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著名景點導游詞(精選6篇)
內蒙古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1
中國達斡爾民族園處于莫旗政府所在地尼爾基鎮北9公里處的群山地帶,西鄰111國道,交通便捷,東面是國家“十五”計劃工程,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蓄水后形成的尼爾基湖。工程投資20_余萬元,于20_年開工建設,并已于自治旗成立四十五周年慶典的8月15日正式開園迎客。民族園規模宏大,占地面積2184100平方米。這里群山逶迤、植被繁茂、林木蔥蘢,空氣清新宜人,自然風光秀美。民族園立意新穎,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民族、地方特色濃郁,是我國唯一集達斡爾族歷史、文化、民俗為一體風景區,具舉行節目慶典、民族祭祀、文體娛樂、民俗生態旅游、傳統教育、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的北國名園,是您不可不去的莫力達瓦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點。
進入園內,漫步向東,就來到半徑45米的圓型休閑廣場,廣場中央挺立著高大的圓柱形民族圖騰柱,柱身四周塑有達斡爾族曾崇拜的原始圖騰物和歷史生產、生活場景,畫面精美,歷史感強,民族特色鮮明。柱頂一只雄鷹?海東青 昂首振翅,博擊長空,意寓勤勞、勇猛、智慧的達斡爾族及莫力達瓦人在新世紀向著美好的未來奮力騰飛。環繞圖騰柱是反映達斡爾歷史上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大輪車、弓箭、搖籃、神鼓等器物和飼養的羊、狗等。兩大塊達斡爾族歷史文化墻,藝術地再現了達斡爾族的歷史神話傳說、生產、生活、文體活動場面。
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和曲棍球比賽的多功能廣場,現代氣息濃重,造型新穎的乳白色觀禮臺,綠草如茵的曲棍球場地,給人以寬廣舒心的感受。無名英雄紀念碑屹立于園之東南,高大肅穆莊嚴,上嵌鋼板雕塑,塑有清初至今數百年來達斡爾族抗擊沙俄、抗日御敵、解放戰爭等浴血奮戰的英雄群像,碑文介紹了達斡爾族等莫力達瓦人民為保家衛園、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國而做出的卓越貢獻,寄托了后人對先烈的無限崇敬和追思,是進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傳統教育的理想去處。園內有仿建達斡爾族在黑龍江流域居住并進行過抗俄慘烈戰斗的雅克薩古城?縮建一角 。民族歷史傳說、英雄人物塑像豎立在山路兩側。
民族園東側最高處是源于清初的布特哈八旗敖包,每年春秋兩季達斡爾等族同胞在這里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站在斡包山上,民族園全景一覽無余,群山蒼茫,尼爾基湖煙波浩渺。南望尼爾基鎮高樓林立、水利樞紐大壩巍巍,建于金大定年間的金邊堡蜿蜓逶迤,述說著莫力達瓦古遠的歷史,西邊人工林、青松、樺柞郁郁蒼蒼。把酒臨風,使人心曠神怡,浩然之氣悠然而生。
沿著斡包山下來,您將會參觀到雄偉壯觀的薩滿銅像及薩滿文化博物館,感受神秘的薩滿文化。
游興之余,請您光臨達斡爾民俗村,欣賞原滋原味的達斡爾族民房,東西兩側為木質倉房,四周柳編籬笆墻,整個院落自然和諧、古樸親切。進入屋內,濃郁的達斡爾氣息撲面而來,南、北、中三鋪熱炕,門窗、隔扇雕刻精美。達斡爾族傳統美食,使您胃口大開,吃手把肉、飲巴特罕美酒、觀賞民族民間歌舞,酒酣耳熱之際,與之同歌共舞,其樂融融。
內蒙古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2
老虎山原名獨耳龍山,地圖上標注的正式名字是陶山,位于蚌埠市南郊(今光彩大市場東南側),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長約三公里,可當地人都叫它為老虎山,有人說因為它形狀象臥虎,因此得名,也有另外的說法。
老虎山公園始建于1980年,公園建成后,因其人文歷史和園林風景成為集寧市一處著名的風景區,聞名區內外。不僅是本市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而且是游客觀光的風景勝地。隨著城市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集寧市又投資對虎山、白泉山公園進行改造建設。 改造后的老虎山、白泉山公園占地共536.8公頃;建設期總投資5600多萬元,建成集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新的老虎山公園總體共設九個區,它們分別是:大門瀑布區、紀念碑區、植物園區、虎石區、虎山游樂區、趙家大院、老潭區。馮將軍林和老城遺址。大門瀑布區為大型山石瀑布景觀,水從20米高處傾瀉而下,形成大型瀑布景觀。紀念碑廣場為林蔭廣場,栽有大樹、樟子松、油松等。植物園區設7處景觀,分別布置在紀念碑周轉以四季之景:虎山春色、百花爭艷、虎山秋色、冬雪松林及桃花園、香花園、相思園,以寄托后人對先烈的懷念和崇敬。
老虎石周圍增加塑石配景,老虎洞重新改造恢復原貌,并在洞前設有賀龍戰役紀念館及雕塑廣場。在虎山南邊的空地上,建有一處大院,名為趙家大院,在院的入口處設碑,記載趙家大院始于1898年,集寧建成于1931年等歷史變遷之事。與趙家大院相鄰的是虎山游樂園,它位于虎山公園的西南大門,附近就是居住區,便于附近居民就近游玩,同時又與趙家大院形成餐飲、游樂一條龍旅游體系。在與老虎山南邊相對的小山上,有龍潭,龍潭內設有龍噴水雕塑噴泉,龍潭內的水以溪流的形式由南向北,順坡就勢穿過趙家大院流入植物園區附近又一潭內,將滋潤虎山四季景觀。
老虎山位于蚌埠市南郊,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長約三公里,地圖上標注的正式名稱是陶山,可當地人都叫它為老虎山,也許它的形狀象臥虎吧。山腳北面就是東海大道,東海大道東西延伸二十多公里,是蚌埠的一條東西大通道,由蚌埠卷煙廠贊助修建,故名東海大道,“東海”乃是蚌埠卷煙廠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品牌。蚌埠市區呈“凹”字型,東海大道就在這個凹字的上端(南)將蚌埠東西連了起來,而老虎山就位于凹字的中點偏上(南)。
蚌埠的“凹”字,中間凹下去的這一塊風水寶地,就是空軍蚌埠機場,由于飛機場占據了市中心最大的一塊土地,所以蚌埠在南有機場、北有淮河的局勢下,不得不向東、西方向發展。20_年,飛機場搬遷,這塊市中心的大塊土地便空了出來,成為蚌埠發展的新市區。老虎山就恰恰在飛機場的南面,和老機場隔東海大道對望。由北向南來看,是:淮河、鬧市區、飛機場、東海大道、老虎山。
老虎山其實原名并不叫老虎山,而叫獨耳龍山。傳說是淮河中的獨耳蛟龍,看到徐家橋西有一個成精的蜘蛛危害鄉民,便出水拿蛛,化成此山。 老虎山東南即陳梁家北向前延伸的一嶺,名為東龍爪;山西南即陶店東北處向南折東一嶺,名叫西龍爪,二爪中間的山凹處有一塊微微隆起的橢圓型平地,稱為龍舌,山頂偏西有一個面向南的巖洞,型若耳朵,又如張著的虎口,可容數人,名叫龍耳洞。登上燕山之巔細觀老虎山和王小山(又名癩山)的形狀,活像一條探爪撲蛛的蛟龍,所以早年當地稱它為獨耳龍山。
明朝洪武年間,地方為了討好朱元璋,便撥弄是非,上疏朝廷,說這條龍捕蛛是假,侵犯皇陵(鳳陽南鄉的明陵)是真。皇上詔命:在龍舌上建廟宇一座,先取名凈慈寺,后改名虎山寺,以鎮此龍。并將獨耳龍山易名為老虎山,同時將龍耳洞改名為老虎洞。
內蒙古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3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們下一個即將游覽的旅游點是清真大寺。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5回族群眾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并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于這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里經商做生意。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占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著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愿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隨清軍討逆,并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后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后,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為主,并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為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里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后來就定居在這里。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里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里,“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贊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元代以后,“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系。明中葉后,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后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制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
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為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游講解部分〕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圣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為朱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現已拆除。大殿的外墻后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墻面。大家請看,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禮拜殿,系水磨青磚的中式建筑,面積有25間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時容500人進行禮拜活動。殿后的墻壁上,鐫刻有擔任綏遠都統的甘肅回族人馬福祥題寫的“認主獨一”、“正心”、“誠意”、“修身”、“明心”、“見性”14個正楷大字,筆勢圓潤飽滿、端莊有力。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筑,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著《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征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后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凈身后方可入殿禮拜。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筑。入寺門后,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圣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內蒙古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4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沖積平原上,。墓身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矗立在一片平疇中,更顯其巍峨高聳,姿態雄偉。遠望陵墓呈青黛色,唐朝詩人杜甫到此游覽時,曾留下過“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詩句。據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歷代相傳稱為“青冢”;還有一種說法,蒙語稱“特本兒烏爾虎”,古時稱“青冢”。因此“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寶坪(今屬湖北省興山縣)人。相傳有“落雁”之美,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愿出嫁遠入匈奴,后立為寧胡閼氏,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記載了這座昭君墓,以后歷代記載甚多,昭君墓封土堆,高達33米,占地1.3公頃。墓前有平臺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頗近。第二層平臺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昭君墓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鐘,西如縱”,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
墓前側有文物陳列室展出昭君有關文物。墓前立董必武題《謁昭君墓》詩碑,詩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詩碑后側還豎立有歷代歌頌昭君功績的石碑7通。詩碑前方有新近落成的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馬上并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噸,形態逼真,兩匹駿馬相依,單于和閼氏英姿豐采,沉浸在一片和睦、喜悅的氣氛之中。昭君出塞和親是民族團結的象征。
近期新設了接待室、陳列室、書畫社等服務設施。站在墓頂,可眺望呼和浩特市景。昭君莫已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內蒙古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5
察爾森水庫是位于興安盟境內的一座大型水庫,建于1990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的綜合型水庫。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賓客旅游觀光的勝地。民族旅游村有16座大型蒙古包,按民族風俗接待八方來客,馬奶酒、奶茶、手扒肉、烤羊腿、獻哈達和民族歌舞等,會使人在娛樂之中品味蒙古民族的風土人情。
察爾森水庫位于嫩江支流洮兒河中游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距烏蘭浩特市32km,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結合發電、養魚、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77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8.3×108m3。
水庫大壩工程按520_年一遇洪水設計,10020_年一遇洪水校核,由壤土心墻壩、溢洪道、輸水洞和發電站四部分組成,基礎處理采用混凝土防滲墻。水庫設計總庫容12.53×108m3、最大壩高40m、壩長1712m、最大泄流量3500m3/s,總裝機12.8mw。水庫建成后使洮兒河干流防洪能力提高到20_年一遇洪水標準,防洪保護面積700萬畝;設計灌溉供水能力5.09×108m3,灌溉面積為主,99.69萬畝,其中水田54.6萬畝;年平均發電量2664×104kw.h;水庫可利用養殖水面7萬畝。
內蒙古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別比喻成落雁,傳說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于是,從空中掉了下來。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宮,昭君入掖庭后級別是“待詔”,“待”是等待的待字,“詔”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
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卻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
關于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后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說,她們入后宮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宮爭得“三千寵愛集于一身”的優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財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
于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別小看這顆痣,在20_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為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為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現她并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好作罷。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于。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于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云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蘇。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谷、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
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于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后來,王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谷種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長出了五谷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鐘,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鐘,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