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通用20篇)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
寧夏水洞溝遺址旅游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占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游覽。水洞溝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里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游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于一體的旅游區。隨著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秘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么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于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游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蝎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秘、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著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3
人類進化根據形態變化分為四個階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人類最初是大型靈長類動物,它們用四肢攀爬樹木,雙手輔助行走。在進化的過程中,雙手解放出來,兩足直立行走,上身比例減小,腦容量逐漸增大,下頜骨收縮,面部趨于扁平,體毛漸漸退去,最后就變成我們如今的模樣。水洞溝人屬于晚期智人,也被稱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是原始人的最后一個階段。人類從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共經歷了250萬年的漫長歷史。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4
寧夏水洞溝遺址旅游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占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5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如果說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么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
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為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于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御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臺、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游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游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游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閑旅游圣地。
一個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8月,被公布為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7月,水洞溝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80多年來,經過5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20xx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動物碎骨和用火遺跡外,這次發掘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環狀裝飾品。裝飾品以鴕鳥蛋皮、骨片為原料,圓形,其外徑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結合的方法做成,中間鉆小孔,孔徑一般在2—3毫米,個別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還被礦物質顏料染過色。
完整、殘缺、成品、半成品各種類型都有發現。這些裝飾品小巧、規范,為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同類遺物中制作最為精美者,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光有時會埋沒一切,時光有時亦會重現一切。直至目前,水洞溝依然是寧夏已知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隨著考古發掘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其研究的持續深入,新的發現仍將層出不窮。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里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水洞溝遺址旅游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占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
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
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6
水洞溝景區導游詞 水洞溝導游詞 1景區入口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來到水洞溝景區參觀游覽。水洞溝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鄉一處面南的崖壁上,西距銀川市60公里。它是中國第一個被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結束了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的歷史,從此水洞溝遺址成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我們現在走的這一帶,其實早在三萬年前,這里水草豐美,流淌不息的河水造就了俏麗的峽谷和清澈的湖泊,生活著各種原始動物,當第一次有人類在這里停下他們遷徙的腳步時,世界的命運從此改變。 這里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景區大門口,各位抬頭看到景區入口處四根門柱頂部是四個人臉的雕塑,粗獷的雕刻,其實是為了刻意顯現史前人類的模樣,讓人驟然產生回歸史前穿越時空的感覺。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7
水洞溝地區又是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旅游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為一體的旅游區。隨著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寧夏長城博物館20xx年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將增添新的亮點。
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講解的形式,可以了解人類進化的起源、水洞溝文化的興起以及水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掘的過程與成果,同時,還有12分鐘的動態演出,讓我們實景體驗三萬年前原始人生產、生活以及面臨山洪暴發、山崩地裂的災難時被迫遷徙的場景。
實景體驗瘋狂原始人
實景體驗館將高科技、藝術性、文學性等元素融合,使萬年的時光和歷史場景倒流,讓您親眼見證遠古水洞溝從植被繁茂、動物成群,到氣候變遷、環境惡化,水洞溝人不得不遠走他鄉的過程。與水洞溝遠古先民一起親身體驗3萬年前遠古祖先的采集、打獵、祭祀、戀愛以及圍著篝火烤食獵物,載歌載舞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暴雨,洪水,地震等災難來臨時的震撼場景。通過高科技逼真的還原演繹,帶你穿越3萬年的時空距離。
張三小店
,當一陣悠揚的駝鈴聲從遠處漸漸傳來時,有家名叫張三小店的車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從遠方來了。于是,主人張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門口迎接,來者是兩位黃發藍眼的外國人,后來張三夫婦才知道他們正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他們這次是從天津出發沿黃河沿岸進行考察,在途經水洞溝時由于天色已晚就住進了張三小店。
院內陳列著四尊雕像,他們分別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和賈蘭坡先生。這幾位都是對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杰出人士。
水洞溝村
古老的水洞溝村是由北方的先民們創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這種居室往往是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人在此基礎上改進了這種居住方式,發展成一種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其方法是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確定為墻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ī)壘墻,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溝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我國西北地區群眾習稱其為“地窩子”。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筑遺址,我們選擇了其中的一些進行了恢復,讓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先民們的居住形式。
蘆花谷
水洞溝旅游區有三公里長的蘆花谷,蘆花谷內蘆葦搖曳生姿,走在其間的小路上,陶醉在那葦蕩叢中,此刻心情一片寧靜。湖泊面積近30萬平方米,其中鴛鴦湖上修有原生態木橋4座,涼亭兩處,湖面上,蘆葦叢中百鳥翔集。碧綠的湖水、清脆的鳥鳴、唯美的畫面,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紅山湖內綠波蕩漾,游船往來,水岸長城,難得一見,在游船上觀賞雄偉的古長城,別有一番情趣。當你還沒有從土林景觀的童話世界中走出的時候,下船登上碼頭,又掉入了一個世外桃源內,那就是景區內的沙棗灣。沙棗灣里沙棗樹叢生,六七月份沙棗花開的時候,那一陣陣的清香又讓你流連忘返。
明長城
水洞溝遺址旅游區內明代軍事立體防御體系區是由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共同構成的。
旅游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一座、一腳跨兩省的長城觀景臺。在水洞溝旅游區您可以閑庭信步于明長城腳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長城觀景臺,一腳跨兩省,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是濃厚西北大漠風貌;而在南邊的水洞溝,湖泊濕地、高峽平湖盡顯江南秀色,給您別樣的體驗。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覽水洞溝大峽谷和蘆花谷美景的最佳觀賞地。站在觀景臺上,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仿佛就在腳下,跌宕逶迤直達峽谷深處。整片翠綠的蘆葦蕩隨風擺蕩,風景蔚為壯觀;時而野鴿飛翔,紅嘴鴨叫聲四起,泉水潺潺發出聲響,匯集成溪。
野性草原牧家樂
翻過長城,就到到了520xx年前的韃靼、瓦剌修養生息、馳騁疆場的蒙古野性草原,在
遼闊旖旎的野性草原體驗一下蒙古人的野性豪放的生活,做一回純正的蒙古人。 野性草原沙漠沖浪車、野性草原騎駱駝、沙漠卡丁車等精彩刺激的娛樂項目等著您!
紅山湖
登上壩頂,我們眼前呈現的是“高峽出平湖”的又一奇特景觀,這片湖面因位于紅山地區,所以名為“紅山湖”。“紅山湖”也是蓄積邊溝之水而成的,豐水期,湖面可于峽谷中向東延伸2公里多,上空常有鷹鶴翱翔,水面上時有鴛鴦、野鴨游弋,山中野草青青,景色非常優美。
乘船蕩漾的紅山湖中,可以觀看水岸長城,體驗人與水鳥和諧共處;長城、斷崖倒映水中;藍天白云,映于水底的別樣番情趣。這種天人合一,歷史文化和當今生態有機結合的塞上江南景觀,實是不可多得,真可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大峽谷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長約4公里的峽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時,這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長期的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經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像。有的像僧人登高遠眺,似在期待來者;有的宛如一對戀人,相親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
雙方對拜,琳琳總總,各具形態,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在峽谷的兩邊的崖壁上有明代將士修建的藏兵洞,它充分顯示了古代人民的軍事智慧和聰明才智。
藏兵洞
在峽谷兩側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我國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統,全國這是獨一處。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久久不見盡頭。洞內辟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臺、兵器庫、火藥庫、炮臺、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游。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于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占全區總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蘭教,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歷史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黨項族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并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元滅西夏后,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于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衛,清屬甘肅省。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跡和探尋不盡的奧秘。
(地形和氣候)
游客們,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占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占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布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郁郁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余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旅游景觀)
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帶給了寧夏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中國旅游最后的處女地”,近幾年來,寧夏備受海內外游客的青睞。來寧夏旅游,可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黃河文化、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這里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國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一百零八塔”,有人類原始造型藝術“賀蘭山巖畫”,有沙海明珠“沙坡頭”,以及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35個王牌旅游景點之一的沙湖等。現已開發坐羊皮筏子常有黃河,騎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風情、沙湖觀鳥、徒步長城、生態農業觀光等特殊旅游項目。寧夏之旅,點多、面廣、線長,如歌、如詩、如畫,給人以獨特的享受。
(回族風情)
游客們,來到寧夏,特別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風情,因為寧夏是中國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回族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數僅次于壯族,位居第二)。我們還是從回族的信仰、節目、習俗、緊急、服飾來談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因此,與伊斯蘭教的關系十分密切。明清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義,會用“清凈污染”、“真乃獨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古伊斯蘭教又稱“清真教”。伊斯蘭教禮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稱作“清真食品”,穆斯林開設的飯店和食品店習慣用“情真”二字作為標記。寧夏現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布山川城鄉。回族穆斯林按《古x經》的要求要遵守五項功課,即念(祈禱)、禮(禮拜)、齋(齋戒)、課(捐贈)、朝(朝覲)五功。
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圣紀節,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節日。開齋節,顧名思義,即齋月期滿后的第一天。古爾邦節在開齋后70天,阿拉伯語“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稱宰牲節。圣紀節,每年教歷三月十二日,為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誕生而舉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喪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族的小孩出生后,要阿訇命名,謂之“經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續后,由阿訇主持儀式,誦讀《古x經》,為其證婚。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門”。回族喪葬為土葬,主張素葬,不用棺木,遺體凈洗后以白布包裹,埋于土穴中。親人先逢七、后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禮拜前要進行沐浴,“小凈”用湯瓶洗頭、手、腳等處,“大凈”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齊干凈,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從井里提水用的桶掛在墻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回族以習武健身為美德,故多高壽者。
在服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無沿小白帽或黑帽,稱為禮拜帽。女的一般戴無沿撮口白帽或蓋頭,將頭發遮掩起來。蓋頭,少女一般帶綠色,已婚婦女則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婦女喜歡佩戴耳環、戒指、手鐲和頭飾。
(特產和風味)
游客們,寧夏的特產和風味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吳寶耀花游人眼,長思長想不思歸。”
想為世人稱道的寧夏特產當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發菜,因其顏色分別為紅、黃、藍、白、黑而被稱為五寶。枸杞及時中藥精品,優勢益腎健體的食品。甘草被贊為“中藥之王”。用賀蘭石制作的硯臺,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寧夏灘羊是我國優良裘用綿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二毛皮”,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馳名海內外。發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藥用價值,但采挖發菜會嚴重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沙化,因此發菜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采集和銷售。
寧夏的地方風味因兼有中國傳統風味而獨樹一幟。其清真風味小吃不僅為廣大穆斯林所珍愛,各族人民也無不愿一嘗為快,有外焦里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馓子,還有最具特色的飲料蓋碗茶。清真廚師們還創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頭、煨牛筋、紅燒羊肉、鍋燒填鴨、鴿蛋蒸菜、糖醋黃河鯉魚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燴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則是回民喜慶宴請的主菜。寧夏小吃還有牛羊雜碎、團饃、釀皮子、回族油菜、牛干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銀川市中心地段設有小吃一條街,游客們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嘗,一飽口福。
各位游客,寧夏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游罷寧夏,對他從陌生到了解后,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嘆:游遍千山萬水,還是寧夏最美!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9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如果說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么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為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于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御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臺、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游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游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游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閑旅游圣地。
一個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0
現在我們通過前言了解一下水洞溝文化: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生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成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此后又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了五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石制品、工具以及石器制作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和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從水洞溝出土的石器、裝飾品的制作工藝、精致程度分析,在三萬年前,寧夏水洞溝人的生產已達到了同時代最先進、最高水平,使用著領先的、精美的石制工具。這種現象,為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所僅有。寧夏人民因水洞溝而感到驕傲,中國人民為此而自豪。
水洞溝文化產生于荒蠻,影響于后世。水洞溝遺址博物院通過全面展示史前水洞溝人的生產活動和生活場景,使大家對水洞溝文化遺址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以增強人們愛護生態環境、保護文物古跡的意識。三萬年以前的水洞溝人,會因為我們對他們的關注和珍愛感到欣慰。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游覽。水洞溝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里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游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于一體的旅游區。隨著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秘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么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于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游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蝎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秘、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著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2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如果說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么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
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為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于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御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臺、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游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游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游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閑旅游圣地。
一個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8月,被公布為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7月,水洞溝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80多年來,經過5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20xx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動物碎骨和用火遺跡外,這次發掘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環狀裝飾品。裝飾品以鴕鳥蛋皮、骨片為原料,圓形,其外徑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結合的方法做成,中間鉆小孔,孔徑一般在2—3毫米,個別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還被礦物質顏料染過色。
完整、殘缺、成品、半成品各種類型都有發現。這些裝飾品小巧、規范,為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同類遺物中制作最為精美者,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光有時會埋沒一切,時光有時亦會重現一切。直至目前,水洞溝依然是寧夏已知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隨著考古發掘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其研究的持續深入,新的發現仍將層出不窮。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里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水洞溝遺址旅游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占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
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
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3
歡迎大家來到韶山滴水洞參觀,
滴水洞是湘中的旅游勝地,1966年毛澤東同志回到韶山時,在這里住了11天,1966年7月8日,毛澤東在一封信中說:“自從6月15日離開武林之后,在西方的一個山洞里住了十幾天,消息不大靈通。28日來到白云黃鶴的地方,已有10多天了„„” 在這封信中提到的的“武林”是指杭州,“白云黃鶴的地方”指武漢,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韶山在杭州的西部,武漢的西南部,所以主席在這封信中就用 “西方的一個山洞”來代指滴水洞,后人也就稱滴水洞為“西方山洞”。1986年,這里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辟為景區,1987年又由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20xx余萬人,、李瑞環等黨和 曾先后來過。 滴水洞名為“洞”,其實是一處幽深狹長的山谷,三面環山,東面為韶山水庫,只有一條傍山公路與外界相通,由于地勢高,不到谷口是很難發現谷內這一片天地的。
獨特的地形地勢,形成了滴水洞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據測試,山谷里冬溫比外界高2-3度,夏溫則要稍低,而且氣溫變化也遠不如山外劇烈。有一批老干部在這里休養時寫了一首詩:“天上廣寒宮,人間滴水洞。住上二十天,老翁變頑童。”
自古以來,滴水洞就像“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不為外人所知曉。直到1966年,主席寫下了那封信,外界才知道滴水洞的存在。滴水洞一直是特別警戒區,普通人士也只能望“洞”興嘆。1986年秋對外開放后,海內外游客才有機會盡情領略它的絕世姿容。
滴水洞步步有景,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門樓,由仿制的石鐘乳構成,左傍山,右臨水,頂覆碧蘿,額上“滴水洞”三個朱紅大字靈動飄逸,分外奪目,墻角的漢白玉碑刻是當代書法家李鐸書寫的贊頌滴水洞風光的《毛氏族譜·滴水洞》:“一鉤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鐘人莫識,石橋如鎖幾重關。”
這里是著名的韶山水庫,1959年和1966年,主席兩次回韶山都在這里游泳。他的游泳技術很高,當時他對陪同游泳的運動員說:“你們的工作就是什么蛙泳、蝶泳、仰泳;我的工作就是立正、稍息、坐凳子、睡覺。”說完,他即興表演了這些動作,大家都贊嘆不已。 過門樓沿水庫向內,行約300米,就到了名人留言碑廊。碑廊依山布列,長約100米,匯集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一些著名人士的訪韶留言,或表達對韶山的敬仰,或頌揚主席的豐功偉績,“山川資俊杰,時事造英雄”等早已流傳甚廣。
接下來我們參觀滴水洞一號樓,滴水洞工程和主席的1959年故鄉行有密切關系。1959年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家鄉,來到韶山水庫游泳,面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深有感觸,他無意地對身邊的陪同、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周小舟說:“小舟,這地方不錯,環境很好,適當建幾間房子,中央領導開個會有休息的地方,另外給我搭兩間茅草棚,我老了,退休了,就到這地方來養老”。周小舟把主席的話整理成報告,匯報給中南局書記陶鑄,非常巧合的是,當時中南局剛好有個計劃,就是在遠離省會的地方修一些別墅,以供中南各省的領導休養,這樣一來就和主席的提議不謀而合,于是1960年開始動工修建滴水洞工程,1962年竣工。1966年6月18日到28日,主席秘密回韶山就在滴水洞一號樓住了11天。
現在大家見到的這棟外觀古樸自然、青磚青瓦、呈“丁”字型的平房就是一號樓。一號樓地處滴水洞的中心位置,站在洞外很難看到他的全貌。他的建筑風格與 的懷仁堂相似。一號樓的大門原來是開在正南面的,后來為方便下雨時領導的小車可以直接開進來,就改為現在東西相向的對開門。
這是主席1959年回韶山時寫的《七律·到韶山》,詩第一句中的“咒”字原為“哭”,當時的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建議改為“咒”,主席也因此稱他為“一字之師”。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會議室。1966年6月26日,主席在這召開小型會議,聽取了湖南省委、湘潭地委、縣委以及韶山一些當地領導的工作匯報,老人家的和藹幽默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參加會議的人都很拘謹,主席就指著中間的位子說:“中間的位子是留給你們父母官坐的,我坐邊上就行了”。相信大家應該知道主席坐在哪吧?就是亮燈的那個,左數第四個座位。與會議室相連的是一個餐廳,中間可以用一道幕布隔開,這樣餐廳就可以做一個小型舞臺使用,并且也可以架設小型放映機,以對面的大白墻為屏幕放放電影。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多功能、綜合型的會議室。兩臺空調是1990年添置的,其余的擺設大多是當年的原物。
一號樓是一棟仿俄式的建筑,兩邊是走廊,中間是房子,房子與房子之間又是相通的,與會議室相通的是主席的辦公室,
書架上的書是后來擺上去的,我們知道主席一生酷愛讀書,他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他走到哪里,就把書帶到哪里,當時他的行李中除一箱生活用品外,其余都是書。 辦公桌上有“文房四寶”,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這個菊花石硯臺,菊花石產自湖南瀏陽,經過人們的精心雕琢制成硯臺。這是一張藤椅,其實當年為主席準備的是皮椅,老人家生活非常簡樸,坐皮椅反而不習慣,工作人員就給換成了藤椅,因為是臨時拿過來的,看上去小了點兒,但當年主席仍然將就使用。當時辦公室里還放了一個大木桶,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嗎?用來裝冰塊的,主席入住時是6月份,天氣很熱,又沒空調,就用大木桶裝上冰塊,用風扇對著吹,來降低室溫。
接下來是主席的臥室,最顯眼的就是這張床。它長2.9米,寬1.9米,而且頭高尾低,方便主席躺著看書,小四方桌是給主席用餐的,臨窗的躺椅可以隨時休息,因為主席喜歡白色,所以床單、躺椅套等用的都是白布。 副套間是為首長夫人準備的,當年主席回來時,江青并沒有來,她也從未到過韶山,1963年,時任團中央書記兼湘潭地委書記的 同志,在這住了40多天。
這里是娛樂室,工作學習之余,主席喜歡打打乒乓球。打球時,他有個特殊的習慣,在中山裝兩個口袋裝滿球,球用完就不打了。
這張照片是主席臨走時拍下的。1966年主席是秘密回韶山,當時已73歲高齡,赤子心,故土情,對家鄉戀戀不舍。拍完照,該上車走了,主席忽然又用地道的韶山話說:“你們先走,我還要再坐一下子噠。”他緩緩地喝完一杯茶,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韶山。這里還陳列了部分中央領導、著名人士的照片、題詞。
我們繼續參觀。一號樓是雙面走廊,既方便衛士站崗又防寒保暖。這一間是副套間的衛生間,里面的設備都是從前蘇聯運來的。這是主套間的衛生間,主席身高1·83米,浴缸加長加寬。睡衣是特意為主席準備的,但他一次也沒穿過,當時穿的是一件打了73個補丁的睡衣,現在陳列在毛澤東紀念館。主席當年在滴水洞深居簡出,生活簡樸,留下了許多佳話。我省著名湘菜大師石蔭祥珍藏著主席當年的一份菜譜,其中的菜全都是韶山的家常菜。讓他至今難忘的一件事是,有次為主席送蘑菇菜時,發現里面有一條蟲,他趕緊轉身,想回廚房另換一盤,不料被主席發現了,他既慚愧又擔心,然而主席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朗聲笑著說:“不干不凈,吃了沒病,有蟲子說明沒毒,可以吃,不用換。”主席的理解,讓他萬分感動。
接下來我們參觀70年代修建的防震室和防空洞。防震室可以防7、8級地震,80年代張海迪在這住過一段時間,著名的《鴻雁快快飛》就是在這寫成的。現在辦了個像章展覽,主席各個時期的像章都有,我們可以瀏覽一下。防空洞是70年代由“歐陽海連”修建的。當時主席提出:我們要“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防空洞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修建的。防空洞里共有三道鐵門,可以防空、防原子彈沖擊波、防核輻射,兩側墻壁上有隔音防潮設備,吸音效果非常好。防空洞長約100米,出了防空洞,滴水洞一號樓的參觀就結束了。
沿石階往上就到了虎歇坪,是滴水洞的最高峰,上世紀50年代以前常有老虎在此休息,上面修了一座石亭——虎歇亭,當然老虎已經絕跡很久了。
關于虎歇坪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有名的當推“八仙吹蕭”。據說,古時候滴水洞南面龍頭山有潛龍,北面虎歇坪有猛虎,它們都在這里修仙練道。有一天,潛龍和猛虎為了一株靈芝仙草打斗起來,恰好八仙云游經過,止住了龍虎之爭,并讓它們言歸于好。勸和后,八仙就在這里吹起蕭來,伴著蕭聲有朵朵祥云升起„„從此,虎歇坪就成了人們心中的一座有仙靈之氣的名山。后來,毛澤東的祖父葬到了虎歇坪,墓地恰好就在傳說中的八仙吹蕭處。
這個巧合,引發了何健挖毛澤東祖墳的故事:大革命時期,毛澤東采取“農村包圍城市”和“工農武裝割據”的戰略方針,革命形式如火如荼。當時的湖南省主席何健是個迷信大王,他估摸著:毛澤東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一定是祖墳葬得好,如果挖了毛澤東的祖墳,斷了他家的龍脈,革命自然也就鎮壓下去了。當得知毛澤東祖父葬在“八仙吹蕭”之地時,何健以為所料非虛,大喜過望,立即派匪兵趕來韶山挖墳,當匪兵半夜里氣喘吁吁地爬上虎歇坪時,四下里劈里啪啦怪響一片。這響聲是當地人們為了保護毛澤東的祖墳施出的妙計,匪兵卻以為沖撞了神靈,個個心驚膽戰,四散潰逃。等到何健再次派兵來挖墳時,人們已經將墳堆推平,墓碑藏好,并造了一座假墓。匪兵為了交差,胡亂挖了幾處墳墓就走了。這個故事充分說明革命是人心所向的道理。1987年,在整修虎歇坪游道時,人們發現了主席祖父墓碑,將它放回原處,并將墓地修葺一新,以供大家祭拜。
南面是龍頭山,傳說古時候有條巨龍,其尾直插八百里洞庭,其首昂起于韶山,形成滴水洞龍頭山,龍涎化為山泉,常年不絕,有祛病延年之效;又傳說有潛龍在山中修煉„„這些傳說,說明龍頭山自古以來在人們心目中就代表著吉祥發達。主席的曾祖父、曾祖母就長眠在這里。
各位領導,滴水洞的游覽到此結束。再見!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4
工具是人力肢體的延伸,是人類得以有效生存的基礎。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制作工具的材料以石頭為主,較晚出現了骨、角等材料,由于其他材料易腐朽而難于保存。人類留下來的大量石器成為了考古研究者的主要分析材料,他們以此探求古代人類的行為和生存方式。人類開始制造石器工具大約是在250萬年左右。
在舊石器時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辦法,是把一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術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壓制法。壓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制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到新石器時代,石器制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首先,對石料的選擇、切割、磨制、鉆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選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雛形,然后把刃部或整個表面放在礪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這就成了磨制石器。磨制石器與打制的石器相比,通過打磨增強了石器刃部的鋒度,減少了使用時的阻力,使工具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術的發明是石器制作技術上的又一重要成就,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復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較牢固地捆縛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攜帶,以提高勞動效率。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增強了人們向自然界作斗爭的能力,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天地變得日益廣闊起來。但由于當時人們所能支配的物質只不過是石、木、骨、角和利用天然纖維簡單加工而成的繩索等,這就限制了工具的創造和發展。
在這里我們仔細觀察一下中國的舊石器形狀,與后面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比較一下看有什么區別?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5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如果說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么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
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為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于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御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臺、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游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游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游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閑旅游圣地。
一個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8月,被公布為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7月,水洞溝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80多年來,經過5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20xx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動物碎骨和用火遺跡外,這次發掘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環狀裝飾品。裝飾品以鴕鳥蛋皮、骨片為原料,圓形,其外徑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結合的方法做成,中間鉆小孔,孔徑一般在2—3毫米,個別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還被礦物質顏料染過色。
完整、殘缺、成品、半成品各種類型都有發現。這些裝飾品小巧、規范,為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同類遺物中制作最為精美者,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光有時會埋沒一切,時光有時亦會重現一切。直至目前,水洞溝依然是寧夏已知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隨著考古發掘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其研究的持續深入,新的發現仍將層出不窮。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里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水洞溝遺址旅游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占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
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
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6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游覽。水洞溝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里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游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于一體的旅游區。隨著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秘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么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于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游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蝎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秘、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著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7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如果說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么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為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于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御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臺、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游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游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游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閑旅游圣地。
一個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8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游覽。水洞溝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里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游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于一體的旅游區。隨著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秘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么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于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游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蝎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秘、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著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制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19
人類從原始人進化到現代人,歷經了漫長的過程,這里您可以看到人類進化的立體演繹場景:向我們打招呼的古猿告訴我們,采摘樹上的果實是古人類最早的食物來源之一,發明了石器以后才有了狩獵活動,鐵器的出現促進了農耕的發展,現代人生產工具的多樣性,使得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信息時代,生產已經達到了專業化、規模化和科技化的程度,追求的是時間和效率······工具的不斷更新促使人類文明的腳步不斷地加快!
從人類進化場景可以看出在人類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古人類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依次是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水洞溝人屬于晚期智人階段,距今約3萬年-1萬年,他的體貌特征介于第三四個模型之間,也就是說水洞溝人經歷了舊石器晚期和新時器時代,主要從事采摘和狩獵活動,生產工具開始從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變革。
關于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 篇20
寧夏水洞溝遺址旅游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占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