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精選33篇)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
先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沈陽故宮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后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現為沈陽故宮博物院。
沈陽故宮設在沈陽“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分為三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建造的大中闕。西路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
現在就讓我們從東路開始游覽吧!
東路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中路。中路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莊福宮等。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檀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后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西路。西路是以文溯閣為主體,前有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后有仰熙齋、九間殿。文溯閣是六間二樓三層硬山式建筑,是專為存清代百科全書而建的。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筑群,還收藏了大量宮廷文物。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__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是沈陽路最重要的建筑。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走出崇政殿,眼前的雄偉建筑就是鳳凰樓。鳳凰樓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它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
穿過鳳凰樓,我們來到的這一處院落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出了清寧宮,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來逐一參觀。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寬闊的廣場中。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殿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好了,沈陽故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3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叫,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x導,年長的游客們也可以直接稱呼我小x,好了,先給大家講講我們的行程,我們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沈陽故宮。
說道故宮,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啟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宮的`,沒錯那就是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另外一個不用我多說大家應該都知道是哪一個了吧,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筑物保存完好。
現在大家就在沈陽故宮的門口,大家都看到了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這些就需要有顆朋友們自己去體會品味了,這里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現在我們來到了沈陽故宮的東路,這里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筑物。沈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在繪畫陳列室里,有明、清兩代一些大師的作品如清李鱒、金農、明文征明書畫精品、陶瓷、雕刻、織鄉、漆器等工藝品。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4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寬闊的甬道,兩側以八字形排列著十座方亭,這就是“十王亭”。從北至南,東邊是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西邊是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白旗亭。這是當年八旗首領固山額真和左右統轄八旗的親王貝勒辦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軍事政治及社會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大政殿與十王亭構成了一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關前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設計者從局部建筑直至整體布局,處處突出“八”字。這種把軍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藝術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構思獨特、別具匠心。
西路:以文溯閣為主體,前有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后有仰熙齋、九間殿。文溯閣于乾隆年間興建而成,是仿明代漸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所建。為面闊六間二樓三層硬山式建筑,頂蓋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文溯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而建的。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文溯閣東有方形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塊。碑陽面為乾隆帝撰寫的《文溯閣記》,陰面為《宋孝宗論》。文溯閣東南宮門外有嘉蔭堂,它與南面的戲臺連成一個院落,是專為皇帝準備的娛樂場所。西路建筑除文溯閣外,其它建筑用卷棚式屋頂,顯得十分別致,富有江南風韻。
沈陽故宮是清代遺存下來的最早一組宮殿建筑群,它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希望大家有機會來觀光這座氣派非凡的帝王宮殿。謝謝大家。
紫氣東來,出自傳說“老子過函谷關”的故事。傳說當年函谷關令尹喜夢到次日清晨老子要路過函谷關,于是第二天天沒亮清掃庭院,登上城樓。不久,果然老子騎著青牛,在冉冉紫氣縈繞下,伴著仙樂來到此地,為他寫了“五千字文”,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經》。乾隆皇帝題寫的“紫氣東來”含意是大清帝國是始于東方的盛京皇宮。今天,有沒有圣人來呢?請大家向東方看一看那吉祥的云彩吧……
傳說:早年,努爾哈赤在明朝總兵李成梁手下做勤務兵時,因他腳下長有紅痣,認為他是未來奪取大明江山,有帝王之相者,便要除掉他。努爾哈赤聞訊倉皇逃跑,李率兵疾追,就在即將發現他時,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在烏鴉的掩護下,才得以生還。努爾哈赤數年后成為后金之主,為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告喻全族,永不屠鴉。所以索倫桿飼鴉便延續下來。
八旗制是由努爾哈赤組建起來的,努爾哈赤25歲開始了他用兵圖謀霸業的戌馬生涯。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想建立一支強大而管理有序的軍隊,于是想到了民間自發產生的組織“牛錄”這種形式。他在1601年組建了軍隊,把每300個戰士組成一個“牛錄”,每個“牛錄”,打一種顏色的旗,這就是八旗的雛形。1616年后金建軍的這一年,他又將4個“牛錄”改為8個,在原來4種顏色的旗的基礎上,各鑲上不同顏色的邊,成了8色旗,又把5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把5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固山”在漢語里的意思是旗,于是真正意義上的八旗便誕生了。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5
我常在夢中瞥見那群迷霧中的宮殿——紅墻聳峙,飛楷泣雨,庭院深深,霧鎖重門.著實,那只是頭腦的碎片在夢中縹緲而過留下的影子罷了.越是云云,越讓我憧憬那夢中樓臺.
立秋事后,一個朝晨,我確乎又夢見那座棄宮—沈陽故宮,驀然醒來,耳邊回蕩著它的呼叫,我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卻了什么,跑下樓去,很快來到它的身邊.跨進高高的大清門,便來到另一個天下.沈陽故宮主軸第一殿是崇政殿,這里是400多年前清帝人關前上朝理政的處所.沿著青石路繞已往,就來到崔見的風凰樓前,它和清寧官、四妃寢宮一并落在4米高的高臺上,附近紅堵相圍.風凰樓是昔時盛京最高的構筑,飛檐間掛著未逝的曉月,其下的橫匾上是200多年前乾隆東巡時的御筆親題:“紫氣東來.”此刻,當代文明的履痕正摧毀著汗青的殘骸,鳳凰樓也因此成為禁步之處,不能登臨.看不到鳳凰曉月,其實痛惜,只好憑欄凝娣.舊日珠簾羅幕、獻籌交織已慘淡,玉樓笙歌也早已聲斷,大概塵封的窗里,一卷史書的殘頁正在晨風中哆嗦.
看過殿樓的巍峨,又感想后宮的平安.衍慶宮的案幾上放著古琴,好像淑妃弄弦的韻律還歷歷可聞.莊妃宮羅慢里掛著小小的搖籃,大概那兒就是清世祖降生之地.
下了鳳凰樓臺基,踏著青石鋪就的小徑,我的情慷又完全溶入后苑的器量.曲徑通幽處,寥寂梧桐低低地映在蓮花池中,花落時節,鳥鳴院更幽;四序遞嫂,青石板的裂隙中青草叢生,湮沒了古道.
向東走,到了東院.遠眺望去,大政殿好像近在面前,可盤龍飛檐,金奕寶座卻又像影子似的含糊.沿著正中的御道,我朝著大政殿蹈蹈獨行,腳下每一塊青石板似乎都深刻著它們漫長的光陰,密密匝匝地寫著它們無字的詩文和感民氣弦的故事. 昨夜風疏雨驟,留下一片淋漓,盡量太陽的光熱會把這些水霧蒸騰,爾后再化作甘霖潤澤著腳下這片土地,把四個多世紀前如夢如煙的舊事滲人大地更深一層,然而我將同樣看到這殘斷的影象,感覺著汗青的沉淀.
此日夜里,我又夢見迷霧中的宮殿,依然的紅墻聳峙,飛格泣雨,依然的庭院深深,霧鎖重門,依然的肅靜而不行觸及——大概,這即是它的永恒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6
大家好!我是小吳,今天我帶你去參觀沈陽的故宮。沈陽故宮建于金代十年(1620年)和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使用的。清朝的祖先福臨也在那里繼承了王位,并改名為“順治”并在當年入關,統治了整個中國。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建筑300多座,庭院20多個。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部分。我們計劃花三個小時旅游。現在我們快到了。下車先聽我說。
首先,我告訴你注意什么。第一,大家要跟緊我,不要迷路。第二,要在規定時間內集合。如果我們找不到,請打我的手機。第三,不要亂扔東西,講衛生。第四,保持安靜,不要大喊大叫。好了,開始吧。沈陽故宮是中國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宮殿建筑。它在建筑藝術上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融合了漢、滿、蒙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如你所見,這座占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建于620年,完成于1636年,有90多棟建筑和300多個房間。清朝入關后,盛京宮得到保護和擴建,到乾隆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你看,沈陽故宮的殿、崇政殿,雁十王亭的清寧宮,宛峪的康兜房,素雅的文殊閣,鳳凰樓。在中國宮廷建筑史上,獨樹一幟;那臺機器富有滿族情調“宮殿高,寺廟低。建筑風格為“沒有分號”。
沈陽老城區的街道號碼“嗯”字形,紫禁城位于“嗯”之字形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有114棟古建筑。主要建筑有大正殿、王石亭、大慶門、崇正殿、鳳凰樓、清寧宮、文尚閣等。大正殿是用來舉行發詔書、出軍、迎兵凱旋、皇帝登基等儀式的。十王亭是八旗左右翼王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當庭的'現象,體現了創業初期君臣平等的歷史,也是君臣平等從治國到坐天下的延續。入關后,從北京紫禁城開始,這種平等逐漸被打破,最終成為一個高等級的國王。
中間高聳的建筑是沈陽故宮唯一的煙囪。紫禁城內每個房間的炕火都從地下通道匯聚到這個煙囪里,這是他們統一全國的象征。這個煙囪有11層,頂層只有三塊磚。導游說,這個統治全國的煙囪反而成了清朝的黑話:清朝有11個皇帝,最后一個宣彤皇帝只工作了三年,這是那三塊磚的標志。我想當年努爾哈赤在建造這個統治全國的煙囪的時候,如果早知道這樣,我肯定會多加幾層。
以下,請自由訪問。三小時后準時在那里見面。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7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8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后,z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它是中國目前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啟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于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臺建筑、"宮高殿低"的建筑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絕無僅有。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那里就是我們這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光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構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0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__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老城中心,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尊為“國初圣跡”。 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基本建成于1636年(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也在這里繼位稱帝,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統治全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0次“東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駐蹕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并有所擴建。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東北地區的統治中心,也是清統一全國后東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最后完成于1783年(乾隆48年)。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間。按其布局分為三部分,即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建筑為努爾哈赤時期所建,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曾演繹過許多歷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間,以儲藏《四庫全書》而聞名。
[東路]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廣闊的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民族戎馬生涯中的帳殿,是游牧民族“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映。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又叫“大衙門”、“篤恭殿”。它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藝術風格,是沈陽故宮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開,每邊5個。從北自南,東邊分別為左翼王亭,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亭,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旗亭。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翼王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集結之處。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政治制度)
[中路]
中路的宮殿,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進入大清門,就進入了中路的第一進院落,東有飛龍閣,西有翔鳳閣。它們都是兩層,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沈陽故宮的樂器。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是就故宮的正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當年,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門前謝罪和請降,受到皇太極接見的。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是沈陽故宮中路最重要的建筑。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這里曾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636年(天聰十年),皇太極在這里舉行登基大典,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順治元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駐蹕期間都要在這里舉行謁陵禮成大典。
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它最有特點的地方是殿頂的黃琉璃瓦帶綠剪邊,現在殿內陳設的是按照乾隆東巡時的面貌設置的。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
龍寶座,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殿外月臺上東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的原理,借指針所產生的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器,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征國家的統一和強盛。月臺上還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火災。古代稱它們是“門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鎮火災,所以又稱“吉祥缸”。
眼前這座建筑就是鳳凰樓,處于“前朝后寢”的中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的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的玉璽。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意識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來的,表達了清代皇帝對祖先創業之地的頂禮膜拜。下層的門洞是連接臺上、臺下的通道。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最高的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 第三進院落南起鳳凰樓,北至清寧宮,東西各有二宮,是一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這就是皇太極的后宮,為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
清寧宮原叫“正宮”,為五間硬山式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及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就在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側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飲食起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門開在東面第二間南面,形如口袋,稱為“口袋房”。清寧宮的煙囪在清寧宮的后面,從地面壘砌,略低于房脊,從正面看不見,非常的有特點,一會繞過去就能看到。其“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布局,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筑風格。
索倫干在清寧宮正門前的庭院南端,滿族人稱它為“神桿”。木桿下方上圓,底部鑲有石座,頂端安有錫斗,全部用紅漆涂染。它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用的。祭天時,在錫斗內放上五谷雜糧或豬的雜碎,以敬烏鴉,這反映了滿族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據說也和烏鴉救主的觀念有關。
清寧宮兩側的東西配宮,都是皇太極和妃子們的居住之所。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四宮中以永福宮最為著名,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
[西路]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有較濃的文化氣息。
文溯閣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至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為西路建筑中的主體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用來收藏乾隆時期的編撰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七閣之一。閣名是乾隆欽定的,因位于其“祖宗發祥之地”盛京,所起取“溯源求本”之意名為“文溯閣”。《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結構嚴謹,是我國古典文獻中的珍貴遺產,對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四庫全書》共繕寫7部,其中一部就藏在“文溯閣”。1966年10月,基于備戰考慮,遼寧省將《四庫全書》等秘密運至蘭州,有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保存。 文溯閣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外面看是重檐2層,在里面看則是3層,明顯帶有江南建筑的風格樣式。與沈陽故宮的其它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上用的
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五行八卦之說,和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閣后為仰熙齋,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1
沈陽故宮導游詞。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
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2
親愛的朋友們,非常高興我能陪同大家一起瀏覽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規模比占地72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內宮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政殿,這里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于宮廷的現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民族的帳殿制。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
希望朋友們能在這里擁有一次愉快之旅!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3
各位親愛的游客們,今天是我帶你們游覽沈陽故宮。我姓王,你們可以叫我王導。
沈陽故宮又稱后金故宮、盛京皇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皇帝入關前建造的皇宮,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保存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筑群。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政殿。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稱是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它也是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圣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來由改成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金龍蟠柱,鑲綠剪邊,美麗極了!正中間是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看!殿內還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是當時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曾經作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現在在我們面前這座樓,就是著名的鳳凰樓。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的山式圍廊,樓頂鋪了金光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這座是文溯閣。文溯閣建于1782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是沈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筑,建筑形式是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的樣子建的。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后廊檐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上的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筑外觀風格相統一。 在文溯閣后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后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各位游客,今天的游覽告一段落,請跟我回旅店修養好精神。明天還是由我王導帶領大家游覽沈陽故宮的其他地方。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4
游客朋友們好!歡迎游覽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xx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宮,即舊時宮殿,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先后經過3次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其中東路為老罕王努爾哈赤進沈陽以后修建;中路為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繼位以后興建;西路則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東巡和為了安放《四庫全書》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間,組成20多組院落。作為我國現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宮殿之一,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格局樣式。那么我們今天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沈陽故宮東路
東路建筑,主要有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格局上看他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排列在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等游牧民族中的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應。其排列形式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決定的。
大政殿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又叫“大衙門”。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下有約1.5米高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青石圍欄,上有各種精美雕刻。正門前兩側柱子上盤繞著一對栩栩如生的金龍。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重檐上下各有8條五彩琉璃垂脊。殿頂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8條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象征“八方歸一”。
殿內有8根繪有云龍的巨柱支撐殿頂。中間是皇帝御用的九龍金漆寶座屏風。上方“泰交景運”匾額,為乾隆御筆。
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藝術風格,是沈陽故宮的著名建筑。
十王亭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列,每邊5個。分別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正黃亭、正白亭、正紅亭、正藍亭、鑲黃亭、鑲白亭、鑲紅亭、鑲藍亭。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亭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集結之處。
沈陽故宮中路
中路共有三進院落,分別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附屬建筑。是滿、漢等多民族傳統建筑藝術的融合。
大清門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無間硬山式建筑,式當時文武官員候朝的地方,也是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
崇政殿
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的地方。崇政殿為無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槅扇口,前后出廊,圍以石雕欄桿。
鳳凰樓
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玉璽。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御筆,意思是大清朝福氣是從東方盛京而來。
清寧宮
整個后宮建在高臺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傳統和習慣。
清寧宮,原名“正宮”,為五間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就在南炕“無疾端坐而終”,終年52歲。東側第二間的北窗下設兩口大鍋,南面宮門旁設一口鍋,是祭祀時煮肉和燒炕用的。西側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飲食起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
沈陽故宮西路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文溯閣
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撰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的地方。文溯閣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從外面看是重檐2層,從里面看則是3層,明顯帶有江南建筑風格的樣式。與沈陽故宮內的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5
游客朋友們好,歡迎游覽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xx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老城區中心,即沈河區沈陽路。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尊為“國初圣跡”。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xx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
清世祖福臨也在這里繼位稱帝,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統治全中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東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駐蹕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并有所改建。
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東北地區的統治中心,也是清統一全國后在東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現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東路建筑為努爾哈赤時期所建,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曾演繹過許多的歷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間,以儲藏《四庫全書》而聞名。
接下來,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自東向西游覽。
一、沈陽故宮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十一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寬闊的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戎馬生涯中的帳殿,是游牧民族“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映。
從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10個亭子,從北向南,呈八字形展開,在視覺上使大政殿更為深遠,這種空間的處理方式在中國宮殿中僅此一例。
這種把汗王聽政的大殿與八旗王公大臣后朝議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決定的,反映了努爾哈赤晚年一汗獨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歷史風貌。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下面約有1.5高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青石圍欄,欄上有各種精美的雕刻。其東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聯通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頭眼”式木隔扇們組成,不砌磚石,可以任意開啟,周圍出廊有朱漆圓柱18根,正門兩柱子上盤繞著栩栩如生的金龍,昂首舞爪,雙雙朝向懸于梁上正中的一顆紅光熠熠的火焰寶珠,造型極為豐富。
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重檐上下各有8條五彩琉璃脊背,即體現了滿足對鮮艷色彩的熱愛,又象征著滿足從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頂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寶瓶為佛教法器,被視為神之圣物。火焰寶珠為如意珠,據說得此珠者可滿足各種欲望。攢尖頂體現了“殿帳”風格,反映了清初政權剛剛建立時的觀念意識。8條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面側對“寶頂”,腿略彎曲,兩臂前后分開,側身牽引,象征“八方歸一”。
大政殿內這8根彩繪云龍的紅色巨柱頂天離地,支撐殿頂,中間是皇帝御用的九龍金漆寶座屏風。上方這塊“泰交景運”的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兩旁的橙聯有6米長,寫的是“神圣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這是一副為清王朝歌頌功德的楹聯,意在警示其后代永葆大清江山國運綿長。
屋頂上是騰飛的金龍彩鳳,正中最高處為圓形木雕金漆祥龍藻井,周圍是梵文天花彩畫裝飾,靠里側為萬福、萬祿、萬壽、萬喜8個篆書漢字圖案,為這座殿堂增加了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氣氛。
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藝術風格,是沈陽故宮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2、十王亭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開,每邊5個。從北至南,東邊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的集結之處。他們之間的主要區別之處是左右翼王是從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從事軍事的。
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軍事合二為一的組織形式,是當時國家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皇帝對國家的治理主要通過八旗來實現,遇有重要事情必須與八旗旗主商量決定,可見八旗在清入關前國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陽故宮中路建筑
沈陽故宮中路建筑自成體系,共有三進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這些建筑雖然保持了滿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是漢滿等多民族建筑藝術的融匯,并真實的記錄了皇太極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
1、第一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南有大清門,北有崇政殿,東有飛龍閣,東七間樓,西有翔鳳閣,西七間樓。飛龍閣、翔鳳閣都是二層,為五間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沈陽故宮的樂器。
(1)大清門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按規定,文武群臣候朝時,只能站在門內和門南,東西對面而立,而不允許“背闕”(背向北)或“面闕”(面向北)。當官員們升遷、調任或是獲罪恩免時,都要到這里向門北的崇政殿叩謝天恩。
(2)崇政殿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開,每邊5個。從北至南,東邊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的集結之處。他們之間的主要區別之處是左右翼王是從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從事軍事的。
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軍事合二為一的組織形式,是當時國家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皇帝對國家的治理主要通過八旗來實現,遇有重要事情必須與八旗旗主商量決定,可見八旗在清入關前國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陽故宮中路建筑
沈陽故宮中路建筑自成體系,共有三進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這些建筑雖然保持了滿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是漢滿等多民族建筑藝術的融匯,并真實的記錄了皇太極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
1、第一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南有大清門,北有崇政殿,東有飛龍閣,東七間樓,西有翔鳳閣,西七間樓。飛龍閣、翔鳳閣都是二層,為五間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沈陽故宮的樂器。
(1)大清門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按規定,文武群臣候朝時,只能站在門內和門南,東西對面而立,而不允許“背闕”(背向北)或“面闕”(面向北)。當官員們升遷、調任或是獲罪恩免時,都要到這里向門北的崇政殿叩謝天恩。
(2)崇政殿
鳳凰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后用以存放帝王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玉璽。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
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御筆,意思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盛京而來,表達了清代皇帝對先祖創業之地的頂禮膜拜。下層的門洞是連接臺上臺下的通道,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大景之一。
3、第三進院落
第三進院落,南起鳳凰樓,北至清寧宮,東西各有二宮,是一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這里是皇太極的后宮,為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
整個后宮建在高臺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傳統和習慣。滿族先人曾是一個以游獵為主的山地民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漸形成了代代則高而居、把山寨首領的住宅建在地勢最高處的生活習慣。因此,沈陽雖地處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臺,在高臺上建寢宮。
另外,清入關前,后金政權一直處于烽火硝煙的戰亂年代,滿族作為一個弱小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的威脅,使他們不論在心里上還是現實中都必須時刻保持警惕,而后宮建在高處,隨時可以登高遠眺,起到防御作用。
(1)清寧宮
清寧宮,原名“正宮”,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沈陽故宮最具滿足住宅特色的建筑。
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莊文皇后博爾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炕“無疾端坐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東側第二間的北窗下設兩口大鍋,南宮門旁設一口鍋,是祭祀時煮肉和燒炕用的。
西側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隱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
西四間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為宮內舉行薩滿教祭祀的“神堂”。薩滿教是一種以信奉“萬物有靈”為特點的原始宗教,也是過去滿足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信仰習俗。
(2)索倫桿
索倫桿在清寧宮正門前的庭院南端,滿族人稱之為“神桿”。木桿下方上圓,底部鑲有石座,頂端安有錫斗,全部用紅漆涂染。它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的,祭天時在錫斗里放上五谷雜糧或豬雜碎,以敬烏鴉。這反映了滿足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
(3)東西配宮
清寧宮兩側的東西配宮,都是皇太極和妃子們的居住之所。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每宮5間,建筑風格與清寧宮相同,只是體諒和裝飾等級略低。
四宮中以永福宮最為著名,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崇德八年(1643年),6歲的福臨走出了永福宮開始了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軍入關,福臨成為清王朝統治全國的第一個皇帝。
(4)煙囪
這個平地而起的煙囪,是沈陽故宮里唯一的一個煙囪。它不是附建于山墻之上,而是在離墻不遠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當年設計這個煙囪時,頗費一番心思,工匠們將宮內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溝,上面蓋方磚,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燒火的灶門,所以宮內即取了暖,又不受煙熏,由此可以充分體會到滿足建筑的精妙之處。
宮內把這種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稱之為暖閣,清寧宮的冬暖閣就是這種結構。因為皇宮只有這一個煙囪,所以皇太極下旨,盛京城內所有煙囪都不得高于它,這就叫大清朝一統天下,這里取的是“統”的諧音。
三、沈陽故宮西路建筑
沈陽故宮西路建筑,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時的需要而增設的一組建筑,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文溯閣,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為西路建筑中的主體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纂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閣樓之一。
閣名是乾隆皇帝欽定的,因其位于“祖宗發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為文溯閣。《四庫全書》共7部,其中1部當年就存放在文溯閣,后因戰備考慮將其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保存。
文溯閣也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從外面看是重檐2層,從里面看則是3層,明顯帶有江南建筑的風格樣式。與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中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著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閣的所有門窗都漆為綠色,外檐彩畫也已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閣內還懸有乾隆手書的對聯“古今并入含茹,萬象滄溟控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
文溯閣東有方形碑亭1座,內立石碑一塊。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寫的《御制文溯閣碑記》,背面刻有乾隆撰寫的《宋孝宗論》。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文溯閣后為仰熙齋,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6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們此次游覽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首先呢,我們一齊來看一下沈陽故宮的平面圖。
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0xx年。先后經過三次大規模建設,構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東路建立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主要的建筑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呢,建于清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它因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那么作為我國現存最完好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呢,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截然不一樣的建筑風格。此刻呢我們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它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理解群臣謝恩之處。那么這座門為什么叫做大清門呢?正統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皇宮的正門就是國門,所以稱為大清門。還有一個傳說,這座木門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之后,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朝皇宮的宮門叫大明門,于是為了體現針鋒相對,就將此門命名為大清門。
我們穿過大清門,此刻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能夠看到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那么請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頂的琉璃瓦,有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必須會清楚地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而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鑲綠剪邊。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重要差別之一。
我們走上月臺。那么在月臺兩側分別有用于計時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標準計量單位的嘉量亭。我們看到在月臺上呢還設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明白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嗎?那我告訴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稱它是“門海”,是皇宮中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能夠鎮火災。
我們走上須彌座。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崇政殿”。請游客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那么沈陽故宮的牌匾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而北京故宮的牌匾都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差別之二。
我們抬頭看崇政殿內上方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由順治皇帝手諭的。下方呢是皇帝的寶座,據說寶座上繪制雕刻有8條金龍,再加上坐在寶座上的真龍天子,正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陽數九條龍。此刻崇政殿呢,我們就游覽到那里。
眼前的雄偉建筑呢,就是鳳凰樓。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為三層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呢,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意思是大清朝國運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傳來的。那么鳳凰樓不僅僅是當時后宮的正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之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傳說呀當年站在鳳凰樓上就能夠看到撫順城呢。
穿過鳳凰樓呢我們來到了一處院落,此處呢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所在。我們正面的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它原名正宮,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我們能夠看到它的門呢開在靠東的一側。形如口袋,所以稱為“口袋房”。東一間呢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又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那里‘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那么在東側第二間的窗下呢,設有兩口大鍋,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我來解釋一下,這兩口鍋是用來祭祀的。滿族人信奉薩滿教。人們將熱酒灌進豬的耳朵,如果豬耳朵有晃動即表示神靈已經接收該祭品。如果不動,則表示神靈不滿意,則本次祭祀活動不能在進行下去了。那么豬由于受到刺激就會搖頭,滿族人認為此時的豬已經通神,成為連接天地的媒介。于是呢就將豬宰殺后洗干凈,切成大塊,放入北側的兩口大鍋里清水煮熟,那煮熟的肉呢就餓放入木槽中供奉給神靈享用,然后再分給參加祭祀的人們,稱為“吃福肉”,滿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氣就會降臨到每個人的身上。
那么我們此刻來到西一側的房間,西側呢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稱為“萬字炕”,那里既是皇帝舉行內宮便宴之處,也是滿族巫人薩滿為皇帝和國家祈神的地方。
清寧宮與漢族建筑不一樣的地方還在于它的煙囪建在屋后,而且是從地面向上壘起的。一會我們在繞道后面看這個煙囪。清寧宮的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
我們出了清寧宮呢,大家看到的這其他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下方逐一參觀。
關雎宮是皇太極一生中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永福宮莊妃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時已經26歲,但皇太極卻對海蘭珠有著很深的感情。海蘭珠由于親生的八皇子早逝,終日郁郁寡歡,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兩年,皇太極也去世了,據說皇太極的早逝與兩年前宸妃的病逝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是衍慶宮,是皇太極淑妃的寢宮,其女,被皇太極嫁給多爾袞為妻
這是麟趾宮,是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其子博果爾曾在皇太極死后成為福臨皇位的最大競爭者。后成為朝中重臣。
我們最之后看看皇太極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永福宮是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宮室。若論及對清政權的影響,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后妃。莊妃也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關雎宮海蘭珠的親妹妹。莊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了三位皇帝成就大清的基業。康熙二十六年,莊妃病逝,享年75歲。成為清朝后宮中壽祿最長的女人。
大家看,在庭院的西南角立著的紅色木桿稱為索倫桿,木桿頂端有錫斗。滿族人稱它為“神桿”。它是用來喂養烏鴉的。那么游客們是不是會疑問,為什么滿族要祭祀烏鴉呢?其實這于一個關于烏鴉的傳說有關。滿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殺時,曾絕望的躺在地上,這時恰巧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經過此地,認為烏鴉是不會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這樣滿族的祖先得救了。之后滿族人為報答烏鴉救祖先一命的恩德,開始供奉烏鴉,祭祀的時候把豬的內臟放到錫斗里來供養烏鴉。
此刻呢,我們看到的就是在清寧宮后的這根煙囪,也是當年沈陽城內唯一的一根煙囪。寓意“一統江山”。大家數一下煙囪有多少層?……對一共有十一層,我告訴大家在十一層上方還有三塊磚。那么這怎樣講哪?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壽終正寢的?……對清朝一共有12為皇帝。其中11位壽終正寢。末代皇帝溥儀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這十一層零三塊磚“一統江山”吻合。
好了,朋友們沈陽故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那里,期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刻大家能夠自由活動30分鐘,30分鐘之后,我們在正門集合。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7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xx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寬闊的甬道,兩側以八字形排列著十座方亭,這就是十王亭”。從北至南,東邊是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西邊是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白旗亭。這是當年八旗首領固山額真和左右統轄八旗的親王貝勒辦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軍事政治及社會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大政殿與十王亭構成了一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關前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設計者從局部建筑直至整體布局,處處突出八”字。這種把軍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藝術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構思獨特、別具匠心。
西路:以文溯閣為主體,前有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后有仰熙齋、九間殿。文溯閣于乾隆年間興建而成,是仿明代漸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所建。為面闊六間二樓三層硬山式建筑,頂蓋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文溯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而建的。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文溯閣東有方形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塊。碑陽面為乾隆帝撰寫的《文溯閣記》,陰面為《宋孝宗論》。文溯閣東南宮門外有嘉蔭堂,它與南面的戲臺連成一個院落,是專為皇帝準備的娛樂場所。西路建筑除文溯閣外,其它建筑用卷棚式屋頂,顯得十分別致,富有江南風韻。
沈陽故宮是清代遺存下來的最早一組宮殿建筑群,它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希望大家有機會來觀光這座氣派非凡的帝王宮殿。謝謝大家。
紫氣東來,出自傳說老子過函谷關”的故事。傳說當年函谷關令尹喜夢到次日清晨老子要路過函谷關,于是第二天天沒亮清掃庭院,登上城樓。不久,果然老子騎著青牛,在冉冉紫氣縈繞下,伴著仙樂來到此地,為他寫了五千字文”,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經》。乾隆皇帝題寫的紫氣東來”含意是大清帝國是始于東方的盛京皇宮。今天,有沒有圣人來呢?請大家向東方看一看那吉祥的云彩吧……
傳說:早年,努爾哈赤在明朝總兵李成梁手下做勤務兵時,因他腳下長有紅痣,認為他是未來奪取大明江山,有帝王之相者,便要除掉他。努爾哈赤聞訊倉皇逃跑,李率兵疾追,就在即將發現他時,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在烏鴉的掩護下,才得以生還。努爾哈赤數年后成為后金之主,為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告喻全族,永不屠鴉。所以索倫桿飼鴉便延續下來。
八旗制是由努爾哈赤組建起來的,努爾哈赤25歲開始了他用兵圖謀霸業的戌馬生涯。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想建立一支強大而管理有序的軍隊,于是想到了民間自發產生的組織牛錄”這種形式。他在1620xx年組建了軍隊,把每300個戰士組成一個牛錄”,每個牛錄”,打一種顏色的旗,這就是八旗的雛形。1620xx年后金建軍的這一年,他又將4個牛錄”改為8個,在原來4種顏色的旗的基礎上,各鑲上不同顏色的邊,成了8色旗,又把5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把5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固山”在漢語里的意思是旗,于是真正意義上的八旗便誕生了。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8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來源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19
我的家在中國遼寧。遼寧省內,有萬千學子去慕名祭拜的魁星樓;有教育人民勿忘國恥的九一八紀念館;有美麗的千山。但最有名的還是沈陽的故宮。
沈陽故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中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清朝遷都北京后,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間,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20__年,沈陽故宮博物院已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沈陽故宮自1625年,經過了無數次的改建和完善才有了今天讓世人稱贊不已的名勝古跡。它是中國北方建筑的代表,數年間,它經歷了無數風雨的洗禮,才有了今天的榮耀。
沈陽故宮不僅是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體現。在那么遙遠的時代,人民們能用自己的雙手筑起這樣雄壯美麗的宮殿,是多么偉大呀!而現在的人民,卻不好好工作;現在的學生,卻不學無術。我們對得起祖先留給我們的輝煌文化,對得起萬千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嗎?對不起。中國歷經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真的要在我們手中終結嗎?不!讓我們去努力,把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
名勝古跡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我們一定要把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0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們游覽的是沈陽故宮。大家都知道沈陽是“一朝的發祥地,兩代帝王都”滿韻清風,歷史氣息濃郁。沈陽著名的建筑有“一宮兩陵”而這一宮就是我們面前的這座雄偉建筑——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譽為“國初圣跡”。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的宮殿,1643年清世祖福臨當年也是在這里即位稱帝,改元“順治”。所以沈陽也可以說是“一朝發祥地,三代帝王都”。沈陽故宮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間,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東路就是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部分建筑,它是努爾哈赤時期所建,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東路的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大家看到廣場中間的那個八角殿就是大政殿,大政殿又叫“大衙門”、“篤恭殿”,是努爾哈赤聽政辦公的地方。大政殿外高18米,下有1.5米高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美的青石圍欄。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寶瓶為佛教法器,被視為神圣之物,火焰珠為如意珠,據說得此珠者可以滿足各種欲望。)重檐上下各有八條五彩琉璃垂脊,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面側對寶頂,腿略彎曲,側身牽引,象征著“八方歸一”。兩旁分列的10個亭子就是十王亭,從整體建筑布局上看,大正殿居中。兩旁分列10個亭子,從北向南,呈八字形展開,在視覺上使大正殿更為深遠,這種空間處理方式在宮殿建筑中僅此一例。十王亭又稱“八旗亭”,有的游客可能會想八旗亭(東邊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婷、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該有八個亭子,那另外兩個是什么亭子呢?在臨近大正殿的左右兩端的亭子分別是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是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這種把汗王聽證的大殿與八旗王公大臣候朝議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決定的。反映了努爾哈赤晚年一汗獨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歷史風貌。大家往西走來到的就是沈陽故宮的中路,中路的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在這里上演了很多的歷史故事。沈陽故宮中路建筑自成體系,共有三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他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大清門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俗稱午門,我們剛剛就是從那進到故宮里面的,(大清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在當時大清門是不可以像現在一樣隨便進出的。大清門不僅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當年,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門前謝罪請降,候旨傳召,受到皇太極的接見的。而當升遷或是獲罪恩免時也都要在這里遙向北門“崇政殿”叩謝天恩。大家看我們面前的這座莊嚴的大殿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崇政殿為五間九凜硬山式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頂的黃琉璃瓦綠剪邊,墀頭、搏風、鴟吻、山頂、殿脊的五彩琉璃構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龍和奇花瑞獸,使得整個大殿更顯高貴、肅穆,非常壯觀。崇政殿另一個匠心之處就是前后的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頭梁部位做成龍形,龍首從柱頭探出,龍身則穿過廊間直通殿內,兩兩相對,姿態生動,仿佛群龍從大殿飛騰而出,具有結構和裝飾雙重功能,設計的十分巧妙。繞過崇政殿我們看到的這座高大建筑就是鳳凰樓,鳳凰樓的前庭處于“前朝后寢”的中間,是一個過渡性的院落,鳳凰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臺基共有24個臺階象征著24節氣,每過24節氣即過一年,皇帝每天都踩著這24節臺基,寓意著大清的江山能歷經千秋萬代,鳳凰樓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全高18.31米,原名叫“鳳翔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1743年(乾隆八年)改成今名,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御筆,意思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來的,表達了清代帝王對祖先之地的頂禮膜拜。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月”、“鳳樓觀塔”的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穿過鳳凰樓,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是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后宮的整體建筑都高于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則高而居的傳統生活習慣。對于后宮的特色建筑流行這樣一句話: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落在地面上。什么是口袋房呢?大家看我們面前的這座五間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就是清寧宮,大家看清寧宮一共有五間,而門并不是開在中間一間,而是設在東二間的南面,形如口袋。清寧宮原叫“正宮”,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就端坐在南炕無疾而終。后葬于昭陵。萬字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看清寧宮的西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形如“萬”字,所以人們就俗稱為“萬字炕”,那“煙囪落在地面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清寧宮的煙囪在清寧宮的后面,是從地面上壘起的,略低于房脊,一會我們可以繞過去看看。在當時是有這樣一種禁令,所有百姓家的煙囪是不允許高過皇宮的煙囪的,寓意著大清王朝“一統天下”,清寧宮兩側的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是妃子們所居住的地方,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莊妃居住的永福宮,因為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剛剛有游客問清寧宮庭院正門的南端的那根很高桿子是干什么的,那是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的。祭天時在頂端的錫斗里放上五谷雜糧和豬的雜碎,已敬烏鴉,這反映了滿族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據說也和烏鴉救主的傳說相關。)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沈陽故宮西路,西路建筑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求而增建的,建于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等,套院相接,多爾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文溯閣建于1781年(乾隆46年)至1783年(乾隆48年),為西路建筑中的主體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的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撰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七閣之一,閣名是乾隆帝欽定的,因其位于祖宗的發祥地“盛京”,所以取之“溯源求本”之意命名“文溯閣”。(《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分,結構嚴謹,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珍貴遺產,對于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四庫全書》共撰寫七部,其中一部就藏在文溯閣,1966年10月,基于戰備考慮,遼寧省將《四庫全書》秘密運至蘭州,后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文溯閣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外面看是重檐2層,在里面看則是3層,帶有明顯的江南建筑風格樣式。與沈陽故宮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文溯閣東方有方形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塊。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寫的《御制文溯閣碑記》,背面刻有乾隆撰寫的《宋孝宗論》。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文溯閣后為養媳在,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還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各位游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到此結束,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但是請大家一定要注意人身及財物安全,請大家謹記我們的集合時間和地點,謝謝大家!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1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下面是小編整理提供的有關沈陽故宮的導游詞,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大家采納!
沈陽故宮導游詞。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
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2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__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老城中心,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尊為“國初圣跡”。 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基本建成于1636年(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也在這里繼位稱帝,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統治全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0次“東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駐蹕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并有所擴建。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東北地區的統治中心,也是清統一全國后東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最后完成于1783年(乾隆48年)。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間。按其布局分為三部分,即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建筑為努爾哈赤時期所建,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曾演繹過許多歷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間,以儲藏《四庫全書》而聞名。
[東路]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廣闊的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民族戎馬生涯中的帳殿,是游牧民族“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映。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又叫“大衙門”、“篤恭殿”。它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藝術風格,是沈陽故宮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開,每邊5個。從北自南,東邊分別為左翼王亭,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亭,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旗亭。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翼王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集結之處。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政治制度)
[中路]
中路的宮殿,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進入大清門,就進入了中路的第一進院落,東有飛龍閣,西有翔鳳閣。它們都是兩層,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沈陽故宮的樂器。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是就故宮的正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當年,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門前謝罪和請降,受到皇太極接見的。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是沈陽故宮中路最重要的建筑。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這里曾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636年(天聰十年),皇太極在這里舉行登基大典,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順治元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駐蹕期間都要在這里舉行謁陵禮成大典。
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它最有特點的地方是殿頂的黃琉璃瓦帶綠剪邊,現在殿內陳設的是按照乾隆東巡時的面貌設置的。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
龍寶座,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殿外月臺上東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的原理,借指針所產生的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器,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征國家的統一和強盛。月臺上還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火災。古代稱它們是“門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鎮火災,所以又稱“吉祥缸”。
眼前這座建筑就是鳳凰樓,處于“前朝后寢”的中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的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的玉璽。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意識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來的,表達了清代皇帝對祖先創業之地的頂禮膜拜。下層的門洞是連接臺上、臺下的通道。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最高的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 第三進院落南起鳳凰樓,北至清寧宮,東西各有二宮,是一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這就是皇太極的后宮,為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
清寧宮原叫“正宮”,為五間硬山式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及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就在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側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飲食起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門開在東面第二間南面,形如口袋,稱為“口袋房”。清寧宮的煙囪在清寧宮的后面,從地面壘砌,略低于房脊,從正面看不見,非常的有特點,一會繞過去就能看到。其“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布局,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筑風格。
索倫干在清寧宮正門前的庭院南端,滿族人稱它為“神桿”。木桿下方上圓,底部鑲有石座,頂端安有錫斗,全部用紅漆涂染。它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用的。祭天時,在錫斗內放上五谷雜糧或豬的雜碎,以敬烏鴉,這反映了滿族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據說也和烏鴉救主的觀念有關。
清寧宮兩側的東西配宮,都是皇太極和妃子們的居住之所。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四宮中以永福宮最為著名,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
[西路]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有較濃的文化氣息。
文溯閣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至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為西路建筑中的主體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用來收藏乾隆時期的編撰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七閣之一。閣名是乾隆欽定的,因位于其“祖宗發祥之地”盛京,所起取“溯源求本”之意名為“文溯閣”。《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結構嚴謹,是我國古典文獻中的珍貴遺產,對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四庫全書》共繕寫7部,其中一部就藏在“文溯閣”。1966年10月,基于備戰考慮,遼寧省將《四庫全書》等秘密運至蘭州,有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保存。 文溯閣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外面看是重檐2層,在里面看則是3層,明顯帶有江南建筑的風格樣式。與沈陽故宮的其它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上用的
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五行八卦之說,和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閣后為仰熙齋,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3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去到沈陽,我是您們的導游,沈夢,大家可以或許叫我沈導游,也可以叫我夢導,我更喜歡您們加我夢導,好了,先簡答給大家介紹一下,在繁華的沈陽今鄉中央,有一座巍峨莊寬的清代宮殿修建群。等于我們古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修建藝術以及特殊的汗青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修建群中,最今老,最具特色的等于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初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以及入行慶典行為的次要場所之一。做為最早使用以及最為首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汗青事宜都以大政殿為舞臺演出。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之處。它便是演義小說中雅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管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表現了滿族對故城山林的深薄眷念。從而形成了區分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雅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入行普通朝會之處。
各位伴侶,今代宮殿修建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往觀光帝后的寢宮。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鄉的最高修建,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非常貼切。登上鳳凰樓仰瞰四周,萬般景物一覽無余,可飽覽盛京齊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各位伴侶,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敘后,我們就入進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閉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在請大家隨我觀光皇太極以及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寢室。暖閣內亂爭分北南兩室,兩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亂爭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南陵。
各位伴侶,現在請隨我往觀光西路修建。西路修于1782年至1783年,次要搜羅: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沒有能沒有提到坤隆皇帝以及《四庫齊書》。出于增強文化統亂的需要,坤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世界匿書,歷經十余年光陰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以是稱為《四庫齊書》。書建成后,抄錄七部,在齊國修七座匿書閣星散保匿,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此中之一。
看到這里,我們古天的觀光已經親近尾聲。望故宮之行能給你留下優美的回憶。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4
各位游客大家好,
咱們此次游覽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 4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首先呢,咱們一起來看一下沈陽故宮的平面圖。
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先后經過三次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東路建立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主要的建筑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呢,建于清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它因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那么作為我國現存最完好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呢,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建筑風格。現在呢咱們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采。
首先咱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它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那么這座門為什么叫做大清門呢?正統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皇宮的正門就是國門,所以稱為大清門。還有一個傳說,這座木門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后來,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朝皇宮的宮門叫大明門,于是為了體現針鋒相對,就將此門命名為大清門。
咱們穿過大清門,現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咱們可以看到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那么請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頂的琉璃瓦,有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一定會清楚地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而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鑲綠剪邊。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重要差別之一。
咱們走上月臺。那么在月臺兩側分別有用于計時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標準計量單位的嘉量亭。咱們看到在月臺上呢還設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知道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嗎?那我告訴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稱它是“門海”,是皇宮中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以鎮火災。
咱們走上須彌座。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崇政殿”。請游客看左邊的滿文,咱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那么沈陽故宮的牌匾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而北京故宮的牌匾都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差別之二。
咱們抬頭看崇政殿內上方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由順治皇帝手諭的。下面呢是皇帝的寶座,據說寶座上繪制雕刻有8條金龍,再加上坐在寶座上的真龍天子,正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陽數九條龍。現在崇政殿呢,咱們就游覽到這里。
眼前的雄偉建筑呢,就是鳳凰樓。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為三層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咱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呢,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意思是大清朝國運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傳來的。那么鳳凰樓不僅是當時后宮的正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之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傳說呀當年站在鳳凰樓上就可以看到撫順城呢。
穿過鳳凰樓呢咱們來到了一處院落,此處呢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所在。咱們正面的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它原名正宮,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咱們可以看到它的門呢開在靠東的一側。形如口袋,所以稱為“口袋房”。東一間呢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又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這里‘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那么在東側第二間的窗下呢,設有兩口大鍋,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我來解釋一下,這兩口鍋是用來祭祀的。滿族人信奉薩滿教。人們將熱酒灌進豬的耳朵,如果豬耳朵有晃動即表示神靈已經接收該祭品。如果不動,則表示神靈不滿意,則本次祭祀活動不能在進行下去了。那么豬由于受到刺激就會搖頭,滿族人認為此時的豬已經通神,成為連接天地的媒介。于是呢就將豬宰殺后洗干凈,切成大塊,放入北側的兩口大鍋里清水煮熟,那煮熟的肉呢就餓放入木槽中供奉給神靈享用,然后再分給參加祭祀的人們,稱為“吃福肉”,滿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氣就會降臨到每個人的身上。
那么咱們現在來到西一側的房間,西側呢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稱為“萬字炕”,這里既是皇帝舉行內宮便宴之處,也是滿族巫人薩滿為皇帝和國家祈神的地方。
清寧宮與漢族建筑不同的地方還在于它的煙囪建在屋后,而且是從地面向上壘起的。一會咱們在繞道后面看這個煙囪。清寧宮的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
咱們出了清寧宮呢,大家看到的這其他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咱們下面逐一參觀。
關雎宮是皇太極一生中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永福宮莊妃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時已經26歲,但皇太極卻對海蘭珠有著非常深的感情。海蘭珠由于親生的八皇子早逝,終日郁郁寡歡,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兩年,皇太極也去世了,據說皇太極的早逝與兩年前宸妃的病逝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是衍慶宮,是皇太極淑妃的寢宮,其女,被皇太極嫁給多爾袞為妻
這是麟趾宮,是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其子博果爾曾在皇太極死后成為福臨皇位的最大競爭者。后成為朝中重臣。
咱們最后來看看皇太極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永福宮是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宮室。若論及對清政權的影響,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后妃。莊妃也是中宮皇后的親侄女,關雎宮海蘭珠的親妹妹。莊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了三位皇帝成就大清的基業。康熙二十六年,莊妃病逝,享年75歲。成為清朝后宮中壽祿最長的女人。
大家看,在庭院的西南角立著的紅色木桿稱為索倫桿,木桿頂端有錫斗。滿族人稱它為“神桿”。它是用來喂養烏鴉的。那么游客們是不是會疑問,為什么滿族要祭祀烏鴉呢?其實這于一個關于烏鴉的傳說有關。滿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殺時,曾絕望的躺在地上,這時恰巧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經過此地,認為烏鴉是不會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這樣滿族的祖先得救了。后來滿族人為報答烏鴉救祖先一命的恩德,開始供奉烏鴉,祭祀的時候把豬的內臟放到錫斗里來供養烏鴉。
現在呢,咱們看到的就是在清寧宮后的這根煙囪,也是當年沈陽城內唯一的一根煙囪。寓意“一統江山”。大家數一下煙囪有多少層?……對一共有十一層,我告訴大家在十一層上面還有三塊磚。那么這怎么講哪?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清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是壽終正寢的?……對清朝一共有12為皇帝。其中11位壽終正寢。末代皇帝溥儀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這十一層零三塊磚“一統江山”吻合。
好了,朋友們沈陽故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30分鐘,30分鐘之后,咱們在正門集合。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5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我們參觀的是沈陽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先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沈陽故宮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后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現為沈陽故宮博物院。
沈陽故宮設在沈陽“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分為三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建造的大中闕。西路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
現在就讓我們從東路開始游覽吧!
東路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中路。中路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莊福宮等。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檀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后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西路。西路是以文溯閣為主體,前有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后有仰熙齋、九間殿。文溯閣是六間二樓三層硬山式建筑,是專為存清代百科全書而建的。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筑群,還收藏了大量宮廷文物。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6
游客伴侶們:
大家好!我是小吳,古天由我去帶領大家游覽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始修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修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極營制以及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也曾在這里繼位,改元“順亂”、并于當年進閉,統亂齊中國。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仄方米,齊部修建計300多間,共組成20多個院落。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以及西路三大全數。我們詭計游用三個小時的光陰往游覽,現在我們已將到了,大家下車,先聽我說幾句。
首先,我告訴大家,注意的變亂。第一,大家要緊跟我身后,沒有要走拾了。第兩,要在劃定的光陰內亂爭集開,假如找沒有到了,請撥打我的手機。第三,沒有要治扔器材,講衛生。第四,堅持安靜,沒有要大喊大叫。好了,出收了。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修建。在修建藝術上承襲了中國今代修建的傳統,集漢、滿、蒙族藝術為一體,具備很高的”"汗青”"以及藝術價格。
大家看,這座占地六萬仄方米的今修建群始修于625年,修成于1636年,齊部修建90余所,300余間。清朝入閉后對盛京皇宮又舉行了回護以及擴修,到坤隆時基本相成古日規模。
大家看,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太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宇炕心袋房的清寧宮,今樸典俗的文朔閣,和鳳凰樓等高臺修建。在中國宮殿修建史上,絕無唯一;那機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修建作風,更是“別無分號”。
沈陽老鄉內亂爭的大街號“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央,占地6萬仄方米,現有今修建114座。次要修建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文溯閣等。大政殿是用去入行諸如揭曉詔書、戎行出征、迎接將士班師以及皇帝即位等大典之處。十王亭則是右左翼王以及八旗大臣干事之處。這種君臣開署干事于宮廷的現象,表現了”"創業”"早期君臣仄等的汗青,也是從打世界到坐世界的君臣仄等的延續。到了進閉后,從南京故宮合始,這種仄等被逐漸突破,最終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二端高聳的修建是沈陽故宮里僅有的煙囪。故宮里每一個房間的炕火都從地下的通敘匯聚到這個煙囪里,這是他們金甌無缺的思想的象征。這個煙囪共有11級,最下面一級只需三塊磚構成。導游說,這個金甌無缺的煙囪反而成了清朝的讖語:清朝共有11位皇帝,最后的宣統帝只作了三年江山,等于那三塊磚的預示。想當年努爾哈赤在建修這個金甌無缺煙囪的時候,假如早知云云,一定會加多幾層吧!
下面,請大家自由觀光。三個小時后在這里定時集開。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7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我是小吳,今天我帶你去參觀沈陽的故宮。沈陽故宮建于金代十年(1620年)和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使用的。清朝的祖先福臨也在那里繼承了王位,并改名為“順治”并在當年入關,統治了整個中國。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建筑300多座,庭院20多個。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部分。我們計劃花三個小時旅游。現在我們快到了。下車先聽我說。
首先,我告訴你注意什么。第一,大家要跟緊我,不要迷路。第二,要在規定時間內集合。如果我們找不到,請打我的手機。第三,不要亂扔東西,講衛生。第四,保持安靜,不要大喊大叫。好了,開始吧。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宮殿建筑。它在建筑藝術上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融合了漢、滿、蒙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如你所見,這座占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建于620年,完成于1636年,有90多棟建筑和300多個房間。清朝入關后,盛京宮得到保護和擴建,到乾隆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你看,沈陽故宮的殿、崇政殿,雁十王亭的清寧宮,宛峪的康兜房,素雅的文殊閣,鳳凰樓。在中國宮廷建筑史上,獨樹一幟;那臺機器富有滿族情調“宮殿高,寺廟低。建筑風格為“沒有分號”。
沈陽老城區的街道號碼“嗯”字形,紫禁城位于“嗯”之字形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有114棟古建筑。主要建筑有大正殿、王石亭、大慶門、崇正殿、鳳凰樓、清寧宮、文尚閣等。大正殿是用來舉行發詔書、出軍、迎兵凱旋、皇帝登基等儀式的。十王亭是八旗左右翼王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當庭的現象,體現了創業初期君臣平等的歷史,也是君臣平等從治國到坐天下的延續。入關后,從北京紫禁城開始,這種平等逐漸被打破,最終成為一個高等級的國王。
中間高聳的建筑是沈陽故宮唯一的煙囪。紫禁城內每個房間的炕火都從地下通道匯聚到這個煙囪里,這是他們統一全國的象征。這個煙囪有11層,頂層只有三塊磚。導游說,這個統治全國的煙囪反而成了清朝的黑話:清朝有11個皇帝,最后一個宣彤皇帝只工作了三年,這是那三塊磚的標志。我想當年努爾哈赤在建造這個統治全國的煙囪的時候,如果早知道這樣,我肯定會多加幾層。
以下,請自由訪問。三小時后準時在那里見面。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8
沈陽故宮位于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沈陽故宮是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依建筑時光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
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構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此刻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建皇宮,構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構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比較又構成了沈陽故宮不一樣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此刻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一樣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此刻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余年時光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一樣,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那里,我們這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沈陽故宮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卻是一氣呵成,完整和諧。個性是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從總體來看,沈陽故宮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至興盛一高度發展的歷史進程。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29
沈陽故宮位于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沈陽故宮是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建皇宮,形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對比又形成了沈陽故宮不同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在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同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現在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余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同,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這里,我們今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沈陽故宮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卻是一氣呵成,完整和諧。特別是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從總體來看,沈陽故宮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至興盛一高度發展的歷史進程。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30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我們參觀的是沈陽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先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沈陽故宮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后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現為沈陽故宮博物院。
沈陽故宮設在沈陽“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分為三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建造的大中闕。西路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
現在就讓我們從東路開始游覽吧!
東路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中路。中路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莊福宮等。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檀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后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西路。西路是以文溯閣為主體,前有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后有仰熙齋、九間殿。文溯閣是六間二樓三層硬山式建筑,是專為存清代百科全書而建的。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筑群,還收藏了大量宮廷文物。
好了,先說這些,請大家細細欣賞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31
游客伴侶們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去,我叫王格申,是您們的導游,大家可以或許叫我王導,年長的游客們也可以直接稱呼我小王,好了,先給大家講講我們的行程,我們第一個要往之處等于我們的沈陽故宮。
說敘故宮,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南京故宮,啟示沒有用到南京也能看到故宮的,沒錯那等于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二大宮殿修建群之一,此外一個沒有用我多說大家應該都知敘是哪一個了吧,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仄方米,宮內亂爭修建物保存完好。
現在大家就在沈陽故宮的門心,大家都看到了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仄方米的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修建上有自己的特色,這些就需要有顆伴侶們自己往體會品味了,這里現在是沈陽最首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修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合始修筑。努爾哈赤逝世后,第兩代汗皇太極繼續建修”"樂成”"。沈陽故宮的修建布局可以或許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修制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修的大中闕,搜羅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和清寧宮、閉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坤隆時期增修的文溯閣、嘉蔭堂以及俯熙齋等。坤隆時皇宮已在南京,但他偶然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現在我們去到了沈陽故宮的東路,這里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二旁排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修建,正門有二根盤龍柱,以示莊寬。大政殿是用去入行大典,如揭曉詔書,頒布戎行出征,迎接將士班師以及皇帝即位等之處。從修建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沒有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以及成八字形排合的十座亭子。其修建格局乃脫胎于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等于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或許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去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倒退。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首要的修建,在中路,是皇太極普通臨朝之處。崇政殿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其時盛京鄉內亂爭最高的修建物。沈陽故宮專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去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以及鹿角椅等。沈陽故宮專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歉富。在繪畫陳列室里,有亮、清二代一些大師的做品如清李鱒、金農、亮文征亮字畫佳構、陶瓷、雕刻、織城、漆器等工藝品。
我的講解就差沒有多, 現在給大家一點光陰自己往觀賞一下,半個小時候我們在這里集開,謝謝大家的共同。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32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叫王格申,是你們的導游,大家能夠叫我王導,年長的游客們也能夠直接稱呼我小王,好了,先給大家講講我們的行程,我們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沈陽故宮。
說道故宮,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啟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宮的,沒錯那就是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另外一個不用我多說大家就應都明白是哪一個了吧,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筑物保存完好。
此刻大家就在沈陽故宮的門口,大家都看到了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我的特色,這些就需要有顆朋友們自我去體會品味了,那里此刻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能夠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此刻我們來到了沈陽故宮的東路,那里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但是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能夠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筑物。沈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在繪畫陳列室里,有明、清兩代一些大師的作品如清李鱒、金農、明文征明書畫精品、陶瓷、雕刻、織鄉、漆器等工藝品。
我的講解就差不多,此刻給大家一點時光自我去觀賞一下,半個小時候我們在那里集合,多謝大家的配合。
關于沈陽故宮的導游詞 篇33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游覽的是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沈陽故宮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譽為“國初圣跡”。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的宮殿,1643年清世祖福臨當年也是在這里即位稱帝,改元“順治”。所以沈陽也可以說是“一朝發祥地,三代帝王都”。
沈陽故宮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間,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
東路就是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部分建筑,它是努爾哈赤時期所建,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東路的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大家看到廣場中間的那個八角殿就是大政殿,大政殿又叫“大衙門”、“篤恭殿”,是努爾哈赤聽政辦公的地方。
大政殿外高18米,下有1.5米高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美的青石圍欄。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寶瓶為佛教法器,被視為神圣之物,火焰珠為如意珠,據說得此珠者可以滿足各種欲望。)重檐上下各有八條五彩琉璃垂脊,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面側對寶頂,腿略彎曲,側身牽引,象征著“八方歸一”。
兩旁分列的10個亭子就是十王亭,從整體建筑布局上看,大正殿居中。兩旁分列10個亭子,從北向南,呈八字形展開,在視覺上使大正殿更為深遠,這種空間處理方式在中國宮殿建筑中僅此一例。十王亭又稱“八旗亭”,有的游客可能會想八旗亭(東邊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婷、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該有八個亭子,那另外兩個是什么亭子呢?在臨近大正殿的左右兩端的亭子分別是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是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
這種把汗王聽證的大殿與八旗王公大臣候朝議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決定的。反映了努爾哈赤晚年一汗獨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歷史風貌。
大家往西走來到的就是沈陽故宮的中路,中路的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在這里上演了很多的歷史故事。沈陽故宮中路建筑自成體系,共有三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他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俗稱午門,我們剛剛就是從那進到故宮里面的,(大清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在當時大清門是不可以像現在一樣隨便進出的'。大清門不僅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當年,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門前謝罪請降,候旨傳召,受到皇太極的接見的。而當官員升遷或是獲罪恩免時也都要在這里遙向北門“崇政殿”叩謝天恩。
大家看我們面前的這座莊嚴的大殿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崇政殿為五間九凜硬山式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頂的黃琉璃瓦綠剪邊,墀頭、搏風、鴟吻、山頂、殿脊的五彩琉璃構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龍和奇花瑞獸,使得整個大殿更顯高貴、肅穆,非常壯觀。崇政殿另一個匠心之處就是前后的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頭梁部位做成龍形,龍首從柱頭探出,龍身則穿過廊間直通殿內,兩兩相對,姿態生動,仿佛群龍從大殿飛騰而出,具有結構和裝飾雙重功能,設計的十分巧妙。
繞過崇政殿我們看到的這座高大建筑就是鳳凰樓,鳳凰樓的前庭處于“前朝后寢”的中間,是一個過渡性的院落,鳳凰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臺基共有24個臺階象征著24節氣,每過24節氣即過一年,皇帝每天都踩著這24節臺基,寓意著大清的江山能歷經千秋萬代,鳳凰樓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全高18.31米,原名叫“鳳翔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1743年(乾隆八年)改成今名,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御筆,意思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來的,表達了清代帝王對祖先創業之地的頂禮膜拜。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月”、“鳳樓觀塔”的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
穿過鳳凰樓,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是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后宮的整體建筑都高于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則高而居的傳統生活習慣。
對于后宮的特色建筑流行這樣一句話: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落在地面上。
什么是口袋房呢?大家看我們面前的這座五間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就是清寧宮,大家看清寧宮一共有五間,而門并不是開在中間一間,而是設在東二間的南面,形如口袋。清寧宮原叫“正宮”,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就端坐在南炕無疾而終。后葬于昭陵。
萬字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看清寧宮的西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形如“萬”字,所以人們就俗稱為“萬字炕”,那“煙囪落在地面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清寧宮的煙囪在清寧宮的后面,是從地面上壘起的,略低于房脊,一會我們可以繞過去看看。
在當時是有這樣一種禁令,所有百姓家的煙囪是不允許高過皇宮的煙囪的,寓意著大清王朝“一統天下”,
清寧宮兩側的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是妃子們所居住的地方,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莊妃居住的永福宮,因為1638年(崇德三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
(剛剛有游客問清寧宮庭院正門的南端的那根很高桿子是干什么的,那是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的。祭天時在頂端的錫斗里放上五谷雜糧和豬的雜碎,已敬烏鴉,這反映了滿族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據說也和烏鴉救主的傳說相關。)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沈陽故宮西路,西路建筑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求而增建的,建于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等,套院相接,多爾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文溯閣建于1781年(乾隆46年)至1783年(乾隆48年),為西路建筑中的主體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的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撰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七閣之一,閣名是乾隆帝欽定的,因其位于祖宗的發祥地“盛京”,所以取之“溯源求本”之意命名“文溯閣”。(《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分,結構嚴謹,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珍貴遺產,對于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四庫全書》共撰寫七部,其中一部就藏在文溯閣,1966年10月,基于戰備考慮,遼寧省將《四庫全書》秘密運至蘭州,后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
文溯閣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外面看是重檐2層,在里面看則是3層,帶有明顯的江南建筑風格樣式。與沈陽故宮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文溯閣東方有方形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塊。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寫的《御制文溯閣碑記》,背面刻有乾隆撰寫的《宋孝宗論》。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文溯閣后為養媳在,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還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
各位游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到此結束,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但是請大家一定要注意人身及財物安全,請大家謹記我們的集合時間和地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