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寧夏的導游詞(精選8篇)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游。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于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占全區總人口的1/3。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歷史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黨項族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并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
元滅西夏后,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于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衛,清屬甘肅省。1928年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跡和探尋不盡的奧秘。
(地形和氣候)
游客們,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占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占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布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郁郁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
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余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旅游景觀)
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帶給了寧夏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中國旅游最后的處女地”,近幾年來,寧夏備受海內外游客的青睞。來寧夏旅游,可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黃河文化、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這里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國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一百零八塔”,有人類原始造型藝術“賀蘭山巖畫”,有沙海明珠“沙坡頭”,以及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35個王牌旅游景點之一的沙湖等。現已開發坐羊皮筏子常有黃河,騎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風情、沙湖觀鳥、徒步長城、生態農業觀光等特殊旅游項目。寧夏之旅,點多、面廣、線長,如歌、如詩、如畫,給人以獨特的享受。
(回族風情)
游客們,來到寧夏,特別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風情,因為寧夏是中國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回族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數僅次于壯族,位居第二)。我們還是從回族的信仰、節目、習俗、緊急、服飾來談起吧。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喪葬等方面,也深受宗教的影響。回族的小孩出生后,要阿訇命名,謂之“經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續后,由阿訇主持儀式,誦讀經書,為其證婚。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門”。回族喪葬為土葬,主張素葬,不用棺木,遺體凈洗后以白布包裹,埋于土穴中。親人先逢七、后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禮拜前要進行沐浴,“小凈”用湯瓶洗頭、手、腳等處,“大凈”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齊干凈,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從井里提水用的桶掛在墻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回族以習武健身為美德,故多高壽者。
在服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無沿小白帽或黑帽,稱為禮拜帽。女的一般戴無沿撮口白帽或蓋頭,將頭發遮掩起來。蓋頭,少女一般帶綠色,已婚婦女則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婦女喜歡佩戴耳環、戒指、手鐲和頭飾。
(特產和風味)
游客們,寧夏的特產和風味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吳寶耀花游人眼,長思長想不思歸。”
想為世人稱道的寧夏特產當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發菜,因其顏色分別為紅、黃、藍、白、黑而被稱為五寶。枸杞及時中藥精品,優勢益腎健體的食品。甘草被贊為“中藥之王”。用賀蘭石制作的硯臺,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寧夏灘羊是我國優良裘用綿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二毛皮”,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馳名海內外。發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藥用價值,但采挖發菜會嚴重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沙化,因此發菜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采集和銷售。
寧夏的地方風味因兼有中國傳統風味而獨樹一幟。其清真風味小吃不僅為廣大穆斯林所珍愛,各族人民也無不愿一嘗為快,有外焦里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馓子,還有最具特色的飲料蓋碗茶。清真廚師們還創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頭、煨牛筋、紅燒羊肉、鍋燒填鴨、鴿蛋蒸菜、糖醋黃河鯉魚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燴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則是回民喜慶宴請的主菜。寧夏小吃還有牛羊雜碎、團饃、釀皮子、回族油菜、牛干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銀川市中心地段設有小吃一條街,游客們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嘗,一飽口福。
各位游客,寧夏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游罷寧夏,對他從陌生到了解后,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嘆:游遍千山萬水,還是寧夏最美!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游。
寧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為主體的小型園林――寧園,于1987年國慶節期間落成。
寧園位于銀川市解放東街南側。從西門進園,便進入盆景區。主要區由“興慶殿"、“沁茗"閣、碑、廊及水池組成。“興慶殿"是園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內壁畫“西夏風云"藝術地再現了我國歷史上西夏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風土人情。“興慶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漢白玉石雕“哪吒鬧海"。“興慶殿"左側是卷棚式仿古建筑“沁茗"閣,右側則是一個四角由重檐亭和一個六角亭連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主席、董必武及區內外書法家的作品。東區的北面是一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游人活動休息。
近幾年,為了發掘被淹埋的文化藝術寶藏,自治區和中寧縣人民政府對石空寺石窟進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于何時,尚難明確論斷。據明代史料記載,稱其為“元故寺"。對于石窟的開鑿年代,歷來有唐、西夏、元三種傳說。今天從窟室的形制和風格看,以始鑿于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石空寺石窟,明清時代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之一,曾有“石空夜燈"之稱。當時有詩贊曰:“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云中,僧閑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點紅?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3
作為一位出色的導游人員,通常需要用到導游詞來輔助講解,導游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那么優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寧夏的導游詞(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寧夏的導游詞1
各位游客,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黨項族在這里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游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為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__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著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后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后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為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征。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__—2500米,主峰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為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布著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于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干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溫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溫差為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于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00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為“果城”。這里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艷。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蔥。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__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里就是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著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為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于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8年。之后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著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游客們,銀川城區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里,又為商業區。新城位于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后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筑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著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筑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于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著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沙湖來觀光旅游。
寧夏橫跨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南起中衛沙坡頭,北至石嘴山的黃河兩岸為平原地區,占全自治區面積的四分之一。黃河對這里的農業可是照顧到家了,自秦代就開始這里就開渠灌溉,現在更是河渠縱橫如織,故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兼以日照充分。雨熱同期,銀川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整個寧夏就數這里最富。西部的荷蘭山地的阻擋,大大減弱了蒙古高原寒風對寧夏的侵襲,并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東移。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__米以上,主要是森林和草甸,是寧夏的林牧業產區,也是旅游勝地。
南部的固原地區為六盤山地,平均海拔約20__米。在一片黃色的海洋里,幸好還有一座林木還算茂盛的六盤山在旁邊,為這黃色帶來一絲綠意。西北部是高原地區,緊靠騰格里大沙漠,大部分為戈壁沙丘。騰格里沙漠的流沙,在中衛附近隨風向東移動,直逼黃河。中國的沙漠專家經過多年的苦心研究探索,創造出一整套有效的根治流沙技術,成功地阻擋了流沙對衛寧平原的蠶食,并成功地在沙漠上修筑了鐵路。這一治沙成果享譽世界,中衛的沙坡頭景區也因此被聯合國景區授予“全球環保500強”。
寧夏深居中國西北內陸,位于綿延數千里的“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貫通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的土地,滋潤著千里沃野,古老的黃河文明使得寧夏這片土地絢麗多彩。
早在三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繁衍生息的痕跡。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這里建立了西夏王朝,此后的千百年沉淀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作為回族自治區,回族的祖先從西域而來,人口總數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居第三位,是我國人口分布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回族人基本上是用漢語,但在民族內部還保留有一些阿拉伯、波斯詞匯。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
寧夏雖小,卻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大凡來到寧夏的游客,都被寧夏的神秘色彩、獨特的旅游景觀所折服: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浩瀚無垠的沙漠,奔騰滾滾的黃河,煙波浩淼的湖泊……“塞上江南”寧夏既有一派江南水鄉的秀美,又集塞外大漠風光之雄渾,壯美的自然景觀、濃郁的回鄉風情,造就了如詩如畫的高原奇景,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回味不已。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黨項族在這里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游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為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__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著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后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后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為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征。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__—2500米,主峰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為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布著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于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干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溫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溫差為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于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00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為“果城”。這里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艷。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蔥。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著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準賀蘭山為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英砂巖、輝綠巖、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__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里就是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著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為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于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一百八十九年。之后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著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游客們,銀川城區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里,又為商業區。新城位于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后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筑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著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筑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
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于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著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各位游客,銀川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游罷寧夏銀川,對他從陌生到了解后,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嘆:游遍千山萬水,還是銀川最美!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6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建制的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包括:2個縣級市、7個市轄區、11個縣、1個縣級移民開發區)。20xx年末,寧夏全自治區現有人口610萬,其中回族218萬,占寧夏總人口的36%、全國回族人口的1/5。首府銀川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
20xx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__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南部屬于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為主,面積占寧夏全區的59%。這里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為“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人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后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__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為“兩高一優”農業示范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為“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于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托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為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多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公里,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為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產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后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跡,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秘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游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范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游品牌可以概括為:“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巖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7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建制的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包括:2個縣級市、7個市轄區、11個縣、1個縣級移民開發區)。20__年末,寧夏全自治區現有人口610萬,其中回族218萬,占寧夏總人口的36%、全國回族人口的1/5。首府銀川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
20__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__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南部屬于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為主,面積占寧夏全區的59%。這里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為“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人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后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__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為“兩高一優”農業示范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為“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于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托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為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公里,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為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產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后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跡,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秘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游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范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游品牌可以概括為:“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巖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
關于寧夏的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來到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建制的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現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其中包括:2個縣級市、7個市轄區、11個縣、1個縣級移民開發區)。20__年末,寧夏全自治區現有人口610萬,其中回族218萬,占寧夏總人口的36%、全國回族人口的1/5。首府銀川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
20__年,寧夏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3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財政總收入144.38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0億元,增長30.4%。20__年1—6月份,寧夏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0億元,同比增長12.3%;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8億元,同比增長33.8%。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黃河中上游,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北部是寧夏平原,有14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南部屬于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有8個縣(市、區),以丘陵、山地為主,面積占寧夏全區的59%。這里嚴重缺水,生態環境脆弱,西海固被稱為“苦瘠甲天下”。
寧夏自然資源總體上不具有整體優勢,但土地、能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開發前景廣闊。
農業方面,全區現有耕地l500多萬畝,人均2.5畝以上;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是全國4大灌區和12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柳樹水利工程建成后遠期可新增灌溉面積20__萬畝;草原面積4000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被國家列為“兩高一優”農業示范區,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太西煤被譽為“寧夏五寶”。
水利及電力方面,寧夏處于黃河水能資源的富集區,建設條件和綜合效益都比較好,黃河從中北部穿越寧夏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年過境流量325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40多億立方米。已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規劃建設的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可達240萬千瓦。依托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的優勢,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很大,規劃建設火電裝機2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4個“西電東送”火電基地之一。
能源方面,寧夏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73多億噸,已被列為國家13個重點發展的億噸礦區之一,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具備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和煤化工的良好條件,有望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級大氣田。寧夏已被國家確定為13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00公里,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實現了所有鄉鎮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
航空客運開通了銀川至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10多條航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為主的4大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優質稻麥、玉米、釀酒葡萄6大區域性特色產業的規模和效益穩步提高。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嘴山河濱工業園區等一批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形成特色。郵電通訊建成了覆蓋全區的數字通訊微波網和移動通訊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先后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寧夏美麗而又神奇,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的美譽,首府銀川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夏古都。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跡,勤勞智慧的寧夏人民創造了燦爛鮮活的人文景觀: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秘奇特的西夏王陵是西夏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游區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治沙典范沙坡頭風景區,受到聯合國的表彰……古老的黃河文化,濃郁的回鄉風情,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
“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旅游品牌可以概括為:“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峽”(沙坡頭、沙湖、青銅峽十里長峽)、“兩遺一陵”(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巖畫遺址、西夏王陵)、“兩堡一城”(鎮北堡、將臺堡、古長城)、“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