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寧夏景點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最新的寧夏景點導游詞范文 篇1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xx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贊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峰的標志。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游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游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游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游客們,賀蘭山巖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布著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著眾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分布著賀蘭山巖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并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獷奔放,構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有趣現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為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狩獵時的偽裝;有的還帶著尖型和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地挽著發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里銜著骨頭,可能是表現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巖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考證,賀蘭山巖畫不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的作品,其前后延續時間可能達20xx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情感、愿望、信仰的“藝術心態錄”。巖畫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黨項族游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余,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為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
各位游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后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表現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秘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
最新的寧夏景點導游詞范文 篇2
前方我們看到的二層建筑就是法堂和藏經樓。法堂,就是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課堂。法堂供奉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只要念佛人一心誦念“阿彌陀佛”,死豬就能被接引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為“接引佛”,殿內還陳列著“玄奘負笈圖”和他兩位高徒窺基和人園測的拓片。窺基是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園測是新羅國的王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師在當時的聲望是多么的崇高。
二層就是藏經樓,主要用于保存重要的佛經經典資料。玄奘法師當年歷經艱險從佛國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經,都是珍貴的“貝葉經”。什么是貝葉經呢?古印度將梵文佛經文刻寫在經過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因此成為貝葉經。正是因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經,所以他余生都用在翻譯佛經上,17載西天取經,19載翻譯佛經,直至圓寂。玄奘法師為了弘揚佛法貢獻了他畢生精力。
最新的寧夏景點導游詞范文 篇3
固原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民族歷史文物為主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1998年確定的全國70個重點博物館之一。1988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約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館中文物藏品總量約1.2萬余件,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確定的國寶及國家一級文物123件。藏品中以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系青銅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時期絲路文物最富特色。
陳列展覽由陳列大樓、鐘亭、古墓復原館、石刻四部分組成。
陳列大樓的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固原歷史文物展》和專題陳列《絲綢之路在固原》兩部分。共陳列展品1000余件,整個展覽凝聚了同原六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展覽時間跨度大,內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展覽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為依據,再現了固原早期先民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絲綢之路在固原》專題展。“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的一座橋梁,號稱是世界東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它東起中國的長安,即今天陜西的西安,西到地中海沿岸橫跨東亞、中亞、西亞和部分歐洲地區。古絲綢之路經固原有四處入口,兩處出口,漢、唐、五代、宋、西夏等歷史時期長安至涼州的北道,經固原的道路分別為:第一條道是由甘肅平涼安國鎮入境,經聯財、將臺、張易、樹峽關、固原(原州)、頭營、三營;第二條道同樣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聯財、六盤山、隆德縣城、然后入境甘肅靜寧縣;第三條道也是由甘肅平涼入境,經三關口(彈箏峽)、瓦亭(也可到隆德)、固原、頭營、三營;第四條道是由甘肅鎮原入境,經彭陽的紅河鄉、彭陽縣城(百全)、古城、固原、頭營、三營。三營北上有三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由三營經七營至蕭關出同原;第二條道路是由三營經黑城(通峽)、撒臺(蕩羌寨)、莧麻河高臺寺、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定絨寨)出界,進甘肅靜遠縣;第三條道是三營、黃鐸堡、李俊(九羊寨)、紅羊、樹臺西安(西安州)至鹽池出界,進入甘肅靜遠縣。展品以中西文化交流的遺物為主,反映了北朝至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佛教傳入固原,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固原境內出現了大量的石窟及石、銅佛造像,如鎏金銅佛、玉菩薩等造像的出現,標志著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繁榮與發達。彭陽新集北魏墓出土的房屋模型,是用土夯筑后剔刻出瓦壟、窗棱的實心房屋,在我國同期考古中屬于首例發現。屋下方十余米處有一墓室,從0土彩繪陶俑、陶牛車等共150余件,陶俑大多為胡人形象。 “北魏漆棺畫”的發現是近年美術考古方面的重大事件,它為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北朝繪畫史料,也進一步提供了了解北朝繪畫藝術的重要實物。漆棺彩畫展示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的結合,儒家題材與佛教題材交融的新面貌。圖中所表現的歷史故事畫與漆棺上主人的生活 縮影,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凸釘玻璃碗”是西方之國的瑰寶,具有波斯薩珊王朝傳統的玻璃工藝特點,體現了薩珊玻璃器形和紋飾上的獨特風格和精堪的磨琢工藝,為我國古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金戒指”的樣式和石面上雕刻的文飾具有濃郁的西方文化色彩,裝飾所鑲嵌的青金石多產于阿富汗,可見這枚戒指來自蔥嶺以西。 “環首鐵刀”出土于李賢墓木槨右側,是李賢生前佩刀,也是目前所發掘的北朝墓0土的唯一完整的鐵刀,對中國古代兵器的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鎏金銀壺”是波斯薩珊王朝傳入中國的手工藝制品,生產于巴克特里亞地區,屬于薩珊金屬器系統。壺身上的人物故事表現了中世紀時期西方古典藝術在北方地區的滲透傳播,其故事內容取材于古希臘神話,藝術風格也具有希臘、羅馬的特點,以制作精良、質地貴重和傳世稀少而彌足珍貴,這種珍貴的金銀器在西方傳入中國的奢侈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國際學術界懸而未定的薩珊金銀器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藏品中的200余件文物先后數次應邀出國展出,對于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