認識家鄉、來賓了解南通的一個窗口。其中第六展廳是我館特辟的《騰飛之龍?恐龍專題展》。本展覽廳以生物演變史為背景,以時間為順序,加之情景演繹,重點突出恐龍從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毀滅的演變歷程。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遠古時代,去了解古生物的各種知識。首先經過的是地史長廊,這里直觀、形象地展示演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過程。穿越侏羅紀森林,進入展廳的下沉中廳空間。在不同色彩的`燈光造型中,在巨石嶙峋的懸崖之巔,一具大型恐龍化石遠眺蒼穹,引頸呼號,分外奪目。這是恐龍廳最大、最壯觀的展示空間。在中生代,地球曾經是一個恐龍主宰的世界,這們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一億三千多萬年,可是,不知為什么,后來恐龍竟然絕滅了,給世界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吸引著人們去認識和研究。大型聲光電演繹空間,配合天幕電影,在圓形穹頂上演示地球氣候和恐龍生活環境變遷的自然奇觀。
南館,建于1906年。初名“動礦物陳列室樓”,后稱“博物館”,是博物苑主要的陳列室,當年陳列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樓上陳列歷史文物,樓下陳列動、植、礦物標本。在二樓半圓型的月臺上,懸掛著張謇手書的一副著名的對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道出了張謇創辦博物苑的宗
旨,就是輔助學校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南館朝北大門兩旁各有一座亭子,陳列古玄妙觀的三清塑像。
中館建于1906年。始稱測候所,用以測報天氣,是中國最早的氣象觀測機構所在地。1914年,測候所遷至農校,中館改建后,作為金石碑帖陳列室。張謇先生親筆題寫了中館匾額。
“國秀壇”集中了全國各地的名石名花,是張謇先生當年重點經營的一處景點。國秀壇的外圍種植著密密的竹林。走過蜿蜒幽深的竹徑來到這壇中,一塊纖麗奇俏、玲瓏剔透的景石在其他花石的襯托下顯得十分突出,這便是著名的“美人石”。
美人石原是明代南通籍大司馬顧養謙私家花園“珠媚園”中之物。后來,物換星移,珠媚園一再易主,終至廢圮。后因種.種原因被丟棄在福山江邊,任憑泥沙霜雨侵蝕。數年以后,張謇途中見之十分痛惜,卻苦于無處安置。1906年,張謇營建博物苑時,便請人將幸存之石運至苑內,建造了這個國秀壇。美人石歷盡坎坷,終于回到了南通故地,有了一個良好的歸宿。張謇先生以此事作《美人石記》銘刻于美人石的背面。
國秀壇的南面建有一個六角小亭。原本這是一個半封閉式的攢尖圓頂草亭,始建于1908年,叫“國秀亭”。內部陳列各種名竹和礦物標本,所以又稱“竹石陳列處”。現在國秀亭經過整修,供游人休息,可在此遙看“美人石”。
從1895年創建大生紗廠起,張謇就在南通奔波,可以說是近20年居無定所,直到1914年,張謇才在博物苑西北建造他在南通城里的第一所住宅,住宅于1915年6月落成,張謇舉家遷入,稱名濠南別業。
“別業”是別墅的一種雅稱。因為張謇老家在海門常樂鎮,因而將南通城內的這一處住宅稱為別業。濠南別業是融住宅與園林于一體的建筑群落。它南部的漏窗圍墻把別業與博物苑分開。穿過圍墻中間的大門,我們就從博物苑來到了濠南別業。濠南別業作為近代中國吸收西方建筑藝術,運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成功范例,已被載入了中國建筑史。
別業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四層英式樓房,坐北朝南,氣宇軒昂,紅色鐵皮屋頂,設有氣窗;青磚墻面,白色灰縫均勻而又美觀;朱漆門窗寬闊敞亮,窗框上以紅磚砌成拱形裝飾;在二、三樓東、南、西三面有回廊,向南有突出的陽臺,東西兩側回廊上的紅柱頗為別致。
濠南別業大樓底層稱“地炕”,為儲藏室,通過折扇形的階梯可直接進入二樓。
二樓的中間大廳為議事廳,是張謇當年接待重要賓客和舉行儀式的地方。。大廳兩側的廂房分別是議事室和書記室。大廳后部有推拉門,向內西面是會客室,東面是宴會廳,中間是木樓梯。在會客室里曾有一副張謇親書的對聯:“入水不濡,入火不?;與子方孝,與父言慈”,反映了他的處世態度。
三樓東西兩面的房間分別是張謇夫婦及其子張孝若夫婦的臥室、餐廳及梳洗室、琴書房。此琴為當年張謇使用的原物。中央是大客堂,北面有先像室,供奉張氏祖先。頂層為張謇兩個義子居住的地方。
濠南別業主樓之西有一座附樓,稱“西樓”,但在二層樓上建有過街樓與主樓連通。兩樓之間有圍墻相隔。主樓東側原來有一座“花竹平安館”,是張謇為其夫人養病而筑,然而建成之時,徐夫人已經謝世。張謇便在館內設一“倩影室”作為紀念。其余房間則供接待賓客之用。梅蘭芳先生三次來南通演出,均住于“花竹平安館”。由此,今濠南別業北端矗立有張謇和梅蘭芳的青銅雕像,雕像依據
1922年6月梅蘭芳第3次來通演出在南通的合影,并經藝術加工,成為濠南路上引人駐足的景觀。
現在濠南別業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通博物苑的一部分,得到了全面的維修。別業的一樓內陳列《張謇業績》展,展示了他作為愛國實業家不尋常奮斗的一生。
我們博物苑之旅就要結束了,在南通博物苑的引領下,南通已涌現了近30個博物館,它們都數環繞濠河而建,南通正在成為博物館之城,而博物苑獨特的文化歷史價值也越來越被大家所認識、所重視。感謝各位的光臨和配合,歡迎多提寶貴意見,我苑的所有陳列和展出每年都會在時空的變換中不斷加強或更新,歡迎朋友們再來。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8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西安城墻。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游覽的西安城墻,它是世世代代陜西人的驕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征。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9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下轄的一個小鎮。一條小溪從鎮中流過,小溪雖然寬不足2米,卻有一個很氣派的名字“白龍江”,如按藏文意譯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郎木寺圖片岸屬于四川若爾蓋縣,屬于甘肅的“安多達倉郎木寺”和屬于四川的“格爾底寺”就在這里隔“江”相望。
一條小溪分界又聯結了兩個省份,融合了藏、回兩個和平共處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據一方地存在著;曬大佛,做禮拜,小溪兩邊的人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傳達著對信仰的執著。
傳說中的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總先妣。造人的女媧、巫山神女、巴人的祖母巫蜒等,都是西王母部的支系,西王母部落,都以母虎為圖騰,又稱黑虎女神。而郎木在藏語中的原意就是“虎穴仙女”如今郎木寺(虎女寺)所處的四川、甘肅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川、甘、青各族民眾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藏傳佛教興起后,在那里建寺已歷千年,但仍被命名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這地跨兩省的大寺內,最受民眾尊崇的不是諸天眾佛,而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藏語虎)木(藏語女性),其原來居住的洞穴,那是圣地中的圣地。洞外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龍江的源頭。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0
西安碑林建設于公元1087年,是保藏我國古代碑石時刻最早、數量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富厚,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搜集了古代的文獻文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成長的部門成績,反應了中外文化交換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生涯唐代石經的基本上成長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羅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謄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身謄寫的。孝經是孔子的門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門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標是暗示本身要以“孝”管理全國。后頭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底座由3層石臺構成,上刻有活躍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較量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構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首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羅《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也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常識分子必讀之書。由于其時印刷術不很發家,為了停止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呈現錯誤,并能永世生涯,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后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今朝僅存的一套完備的石刻經書。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1
吉林市是滿族的發源地之一,又是朝鮮族集居的地方。滿族有14萬多人,約占全市人口的4%。全市有34個滿族鄉鎮,1個滿族朝鮮族鄉,其中以永吉縣烏拉街滿族鎮居住的滿族人口為最多。
吉林省是滿族的發源地,吉林市在省里地位僅次于長春,而在這兩者都沒有出現前,就已經有了烏拉街。
據當地史籍記載,烏拉街古稱“洪泥羅”城,遠在5020_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滿族的祖先肅慎人就在此生息。1620_年,努爾哈赤率重兵破城,滅烏拉國,憑此地而兵強馬壯,為此后揮師南下,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烏拉街因此被清王朝尊為“龍興之地”,方圓500里不得擅入。據地方志記載,清代12任皇帝,有5任蒞臨過這里。
烏拉街滿族鎮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滿族風俗和多處名勝古跡。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府、候府、魁府、白花點將臺、古城墻及千年古樹等現保存完好。
烏拉街滿族鎮北約250米處,是明代女真扈倫四部(葉赫、哈達、輝發和烏拉)之一的所在地。烏拉部至明萬歷年間逐漸強大,稱霸于吉林地區,屢與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爭斗。萬歷四十一年(1620_年)烏拉部與努爾哈赤決戰大敗,烏拉部便告滅亡。這里的烏拉古城遺址便是當年烏拉部的所在地,現存還有古城墻和百花點將臺。古城四面環山,一面臨水;百花點將臺是城中一處用土壘起的高臺。烏拉鎮現還有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侯府、魁府等處遺址。在霧凇出現的期間,這附近的烏拉街珍珠島霧微觀賞區是一個攝影愛好者聚集的地方。
在烏拉街滿族鎮,許多建筑帶有滿清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薩滿教儀式和婚禮最具代表性。
隆重的薩滿教儀式以祭祖為大宗,慣于龍虎年或虎年春秋二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家祭時要選擇本家取妻生子、就職榮升、修宅遷居、壽老病故或兒女久病初愈等紅白喜事的時候。全族團結、喜慶豐收可操辦族祭。無論是那種祭祀都得請全族老幼參加。在整個祭祀活動中,可分祭神樹、殺豬祭神桿、領姓、擺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習俗。
滿族的婚禮也很別致。結婚前幾天,女方要將妝奩及新娘所用衣物用車送到男方家,次日男青年要到女方家拜謝。新娘不分什么季節都要穿棉服,到婆家門前時新郎拿起特制的弓箭,向新娘的車轎射三箭,以示吉利。
滿族風味飲食主要有哈依瑪(水團子)、打打糕、菠蘿葉餅、粘豆包、大小黃米;“火勺”有煎、炸、蒸、煮4種做法。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2
商丘古城即明清時期歸德府城,現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20_年),距今已有520_年的歷史,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丘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墻、城廓、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筑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業、商品、商文化發源地之隱喻。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時疊壓著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代應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
商丘古城城墻周長3.6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筑多為四合院建筑。由于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范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甕城(即在城門外再建一小城,側面開門,旨在加固城防),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為防金木相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如今的商丘古城內街道仍保持著古代的建筑風貌。坐落在古城內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 壯悔堂”招引著八方的游客。在商丘古城南古宋河畔有名揚中外的、鐫刻著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手跡《八關齋會報德記》的八關齋。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商丘古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撫、御史、
總兵等。由于幾千年來黃河決口所致,在目前商丘古城以下還疊壓著春秋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朝的應天府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空中俯視,整座古城內方外圓,形成古代的方孔圓錢,寓天圓地方,天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93條街道形如棋盤,古四合院鱗次櫛比,內有大成殿、明倫堂、壯悔堂等名勝古跡。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歸德府城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結構布局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狀,共93條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學說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這93條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筑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筑群。根據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
郎、巡撫、吏卒、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頗多。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狀,布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繞全城。城南河面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水下疊壓著春秋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朝的應天府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護城大堤距城墻約500米,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
3.3米。現存商丘古城已520_年,歷經戰亂,但保存得基本完好,為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
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不僅在我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商丘古城疊壓著春秋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朝的應天府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為了古城的長久存在,不得不考慮黃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的造訪(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3000多年間,黃河下游發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約有1500余次,其中在16世紀,平均4、5年就要發生一次).商丘古城現在的格局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_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_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幾經修補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墻外約500米的圓周上筑起新的城郭(即現存的城郭,已改建成環城公路)才形成城墻、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形如“‘古銅錢幣’外圓內方”的獨特格局。這與世界遺產標志的外圓內方基本一致。
據載,商丘古城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于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古銅錢幣”。外為土筑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征天;內為磚砌的城墻呈方形,象征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為陰陽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
名人典故
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因規格之高、規模之大,而為北宋全國四大書院之首,其前身為南都學舍,原址位于今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由五代后晉楊愨所創,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于繁華鬧市,歷來人才輩出。.范仲淹年輕時曾在應天書院求學,家境貧寒的范仲淹“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終成大器后,范仲淹把家安在了商丘,他的母親病逝后,他在家居喪,當時的應天府知府晏殊請他到書院任教,一時間,“從學者不遠千里而至”,應天書院由此名聲更盛。
這座書院,還培育出了被譽為“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今人對這位侯先生未免感到陌生,但提起清代著名戲劇《桃花扇》,這部孔尚任所著的傳世名作,知道的人應該很多,但對其內容,能說出來的人又屈指可數了。侯方域便是這部名戲的主人公之一。
侯方域,河南歸德府人士。歷代簪纓,累朝世胄,祖為太常,父居司徒。”侯家確實是歸德城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曾擔任太常寺卿,父親是戶部尚書,叔父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
他小的時候天資聰慧,但調皮異常。有一次,8歲的侯方域逃學到一座廟里玩,幾個和尚在葫蘆架下乘涼,見到“小才子”,就攔著讓他做詩,頑皮的侯方域看著葫蘆碰著和尚的光頭,挺有意思,于是張口就來:
葫蘆架上葫蘆藤,葫蘆架下葫蘆明。葫蘆碰著葫蘆頭,葫蘆不疼葫蘆疼。 等和尚們明白過來,這個調皮鬼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崇禎末年,大明王朝風雨飄搖,22歲的侯方域到南京應試,當時他的文名已經很盛,又是世家子弟,積極參加復社的活動,與陳貞慧等人被譽為“匡扶天下正義”的四公子,年紀輕輕,便名滿天下。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她坐在繡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著秦淮河,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兩人一見鐘情,很快就互定終身,侯方域把家傳的宮扇作為定情物贈給香君。后來,他們因為堅持自己的操守而歷經磨難,這把扇子成為見證。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可惜,隨著清兵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
閹黨阮大鋮拉攏侯方域,被香君嚴詞拒絕。阮懷恨在心,設法迫害,侯方域被迫投奔揚州督師史可法。阮大鋮為巴結淮陽督撫田仰,要買香君贈予田仰為妾。香君不從,以頭撞桌,昏厥于地,血濺桃花扇。侯方域的好友、知名畫家楊龍友為香君愛憎分明的性格和對愛的忠貞深深感動,提筆就斑斑血痕勾勒出幾枝桃花,此即“桃花扇”。香君托人把桃花扇送給侯方域,以明心跡。
后來依據這段故事,孔尚任寫出了著名的劇作《桃花扇》,感動了古今無數的讀者和看客。著名作家張愛玲曾感慨地說:“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在這上略加點染,變成一枝桃花。”這段故事太有名了,所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結局和個人歸宿后來有了很多的“版本”。最凄涼的說法是:李香君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里出家,后不知所終。最美好的說法是:侯方域和李香君歷盡劫難終相逢,兩人攜手回到歸德城,后來白頭到老。但在歸德古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結局卻另有說法。南京被清兵攻占,李香君與侯方域脫難后,回到歸德城侯府。香君更名換姓住在了翡翠樓(又名香君樓),相親相愛如壯悔堂內今日的塑像。
數年后,侯方域再游江南,獨自在家的李香君歌伎身份暴露,不為官宦世家的侯府所容,她被趕到城南侯氏莊園,不久郁悶而死,年約30歲。相傳侯方域回家后,為香君修墓立碑:“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
這一年,35歲的侯方域憶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感嘆平生可悔者多,于是把自己的書齋更名為“壯悔堂”。兩年后,侯方域因郁郁寡歡、心情郁悶而病逝。
整個歸德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舉世罕見,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 民間活動
火神臺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臺會”,老百姓又稱其為“朝臺”。它是由人們對祖先閼伯(火神)的祭祀演變成盛大的廟會,距今已延續四千多年的時間。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們,為閼伯添土圓墳并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臺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據考證,火神臺廟會至清代乾隆年間最為盛大。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未到,火神臺附近方圓幾里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香客們如此虔誠,皆因對火神的崇拜,認為朝拜后,火神會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臺會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會,朝臺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行報到,然后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各分會朝拜時,僅隨朝臺進香隊伍奏樂的嗩吶吹奏者就有百余人。各地的香客朝臺各有程式,五彩紛呈,是一種各地民俗大展示,內容豐富多彩,觀者人山人海。香客游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計其數,每天到會人數達十多萬人。臺會上,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獨桿轎、拉秦檜、武術、龍燈等等各種民間藝術的表演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各路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面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等,琳瑯滿目,品種繁多,制作精巧,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其叫賣聲也是各色腔調,此聲蓋過彼聲。朝臺的人們大多要買上一兩件給孩子作為過年喜慶之物,讓其盡興玩耍,以增添喜慶和吉利氣氛。廟會之上還有人另辟場地斗雞、斗狗、斗羊、斗蟋蟀,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百姓晚上表演的" 火龍舞 "(亦名滾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火是火神功績的體現,火龍與青龍相對起舞,二龍戲珠,百般花樣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氣氛。朝臺的各種儀式為商丘獨有,與別處不同。
在商丘,除火神臺會以外,還有 “ 白云寺廟會 ” 、 “芒碭山廟會” 、 “ 玉皇廟會”、“伊尹墓廟會” 和 “ 木蘭廟會 ” 等。
民間藝術
商丘的戲曲文化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占統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邊回響的始終是那大腔大調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聽起河南梆子來,是那樣的如醉如癡、物我兩忘。所以,有人說,河南梆子就像“ 海洛因 ” 一樣,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會怎么過。
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了河市樂和 " 撂地 "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照碧堂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
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于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豫劇豫東調。豫劇豫東調曲調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廣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
四平調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 特產 ”。四平調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式 " ,借四平八穩之意,依 " 平調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 " 四平調"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 。
商丘的民間舞蹈。目前仍在商丘民間流傳的一些民間舞蹈,實際上是由遠古時期部落聚會、祭祀儀式沿襲下來的一些 “ 肢體語言 ”。如今這些民間舞蹈已不僅僅是人們的娛樂形式而更具有 “ 文化活化石 ”的價值。讓人驚嘆的是,四、五千年前這些舞蹈被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并發揮過它們的作用;四、五千年后,這些民間舞蹈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仍在表現和豐富著今天人們的生活—— 四、五千年的時空竟然就在那一舉手、一投足之間。
商丘從古到今沿襲下來的民間舞蹈有三十多種,如龍燈、高蹺、舞獅、旱船、竹馬、火老虎、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傘、頂燈、獨桿轎、頂塔、抬花轎、撲蝶舞、肘歌、串果園、鬼會、鋦缸舞、小車舞、拉驢、挑花籃、秧歌舞、霸王鞭、挑經舞、大頭和尚戲翠翠等等,極具地方色彩。高蹺、竹馬、旱船、火老虎、龍燈舞、拉驢等形體動作夸張大氣、妙趣橫生。小車舞、鋦缸舞、挑花藍等優雅風趣,有說有唱,詼諧幽默。鬼會、大頭和尚戲翠翠等寄托人們的強烈愛憎,表演中揉進不少武術和雜技藝術,多人同時作舞又各有獨特造型。挑經舞歷史傳說色彩濃郁,情節誘人。鬼會又叫" 大班舞 ",其中人物皆為鬼魂,思想寓意深刻,深受群眾歡迎。小車舞以活報劇的形式鞭撻丑惡,濃厚的民間情趣令人捧腹。鋦缸舞以當地民間生活為題材,有渾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讓人百看不厭。
民間工藝
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繡、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商丘剪紙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地的剪紙風格迥異。河南的剪紙發展為豫東、豫西兩大流派。豫西剪紙多為傳統剪紙。豫東剪紙多取材于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風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繡、民間印染傳統工藝的營養。商丘市夏邑縣火店鄉馬莊村的剪紙藝人鄒素云,因剪龍聞名海內外,被譽為" 中華龍女 " 。她以純樸的感情將心中之龍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紙構圖新穎,剪法嫻熟、不勾、不描、隨心所欲,一剪而成。 1995 年 5月,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她的剪龍作為世婦會禮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轟動。她剪的龍,長的達 56米,小的不足一厘米,或臥、或飛、或盤、或戲、或扶搖九天,或騰越大海,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在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展出,備受稱贊。
商丘宋銹分刺繡、彩繡、平繡、勒繡、刁平繡等。自古以來,商丘人民就有植桑養蠶、織帛繡花的傳統。因古有宋國、宋州、宋城之稱,故商丘手繡亦稱“宋繡”。北宋時,宋繡曾風靡汴梁。抽紗刺繡產品織工細致、技術精湛、圖案美觀、色彩素雅,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3
云南麗江的束河古鎮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古鎮。
束河古鎮處于麗江所有景區的核心部位,是游覽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長江第一灣和三江并流風景區的樞紐點。從麗江古城往北,沿中濟海東側的大路程行約四公里,便見兩邊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的束河古鎮 。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 束河古鎮之古稱。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后山林為玉龍山南下之余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巖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輿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 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由于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麗江設立"神川都督府",茶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進藏;宋王朝的軍事需要,刺激"茶馬互市的繁榮";于是,從元、明以來到近代,茶馬古道成為滇、藏、川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茶馬古道起于滇南,經過大理、麗江、迪慶、拉薩,止于印度,貫穿中國西部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關注。
《茶馬古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并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機構。
茶馬古道博物館由《序廳》、《史事1廳》、《史事2廳》、《束河廳》、《皮匠廳》、《茶馬風情廳》、《茶藝廳》、《影響資料中心》等8個部分組成,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茶馬古道的起始時間、線路和重大歷史事件,是人們了解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館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組成部分,其中的"大覺宮壁畫"為江南著名畫家馬蕭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現在,筆法洗練,技術精湛,保留了唐代畫風,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的各種舊貨,撫今追昔,讓你浮想聯翩。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4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小潘,希望我們一行游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來,咱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大家現在看麥積山像什么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里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游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里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我們先觀賞到這里,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謝謝大家!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_,大家可以叫我小_。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長隆國際大馬戲擁有全球最大的專業馬戲表演場,始創于20_年,現已成為享譽中外的“廣州文化名片”和“羊城夜游首選”!長隆大馬戲位于廣州市的迎賓路上。
我們坐在那里,我最最喜歡的兩個節目就是在一張圓形的鐵網里面騎摩托、五個人在圓球里轉。
在鐵網里面騎摩托可不是假的,原先進去的摩托車有3輛,他們在網上騎著摩托圍成一個圓,然后一次進去3輛摩托,六輛摩托在網里騎,真的很神奇。
一個女孩在中間球里控制速度,其他幾個男孩便在外面四個球里轉,他們有時候在圈外面跳繩,有時候蒙著眼睛,還有時候會蒙著眼睛跳繩,真是精彩極了,也嚇得我心驚膽戰。我爸爸說:“這會不會有什么東西保護吧,要不不會走的那么穩,而且如果不小心摔下來,從那么高的地方摔下來,也沒有個擔保?”而媽媽卻說:“他們每天都練,已經練熟了,不會掉下來。”我不知道誰是對的,我就想:中間女的怎么下來,只看見他用手抓著一根繩子就滑下來了,這的節目真是精彩。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6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向海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向海之旅就有我為大家做向導。那么我就長話短說,下面為大家介紹向海......
向海地處松遼平原邊緣,科爾沁草原東部,吉林省通榆縣西北部,是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十分關注的“自然保留地”。
向海自然保護區的地貌以沙化和鹽漬化的平原為主,區內多固定沙丘,沼澤濕地和湖泊分布其間:沙丘上千奇百怪的蒙古黃榆,是世界罕見的生態景觀;一望無際、神秘莫測的蒲草葦蕩,是向海的獨特景觀;三萬多公頃濕地草原,是向海核心中的核心,被世界環保組織定為A級濕地,是中國六大濕地之首。
向海水草豐美,是鳥類的樂園。據專家近幾年觀察,已發現293種。其中,猛禽有金雕、白尾海雕、禿鷲、隼、鶚等20余種。還有天鵝、大鴇、灰雁、白額雁和世界瀕危物種一類保護鳥類白鸛等。向海的鶴最為有名。全世界有鶴類14種,向海占有6種。它們是丹頂鶴、白鶴、灰鶴、白頭鶴、衰羽鶴、白枕鶴。由于向海鶴的種類多,種群大,有“鶴鄉”之美譽。
此外,向海還有狍子、黃羊、蒙古兔、狼等37種獸類;青魚、草魚、鯉魚、鰲花等19種魚類和林蛙、白條飾蛇等14種兩棲爬行動物。
那么向海的歷史沿革是, 向海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1年,是經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函第27號文批準建立的,為白城專署直屬林業事業單位,后委托通榆縣人民政府代管。1986年7月,國務院第75號文批準向海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為省林業主管部門和縣政府雙重領導。1983年至1992年,原國家林業部和吉林省林業廳投資在保護區進行了一期工程建設,總投資160萬元。在林業主管部門和省、市、縣各級領導及國內外自然機構的關心和支持下,向海自然保護區的全體員工,努力拼搏,取得了一定成績。1992年加入"世界濕地公約組織",被列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國際重要濕名錄",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評審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第五屆意大利桑迪歐國際生物保護節上,反映向海保護區的專題片《家在向海》奪得了評委會主席特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代表資格獎,吉林電視臺導演程捷被評為特別女性獎。1992年,李鵬帶著唯一的一部專題片《家在向海》參加在巴西召開的世界環保大會,把向海介紹給了世界。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7
伴侶們,各人好!接待旅行游覽驪山風光區。此刻,我們從驪山的東大門(史稱昭陽門)入園,起首各人看到的是驪山勝跡圖,先相識一下驪山的輪廓。驪山是國度AAAA級旅游區,國度地質公園,國度級叢林公園,海拔1302米,對象長25公里,南北寬13.7公里,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從地質角度來講,驪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的一個孤獨的地壘式斷塊山,經行為時期呈整體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斷塊。
在陜西境內,驪山險要不及西岳,綿亙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龍門,但卻以“秀”而有名于世,因此又名繡嶺,本日人們風俗上把驪山分為東,西繡嶺,西繡嶺上首要漫衍有狼煙臺、永生殿遺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諫亭、三元洞等景點,東繡嶺首要漫衍有上善湖,七夕橋,上德苑,達摩洞,舉火樓、石甕寺、石甕瀑布、雞上架、遇仙橋、秤砣石等景點。勝跡圖下面的這些浮雕造型示意的別離是女媧補天、永生殿盟誓、遇仙橋、秦始皇戲神女、張騫出使西域等驪山傳說。相識了驪山或許環境后,請各人拾級而上,我們邊走邊聊,去細心體味這座汗青文假名山奇異的韻味。
“驪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這是聞名學者、墨客郭沫若老師對驪山名勝及其汗青職位適當而精確的歸納綜合。
起首來到兵諫園。兵諫園是為眷念西安事務65周年,弘揚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主義精力而建。園內展出有與西安事務有關的飛機、火炮、汽車、裝甲車等武器。西安事務浮雕再現了西安事務的汗青進程,是迄今獨一全面反應西安事務史實的浮雕,于__年12月12日——西安事務68周年時對外開放,成為我們回首汗青的活躍課本。(兵諫園及西安事務浮雕簡介附后)
下面,我們將要旅行的是記實“西安事務”這段非凡汗青的重要景點——兵諫亭.1936年這里產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務”,在一陣槍聲中,臉色惶恐的蔣介石從華清池后門經這條路向后山逃跑,50歲的蔣介石在匆忙的飛躍中不警惕掉進了一個石縫里,扭傷了腳,于是他只能順勢藏在石縫中,聽其自然了。雖然蔣委員長沒有我們本日這么清閑,各人可以想想看,嚴冬臘月,近50歲的蔣介石,身披寢衣,腳踩拖鞋,惶恐失措是多么的狼狽。這個石縫本日如故齊備地生涯著,而且加修了防護鐵鏈,以確保旅客安詳,這塊有斑紋的大石頭,就是“虎斑石”,關于這塊石頭尚有一個風趣的傳說。
面前這座石亭就是聞名的兵諫亭了。九一八事務后,蔣介石攜老婆宋美玲來陜,以游山玩水為名,部署大局限的剿共勾當,時代,張、楊兩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破曉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其后被搜山隊伍發明,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促進了國共第二次相助,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基了堅硬的政治基本。
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提倡,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捐獻而成,名曰“正氣亭”,是臨潼最早的鋼筋水泥構筑物,同時,王耀武、陳誠、衛立煌等人在巖上題有“費力卓絕”等詞,后被銑刷,解放后該亭改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眷念“西安事務”50周年前夕,順應統戰事變必要,再次易名為“兵諫亭”,并用藍田美玉制成匾額懸于其上。
下一個景點是晚照亭,各人都知道“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這座重檐鉆尖頂方亭就是取“驪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從這里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圃、臨潼全景和渭水。據記實,每當雨過天晴,云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蔥欲滴,清楚可見,在斜陽的映照下似披上了一層迷人的桔赤色,更顯得流光溢彩,嬌媚感人,有緣人才得一見。關于驪山晚照有二首詩最為聞名,一首是明代墨客劉儲秀所寫,“由來驪山多奇峰,一望嵐光翠且重。復此夕陽相映處,紅云朵朵照芙蓉。”另一首是清代名人朱集義所寫,“幽王遺沒舊荒臺,翠柏蒼松繡作堆,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狼煙自西來。”此刻,我們只能從這些詩文的意境中去體味驪山晚照的光輝。各人可以隨意留覽一下,借此機遇,我向列位先容一下臨潼的汗青。
臨潼位于關中平原中部,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面積890平方公里,生齒65萬。元代早年渭河南北分兩縣,南為驪戎(這也是驪山的由來),北宋時因驪戎東臨臨河,西臨潼河,兩水環抱入渭河,故改為臨潼縣,(1997年6月30日撤縣設區)。臨潼自古是一個風水寶地,人杰地靈,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寶藏,今朝臨潼的文物區首要有三大部門,一是以姜寨遺址為代表的始前文化區,二是以戎馬俑為代表的秦文化區,三是以華清池為代表的唐文化區,以是內地人無不孤高地說,在臨潼每一腳踩下去都是秦磚漢瓦,本日的臨潼人也在為把臨潼成長成一個旅游名城而全力。此刻我們看到的是并蒂皂角樹,是由楊貴妃與唐玄宗在永生殿前親手種下的,是他們凄美戀愛的永恒見證,“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無人密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被傳為千古韻事。
坐落在驪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為了眷念傳說中中華民族首創人女媧而建的,相傳女媧“摶黃土做人”,締造了人類,又在驪山煉石補天,豐功偉績,后裔人尊她為“驪山老母”,她身后,人們將其葬于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眷念.據載,女媧本為驪山四面一名精巧的氏族首領,每當夏歷六月十三日,四方群眾攜床單干糧,夜宿驪山,祭奠老母,這個風尚沿續至今,稱為“票據會”,并逐漸成為一種四面住民的歡悅節,廟會時代,寺前廟后,人頭攢動,好不熱鬧。這里也是驪山又一個最佳觀景點,從這兒遠眺,重山疊障,蒼翠欲滴,不覺使人神清氣爽。
各人面前的這座大殿等于老君殿了。老君殿始建于唐代。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為玄門始祖,以為和其同宗,越發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相傳唐玄宗游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來臨閣內,因此稱為“降圣閣”又稱“朝元閣”,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聞名雕像家元迦兒的精品,玉像造型精致,刀法簡潔,模樣外形傳神,充實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無限伶俐和富厚想象力,后經“安史之亂”,華清宮被焚,這精細的石雕藝術品的正身和蓮花座均被燒裂,雙手被道人盜走,厥后,刻木手嵌于腕下,現玉像生涯在陜西省博物館。
明圣宮位于老母殿南側,始建于1992年,是兩岸聞名愛國人士顏武雄等工錢酬勞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資建筑的一座大型玄門觀。明圣宮占地面積60余畝,共有殿堂衡宇300余家。明圣宮是我國當代少有的大型純木古構筑群,是西北局限最大的玄門宮觀。
鳥語林坐落在西繡嶺,占地面積50余畝,網內空間100多萬立方米,充實操作原有峽谷地帶,使澗、溪、瀑、潭、池奇妙地串成一體,天然流通,碧水長流,樹木蔥郁,鶯啼燕語,給人以回歸天然,世外桃源之感。園內存養有上百種近十萬只珍禽異鳥,有朱鹮、鴕鳥、白鷺、榮華鳥、代勝、大雁、七彩小鳥、美國落地王鴿等。
此刻各人看到的是:
我們公司在__年建筑的一個儲水量為兩千立方米的人工湖,叫做上善湖,它既是一個景觀湖,又擔保園區內的衛生用水以及園內樹木的綠化澆灌。這個名字來歷于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說,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潤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老子用水性來形容德性高貴的人,他以為做人要做有利于世人的事而不與之相爭,等于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聞名頭腦.在這里湖與老君殿遙相呼應,美滿無缺,置身于此,你的心靈也會受到洗禮。
“無窮風物在險峰”,沿著這條氣魄雄偉的臺階路,我們還可以沿途瀏覽到驪山東繡嶺奇麗的天然風物。此刻我們已登上驪山最岑嶺狼煙臺了,在這一段路途中有一個奇異的征象,這里的樹干都是扭曲的,我們叫它擰擰柏。關于這尚有一個瑰麗的傳說.
狼煙臺是古代戰時轉達戰報,調兵的辦法,相傳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遺憾的是褒姒自進宮以來從未開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用了奸臣虢石父的策略,無端點燃烽火,引得四方諸侯前來救駕,當眾諸侯汗出如漿趕來時,見到的卻是狼煙臺上的酒綠燈紅,歌舞升平,于是憤然拜別,這時,褒姒望見眾臣的狼狽樣,果然“撲嗤”一聲笑了,為此周幽王大大嘉獎了虢石父。
公元前775年,犬戎入侵西周,當周幽王再次點燃狼煙時,卻無人來救,西周至此殞命了,從而留下了一個“狼煙戲諸侯,一笑失全國”的典故。面前這座狼煙臺,是1985年在狼煙臺遺址上用精制的仿古磚修筑起來的,高約13米,底座10米見方,頂端有一個觀景方亭,游人可沿內壁樓梯回旋而上,假若有樂趣,各人可登臺頂而四望,臨潼景區可一清二楚,你天然會有一番好意境。趁便匯報列位,這狼煙臺還真的啟用過,時刻是1990年西安臨潼第一屆石榴節,并且用的是真的狼糞點燃,是從動物園中網絡的。但卻不是用來報警,而是供旅客們舉辦觀覽,在笑聲中記住這千年古訓。
從狼煙臺向南望去,那座球形屋頂就是天文臺,中國科學院陜西天文臺,以時刻頻率的研究和處事為首要偏向,是我國國度授時中心,包袱著我國尺度時刻的發生保持和發播使命。這里與狼煙臺相望近在咫尺,但卻完全把我們帶入了另一個嶄新的當代科技的場地,這里有天文常識廳、放映廳、調查室等展視廳室,在放映廳里,您可以暢游300萬光年前的河外星系,試探宇宙的機密,最值得孤高的即是我們平常聽到的廣播上傳出的“此刻是北京時刻X點整”就是從這里發出的,它的授時偏差僅為0.1微秒。
“俗話說上山輕易下山難”,此刻,假若有人已經精疲力盡了,那么我們提議各人可以從老母殿處坐索道下山,沿途明確驪山全貌。假如您還游幸未盡,那請隨我從東繡嶺下山,這一起我們可以在達摩洞小憩,在七夕橋邊諦聽牛郎與織女的暗暗話,可以在龐大的象棋殘局間閑庭信步,可以在上德苑休閑廣場上舒展疲勞的腰肢,你也可以在東繡嶺間的小徑中體驗人在畫中游的詩情畫意。
顛末晚照亭向西,我們來到三元洞。三元洞北臨華清池,是從西門爬山的第一站,是一處天然景觀。這里有幾孔清凈幽雅的窯洞,洞內奉祀著玄門所尊的“天官、地官、水官(玉皇大帝、土地爺、大禹)”三元,其怪異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自然透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寒風向里吹,故稱三元洞。至此,我們驪山的游覽竣事了,接待各人再來驪山,再會!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8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開館的南陽漢畫館新館。南陽漢畫館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珍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創建于1935年,為中國早期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藝術風采,早已被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老館原在南陽市西郊的臥龍崗上,占地2700平方米。現在我們通過這座仿漢門闕,進入庭院,面前這座雄偉的仿漢建筑,坐西向東,南北寬118米,中間高21米,占地80畝,館藏漢畫像石刻近3000塊,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目前開放的是一樓綜合館的基本陳列部分,其中國家一級品119件,是現今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石刻藝術陳列館。
好,我們現在就步入畫卷中,一覽千古情。大家看,大廳里這二尊珍貴的大型石獸“天祿”、“辟邪”,已經飽經了20__多年的風雨滄桑,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漢代大型圓雕藝術天之意。這兩尊石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造型古樸,栩栩栩如生。您千萬別小看他們,這二尊石獸早在唐代就已經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賢的《后漢書.孝靈帝紀》、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曾提到這二尊漢雕石獸。
大家知道,南陽盆地地處豫、鄂、陜三省交會處,這里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適宜,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著名的戰略要地。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冶鐵技術就已相當聞名,西漢時南陽冶鐵、水利、農業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鹽鐵論》稱“宛(南陽)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已成為全國顯赫的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發跡于南陽,二十八宿(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又多出自南陽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47人。這些皇親貴戚、豪族世家、巨戶富商,生時極盡其欲,死更厚葬,競相營造冥宅大墓。這樣,始于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筑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
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于南陽漢畫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寫實為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說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為我們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建筑學、天文學、教育學、畜牧獸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信道教、巫術的升仙圖和神話傳說。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信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為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臺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后拖蛇尾,兩只飛廉,一前一后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于剔地并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19
各位游客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去的景點是巽寮灣。巽寮灣位于惠東縣城平山鎮南部,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南海大亞灣的東部,依山傍海,山海相嵌,海天交融。巽寮灣的山、海灘、海島巨石遍布,海灣一帶有摩崖石刻30多處,總長20多公里的海岸線內,有八個海灣,海面隱隱約約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洲。巽寮灣后三角島是由三座相連的小山組成小島,島上泉水清澈,沙質柔軟,峰奇石怪。巽寮灣是粵東數百公里中海水最潔凈的海灣之一。除了一類的海水及沙灘沙質外,海灘上軟細潔白的海沙含硅量高達99%。有“天賜白沙堤”美譽。踏足沙灘,你可以在沙灘上脫下鞋子盡情地嬉戲,感受腳板與細沙的摩擦依然是個舒適休閑的海濱度假地。踏足沙灘,享受一流的陽光和空氣,領略藍天、白云、沙灘、海浪的養生詩情畫意,盡情欣賞琳瑯滿目的海底世界,度過難忘的藍色之旅。巽寮位于惠東縣的大亞灣畔,依山傍海,環境幽雅。海濱10多里的半月形海灘,沙細潔白。1米多深的平坦淺水達200多米之寬,是良好的天然海水浴場。海上的大小洲嶼如同仙山瓊閣。巽寮各處的奇周到怪石,富有海角天涯的景色。特別是磨子石,是天作地造一座大型的石磨,兩塊重達百噸的巨石相疊而成,旁邊有各種各樣形態奇特的石群,象滿地米、石一樣,有鬼斧神工之妙,是巽寮石景觀的典型代表。
巽寮地名古來有之,相傳與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關,北宋年間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皇帝貶來惠陽,幾個老婆之中唯有出身歌妓的王朝云相伴(其墓現惠州西湖),初下南方,天氣悶熱,夫婦倆每到公休日就特喜歡來到巽寮這地方度假消暑,其時巽寮名叫鴨寮,是咸淡水交界,邊民喜來放鴨之處,此鴨字與歌妓出身的王朝云相沖,于是乎定叫老公改名,作為一方頭頭的領導與大文人蘇東坡不敢怠慢,他發現整個大亞灣像個八卦形狀,而鴨寮這地點處在"巽"卦上(乾、兌;震、巽;坤、艮;離;坎),且巽代表風的意思,因此地常年微風佛面,海不揚波,順手一提書于巖上:巽寮。巽寮處北回歸線以南依山依山傍海,山海相嵌,海天交融。總長16公里的海岸線內、有八個海灣,海面隱隱約約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洲。那潔白的沙灘,真的跟面粉一樣細。寬在30-60米之間變化,海水清澈透明,是盛夏海濱旅游得天獨厚的勝地.巽寮灣的山、海灘、海島巨石遍布,海灣一帶有摩崖石刻30多處形似鳳凰,早在咸豐二年就有大書法家寫了“日暖風池”四個大字刻在鳳池小島懸崖上,其余均是北京、廣州的學者和著名書法家,如:原全國人大常副委員長許德珩、原海軍總司令肖勁光、原全國政協常委啟功、黃苗子名人商承祥、邵恒秋、祖紹光、秦鄂生等二十八位同志所書。在巽寮灣后山三角洲是由三座相連的小山組成小島,島上有清澈的泉水,有柔軟清凈的沙灘,還有許多不用經過揣測就可定名的石景,如“綿羊戲海”、“龜璞飛鳥”、“駿馬探海”等多處石景官有“動物石景公園”之稱,嘉宏海公園度假村別墅區后面的哨所海、湖、江、泉、瀑、島和名山古剎等各種旅游資源于一體,游客沿著石階山路上到山頂,可以俯視整個巽寮海灣遠眺:海天相接,遠山淡云,渾然一體;俯瞰:“潮水洶涌,水浸灣環”,令游人叫絕。
上海著名景點導游詞參考 篇20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唐,大家可以叫我唐導。
我們今天要去的是美麗的惠州西湖。首先我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請大家在旅游過程中,保管好自己隨身物品,帶小孩的家長請看管好自己的小孩,不要亂扔垃圾,做一個文明的游客。
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城區的西北面,兩面環山。傳說有一位仙女下凡到惠州時,被秀麗的風光所吸引,于是在此住了下來。當玉帝派天兵將她抓拿回去時,她把自己的寶鏡投于東江之畔,寶鏡碎成五塊,變成了五個湖。
好了,現在我們首先來到了西湖的大門。它是典型的嶺南牌樓建筑,形狀類似一個寶塔形。上層是灰白色的,下面是大紅色的,中間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惠州西湖。牌坊由四根柱子支撐,好像四個士兵守護著美麗的西湖。
走進西湖的大門,來到了拱北橋上。拱北橋的橋洞非常大,是一個圓形,橋洞與水中的倒影連起來,仿佛一個圓圓的大月亮。橋兩旁栽著數不清的柳樹,風一吹過,枝條隨風擺動,似乎在歡迎人們來走拱北橋。
走過拱北橋,就來到了九曲橋面前。大家請看,九曲橋一共有九個彎曲的地方,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條橫臥在兩湖之間的長龍。微風吹過,湖面波光粼粼。湖里的荷花露出了粉紅的笑臉,仿佛在吟誦著那“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九曲橋中間還有一個亭閣。只見亭閣八角飛檐,氣勢輝宏。坐在亭子里歇息很是舒服涼爽。
走完了九曲橋,我們就來到了蘇東坡紀念館。只見紀念館門前還有一尊蘇東坡拿著書本,眼睛凝視著遠方的雕像。來近走廊,一邊用手觸摸著墻壁上蘇東坡寫的文章,一邊一字一句地慢慢細讀,覺得仿佛讀出了古代和詩人的味道。走進館內,看到的便是蘇東坡寫的許多詩句,那一筆一畫是多么漂亮、瀟灑,真是令人羨慕不已啊!
各位游客,很快我們今天的旅程就結束了,惠州西湖的風景美不美啊?希望大家有時間再來,最后祝大家開心快樂,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