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精選18篇)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
引領著好友看上海,去了豫園、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東方明珠、人民廣場,外灘自然也去了,卻依舊是一片大工地,連那堤岸觀景平臺都整個被封閉了,說要到國慶節才開放。
去蘇州吧,蘇州是要去的,名聲在外嘛。
到得蘇州,問人,說拙政園部分在維修,可能看不盡興,遂臨時改主意,決定去同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并一并去看看同一方位的山塘街。(回來后又問別人,說拙政園并沒在維修,看來被誤導了。)
就我去過的次數而言,蘇州排第一(約三十次),杭州排第二(至少二十次),不過蘇州這山塘,雖久聞其大名,卻一直沒去看過,尚不明白那里究竟是怎樣個景貌。
山塘街位于蘇州西北角,東連閶門,西接虎丘,全長3600米,故也稱七里山塘。又由于是在唐寶歷元年(820xx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疏河筑堤所建,故又稱白公堤。明代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可見古時候山塘之盛況。
我們挑了中間一小段精華走走看看,即閶門到廣濟路新民橋的最東一段。這里有七八個景點可看,套票45元,其中玉涵堂最精彩。
玉涵堂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故居,也是蘇州城外唯一一座明代建筑,亦是蘇州城外最大的古建筑群,為江南名宅的典范之作。我們從后門進去,進去即是后花園,花園秀氣雅致,有荷花池、小橋、假山、船廳等等江南氣色的幾般小巧景物。
玉涵堂高墻封圍,屋宇緊湊,廳堂樓閣齊備,磚雕木雕精美。里面展示有一些介紹,一看,才知道原來江南赫赫聞名的南社就是在此誕生的。堂內還有些展覽,那還原了山塘老街過去生活場景的長長一幅聲光幻燈景觀圖卷活靈活現,很有些妙趣。臨街這邊的樓上是一間可聽評彈的茶室,屋子當中有一間雕飾精致、掛了門簾的三四平方小小單間,像一抬花轎,比花轎大,唱者就坐里面唱,聽客看不見唱者臉。這倒有點意思,耳聽軟軟糯糯美妙鶯語琴聲,心或會有所動呢,懸念了。
從面臨古街水巷的正門出去,走過始建于明弘治初年的通貴橋,此橋為單孔石拱橋,中間高高拱起,從遠處看,橋孔與水中倒影形成渾然一個圓,宛如碩大一輪滿月。
過了橋即是山塘街,一條長長窄窄的老街。兩邊有不少老式店鋪,還遺存有好些兩層樓的木構老屋,一間間依依稀稀恍若隔世遺老,兀自在那敘說著曾經的輝煌風光。賣絲綢刺繡類大小物件的店稍多,也有些小吃食物店,還看到了五芳齋,三四間門面,在小街上很顯眼。
走著看著,在閶門與廣濟路之間轉了個來回。看了創建于安泰救火會,當年的各種消防設施完完整整在那兒陳列著。又看了白居易紀念苑,院落是仿古新建物,除了有座銅塑像,并無其他可看處。走進蘇州商會博物館(原汀州會館),這是全國的第二家商會博物館,資料照片不少,介紹也詳實,從中可略知蘇州商會的百年發展史。隔壁是紹興會館,展示著古今各種用途的一些船只模型。街邊還有一座古戲臺,是仿唐式建筑,蘇州有很多古戲臺,大多藏身于深宅大院或園林內,惟有這山塘古戲臺是坐落在繁華街道上,是百姓可以看“白戲”的地方。在山塘街東口,還看到了一座御碑亭。
山塘,原來就這么的一街一河,街傍河,河依街,街叫山塘街,河叫山塘河,它既是江南水鄉古鎮風貌,可幾步一走,又見得了車水馬龍城市景觀。窄窄的山塘河上停了好些旅游用小船,像是沒什么人來租游。倒是靠近閶門與外城河交匯處,不時有載客的游船自東而來,拐個彎向南而去,絡繹不絕,在外城河上行游觀景。
看過山塘,去看留園。留園路在修,車子進不去,就一公里,慢慢走去吧。
留園雖和拙政園并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但顯然拙政園更精彩些,雖說各座園林各有特色,不太好作比較,但直感還是明顯的。
留園,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由太仆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諧音改名留園。俞樾所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留園占地2.3公頃,園內分為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木見長,東部以庭院取勝,北部為田園風光,西部具山林野趣。
留園很早以前來過,時隔久遠,印象已模糊。此次一圈兜下來,對太湖石印象深刻,尤其那座著名的冠云峰,細腰苗條,婀娜風姿,把個皺、漏、瘦、透之意趣圖解了個明明白白。美哉,冠云峰!想起了豫園里的鎮園之寶“玉玲瓏”,那是漏和透的絕頂典范,而這冠云峰則是瘦和皺的最佳代表。不過此石只能正面看,背面卻一片平坦,看背面,所有的美感盡失矣。
因時間倉促,只去得這兩處,趕到觀前街吃了飯,即乘車回上海。
蘇州車站依舊未見完工樣,出租車司機說,車站的大架子大概到年底可現身。但他又說,但愿不要因為換領導而來一番新折騰呵。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2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卻不登一葉畫舫,確為一大憾事。 泛舟山塘自古戲臺登舟,安靜的電瓶船將為你開創另一段思緒,穿過古老的橋洞,看著枕河人家的生活,粉墻黛瓦,斑駁的歷史痕跡在你身邊流淌,忘卻了都市的喧囂,無謂人生的煩憂。“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塔將三次讓你遠眺。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連,兩岸唯美的燈光,不但映射著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華,凝神細聽,那古老悠遠的吳韻仿佛就在你耳邊輕響,一條山塘河,一艘畫舫,一杯香茗,點點的燈光,讓你不知身處何年。美景醉人,柔櫓銷魂。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桿。清朝顧公燮《丹午 通貴橋 筆記》有記載云:“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云,古又名瑞云橋。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桿、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筑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后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里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3
蘇州的小吃名揚遐邇,以山塘船點為正宗。船點不但味道可口,香、軟、糯、滑、鮮,而且造型精美,創意十足有的做成牡丹花,有的則做成小兔子、小鴨子,更有亭臺樓閣,可謂蘇州點心里的陽春白雪。齊集山塘的百年老店各具特色:松鶴樓的松鼠鱖魚、五芳齋的蟹粉小籠、綠楊餛飩店的雞絲餛飩、黃天源的豬油年糕、采芝齋的貝母糖等無一不蜚聲中外。
柔美靜謐的河水從容東流,通貴橋邊的紅燈籠下又集結了時尚的現代青年,燈紅酒綠的名人酒吧、異國餐廳從此有了夜夜笙歌;百年老店天天上演饕餮之夜;絢彩的節目、頻頻出現的耀眼的明星讓古老的山塘喧囂、沸騰,于是,新的山塘成了姑蘇又一不夜城。
一條街的歷史有時就是一座城市的歷史。今日山塘七里,衣袂翩翩、舷歌聲聲,續寫著“神州第一古街”的千年繁華。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4
海口騎樓老街位于東經110度35分,北緯20度05分,地址在得勝沙路—長堤路老街區。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xx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筑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筑風格所建。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騎樓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歷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歷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梁安記”、“云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里,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盡管已過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筑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筑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墻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墻、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建筑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筑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閑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騎樓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處舊城區中心地帶,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是得勝沙路、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路、長堤路等五條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發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歷史記載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貿易的興起,為防海盜襲擾,明代建起了方圓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內形成了東門街、西門街、四牌樓街、振龍街和龍牙巷等多條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則形成了振東街、水巷口街、得勝沙街、義興街等街道。隨著貿易和海運的逐漸開辟后,海口被辟為國內外的貿易口岸。 “帆檣之聚,森如立竹”,正是當年海口開埠后港口熱鬧景象的真實描述。
,海口拆墻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所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墻的石頭被用來筑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當時的政府擴建原來天妃廟前的廟前大街,并改名為中山路,長388米,原西門外順城墻位置的街道被擴成今天的新華北路和新華南路。原所城內的南北大街被拓為博愛路,東西方向則被拓為新民東西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
如今,以前賣米賣鹽賣油的得勝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以賣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為五金燈飾一條街;新華路、博愛路也都分別成了家電、小商品及紡織面料一條街。沿著五條街漫步踱溜,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這些地方白色騎樓建筑雖然十分歐化,可墻面上細致雕刻全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形成一座騎樓就是一副風景畫,一條街就是一個文化景區。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筑藝術,是源遠流長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20xx年前的世界經典建筑古希臘的“帕忒儂神廟”、中國的孔廟和書院建筑。
由于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帶(即現在的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筑。那時,幾座或十余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于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據統計,海口的騎樓式建筑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解放路等五條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建筑最多,約39座。
這些騎樓建筑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建筑風格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筑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筑風格多姿多彩,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都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韻,尤其在外墻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著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至今這些建筑仍然發揮著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功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體現了海口城市區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并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5
海口市地處熱帶濱海,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富于海濱自然特色風光景觀。自北宋開埠以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海口于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20xx年,海口、瓊山兩市合并,海口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今日的海口已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海口市位于北緯19°57′04〃-20°05′11〃,東經110°10′18〃-110°23′05〃。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由于它位于海南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側,正當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為海口。 海口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美蘭機場、秀英港、新港把海口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緊緊地聯系起來;市內公共汽車、私營中巴和出租車,可以把游客帶到想去的地方。這里地下水和海水的水質、大氣環境遺跡生態環境質量均為國內外一流水準。陽光、沙灘、海水、綠色、空氣、現代旅游的五要素一應俱全。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于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臺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 景觀:藍天、碧波、陽光、沙灘、椰林,熱帶情調。海口市旅游資源是以熱帶海濱為其主要特色,并集自然風光、熱帶作物、文化古跡和民族風情于一體的獨具體特色的熱帶海島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和社會旅游資源。主要景點有西海岸帶狀公園、熱帶海洋世界、五公祠、西天廟、海瑞墓、邱浚墓、蘇公祠及秀英炮臺、人民公園、金牛嶺公園、動物園、濱海公園、萬綠園、假日海灘、西秀河灘、白沙門海灘等。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6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xx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筑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筑風格所建。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騎樓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歷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歷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梁安記”、“云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里,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盡管已過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筑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筑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墻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墻、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建筑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筑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閑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騎樓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處舊城區中心地帶,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是得勝沙路、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路、長堤路等五條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發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歷史記載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貿易的興起,為防海盜襲擾,明代建起了方圓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內形成了東門街、西門街、四牌樓街、振龍街和龍牙巷等多條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則形成了振東街、水巷口街、得勝沙街、義興街等街道。隨著貿易和海運的逐漸開辟后,海口被辟為國內外的貿易口岸。 “帆檣之聚,森如立竹”,正是當年海口開埠后港口熱鬧景象的真實描述。
,海口拆墻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所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墻的石頭被用來筑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當時的政府擴建原來天妃廟前的廟前大街,并改名為中山路,長388米,原西門外順城墻位置的街道被擴成今天的新華北路和新華南路。原所城內的南北大街被拓為博愛路,東西方向則被拓為新民東西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
如今,以前賣米賣鹽賣油的得勝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以賣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為五金燈飾一條街;新華路、博愛路也都分別成了家電、小商品及紡織面料一條街。沿著五條街漫步踱溜,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這些地方白色騎樓建筑雖然十分歐化,可墻面上細致雕刻全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形成一座騎樓就是一副風景畫,一條街就是一個文化景區。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筑藝術,是源遠流長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20xx年前的世界經典建筑古希臘的“帕忒儂神廟”、中國的孔廟和書院建筑。
由于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帶(即現在的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筑。那時,幾座或十余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于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據統計,海口的騎樓式建筑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解放路等五條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建筑最多,約39座。
這些騎樓建筑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建筑風格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筑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筑風格多姿多彩,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都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韻,尤其在外墻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著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至今這些建筑仍然發揮著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功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體現了海口城市區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并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得勝沙路
舊時的得勝沙路是洋行、茶樓、旅館、貨棧、戲院的聚集地。在那個年代,相當之繁華。街上還有間冼太夫人紀念館(俗稱“冼夫人廟”),為紀念在南北朝時期對治理海南有卓越貢獻、為安定團結統一開創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現在得勝沙逐漸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
新華南路
傳統的裁縫店、各類平民服裝鞋店、茶樓、小食店,一家家生意興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解放電影院”,仍以毛筆楷體寫宣傳板招攬顧客。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燈飾一條街,騎樓與鱗次櫛比的霓虹廣告輝映,現在主要為溫州人的商業街。
博愛路
街邊小店銷售家電、小商品、服裝、鮮花、禮品等,生活氣息濃郁。貫穿博愛路的是東、西門市場。東門為海鮮干貨市場,西門則是古玩一條街,大大小小古玩攤檔沿街而擺。\
騎樓建筑最早見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臘,近代才流行于南歐及地中海一帶,并傳至東南亞。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編號:011的“海口市騎樓街(區)”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至今還發揮著情感價值。許多馬來西亞等地的老華僑們在每年回國祭祖的時候,總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轉轉,給身邊的孫子講講這里當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南洋街上擁有歷史記憶的騎樓在逐漸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傳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游投資控股集團公司正致力于“海口騎樓建筑保護和綜合整治項目”,評選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進而申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把海口的騎樓老街納入到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中來。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7
好的,朋友們,東西帶齊了沒有,現在我們就要準備出發了。早晨起來大家感覺空氣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開始了,今天的天氣是,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海南是一個沒有冬天的海島,一年四季太陽都是火辣辣的,下車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曬,戴上帽子、打上傘、擦防曬油。好,下面介紹今天的行程安排。
海口的得名是怎么來的呢?是因為有南渡江在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別稱叫椰城,另外三亞又叫鹿城,興隆又叫華僑城,妖城,妖氣沖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剛剛和瓊山市合并,全市面積增長10倍,達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達到150萬,海口市有四個區: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和美蘭區。要概況海口市的現狀有一句話比較準確: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規模,大城市的氣魄。88年建省的時候"十萬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熱潮,移民使一個城市充滿著青春與活力,但也帶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
朋友們,和大陸相比,海口是一個非常悠閑浪漫的城市,人們生活節奏比較慢,不僅海口整個海南島都是這樣。為什么呢?首先是因為海南歷史上處于政治的邊緣,沒有爆發大的戰爭,其次這里氣候溫暖、物產豐富,地里長莊稼海里有魚,餓不死也凍不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環境比較寬松;第四呢就是因為海南還是一個農業省,沒有形成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應有的快節奏。
海口有一段時間在全國非常出名,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產熱潮,那時候大量的資金涌入海口、三亞等城市,大家忙著炒地皮、炒房產,你賣給我,我賣給他,許多人一夜暴富,當時市面上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從外地來海口打工的農民,因為身無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來一看,嚇了一跳,只見身后排著長長的一溜人,原來他睡在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售樓部的門口,這些人都是來買房的。當這個民工準備離開時,從隊伍后面跑出來幾個人,請求購買他的位置,最后,這個民工拿到了"從天上掉下來的"7萬塊錢,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然而從94年起國家就開始宏觀調控、銀根緊縮了,很多項目都停了下來,成為爛尾樓、空置樓。一些老板的錢幾百萬上千萬的就被套在那兒,甚至到最后開著奔馳車沒有加油的錢。
多年來爛尾樓一直是海南政府心中的傷痛,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發展為政治問題、治安問題:搞傳銷的,搞地下加工廠的、撿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員在這里找到了生存的空間。傳銷人員經常激勵自己:"今天我們睡地鋪就是為了明天住別墅,今天我們吃南瓜就是為了明天吃王八"。地下加工廠更是肆無忌憚,生產劣質食品和潲水油,擾亂市場,十塊錢買十幾包椰子糖,我帶團不能讓你們吃,吃出甲肝乙肝怎么辦?吃出口蹄疫來怎么辦?不過這些人也高興不了多久了,因為海口市、三亞市政府已經在著手解決爛尾樓問題了,能拆的就拆,能續建的就續建,所以想在海南買房的朋友現在正是時候,現在房價一平米才一千二三,很多游客第一次來旅游,第二次來度假,第三次就買房了。現在海南的房60%就是外地人買的。
(過五公祠)朋友們,這是海南一處人文景觀--五公祠,紀念唐宋時期被貶謫到海南島的五位歷史名臣(略),有人說來海南是看海玩海聽海吃海,我們就沒必要進去參觀了。說句實在話,海南的人文歷史景觀是比較少,但是不是就說說海南是個文化沙漠呢?并非如此,海南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開拓進取精神,例如說過去華僑孤身一人出外闖海,需要多大的勇氣;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從古代被貶的官員到建省"十萬人才下海南",當地人從不排外,以一顆寬容平靜的心來對待;
③海南人韌勁足,不向命運低頭。本島生活條件最差的要屬生活在五指山區的黎族人和生活在海面上的蛋民,可他們一副樂天知命的樣子,很少抱怨過。我親眼看到一個斷了雙腿蛋家人在水下捕魚,動作非常靈活,一點都看不出殘疾的樣子。還有許多黎族的阿婆已經90多歲了還經常在地里勞動,非常令人尊敬!蛋民是海南一道特殊的風景,南灣猴島的海面上有我國最大的一片海上漁民生活區,有關他們的情況在去的路上我將做詳細的介紹。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8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了美麗的海口市,海口市是一個掩映在茂盛的椰林叢中的美麗城市。海口是海南省的省會。它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人口160萬人,海口因地處南渡江出海口而得“海口”之名。因滿城婆裟起舞的椰樹又稱椰城,是海南省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 亦是海、陸、空交通的樞紐,同時又是一座具有熱帶風光、濱海特色的外向型、國際性的旅游城市。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于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臺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海口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征,他既能敞開胸懷擁抱各個朝代落難的大陸移民,也能欣然接受海外異族文化,還能滿懷希望地送出無數子弟飄洋過海。海口是我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 現在我們就讓我們來領略這美麗城市的無限風光,享受椰風海韻 海口古稱“白沙津”、“ 海口浦”、“瓊州”,雖然它成為城市的歷史只能上溯到一百年前,可是海口的文明歷史卻悠久而獨特。在西漢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征服百越,在海南設置了珠崖、儋耳兩郡;南宋時期朝廷在這里設置了海口浦,海口自此得名。此后,海口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南北貿易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并且于開始設市。1858年《天津條約》后,海口被辟為商埠,先后有美、日、英、法等十個國家在這里設立領事館。老城區的中山路、博愛路一帶至今還保留著成片的法式巴羅克風格的建筑,那是當時外國領事和商貿機構集中之地。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此后成為海南行政區公署的所在地,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定和決議,海口從此成為海南省的省會和海南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xx年,海口、瓊山合并,規模明顯擴大。
海口市有美蘭、秀英、龍華、瓊山四個市轄區,一個保稅區。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口市的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政建設和交通、通訊事業走在全國前列。市內道路寬敞潔凈,花壇綠地隨處可見。海口美蘭機場是全國十大航空港之一,有63條國際國內航線。海口港年吞吐量達1100萬噸,貨運直達全國各港口,并有客輪直達廣州、深圳、北海、湛江和海安。海口市的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人均占有住房面積、人均擁有綠地面積都位居全國各省會城市前列。海口市的主要街道有:海府大道,集中了海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和辦公機構;海秀大道,是海口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有DC城廣場、第一百貨商場和明珠商廈等大型購物商場;解放西路,以服裝、鐘表、皮具、珠寶和音像制品、電器為主的購物一條街;博愛南路,海口的小商品市場一條街;龍昆南路,以海鮮酒家和娛樂城為特色;濱海大道,富于海濱特色,有眾多的酒店及生生百貨商場、海口市體育館、萬綠園、濱海公園等。有人說海口是"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規模和大城市的氣派",這一說法概括了海口在較低起點上向著較高目標起飛的奮斗方向。 海口世紀大橋宛如一條臥龍橫亙于海甸河上,因其功能齊全、造型新穎而成為海口一個重要的旅游景觀和城市標志性建筑。 世紀大橋的建設是城市規模擴大和城市交通網絡發展的需要。20xx年11月25日:粵海鐵一號正式靠泊粵海鐵路海口南港碼頭,完成了與海南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xx年12月18日:粵海鐵一號滿載火車、汽車與碼頭棧橋的對接取得成功,具備了正式投入運營的條件。 有人說海上看海口最美麗,那是一輪真正的日出。有人說天上看海口最美麗,因為美麗穿透了天空。也有人說有人眼里的海口最美麗,那是一副新版清明上河圖。還有人說百歲老人眼里的海口最美麗,因為滄桑與美麗互動。她那迷人的風光、宜人的氣候、滄桑的昨日、繁榮的今天,都值得我們探尋追求、駐足流連。讓我們一起來祝福她--海口明天會更好!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9
如“一”字,無任何扭曲,遂又稱“高淳一字街”,其內建筑物皆為明清時期所建,于太平天國時期免于戰火,被良好保存下來,故稱一“老”字耳。
步入老街,見到的是一棟棟陳跡斑斑的木雕建筑物,迎面吹來是“牛衣古柳賣黃瓜”的依稀古風,聞到的是高淳特產的老白干和辣椒末。街寬只有2米多寬,只容得兩三人并列走進去。街的兩旁皆是商鋪,有賣涼席的,扇子的,古玩的,字畫的,更有甚者開起了“客棧”,或許是到的較晚,許多店鋪業已關門,只剩下幾戶人家開著門,在店門口乘涼,好象順帶再賣點東西。有幾個穿著汗衫短褲的老頭蹲著圍在一個木桌前,專心致志的下著象棋,時不時冒出兩句“將軍”之聲;也有幾位身著花布格衫的中年婦女抱著各自的小孩,哄逗得小孩咯咯直笑;也有書者在門前支起一張小桌,鋪上宣紙,旁若無人的用狼毫揮灑起來……這一切與外面那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流如水馬如龍的世俗街道相比,豈能同日而語?不知
不覺的我想起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若他老人家在此,豈能不贊道這是一個現代的“桃花源”?
無意間,我在兩家店鋪之間發現了一條羊腸小道,曲徑通幽處,極目望去,竟望不到底。不由的,讓我想起晏九道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綿綿細雨中,伊人空撐一把油紙小傘于這江南小道上搖曳身姿,雨滴在油傘面上分外明朗,從遠處望去卻是茫茫的一片。細雨漸欲迷人眼。雨也漸淅,路也迷迷。“!”媽媽的一聲呼喚讓我淡出了黯然神傷,匆匆忙忙之際,趕緊將這江南美景收之于相機。
漫步于這用大塊青石板鋪成的路上,腳步不覺的沉重起來。走近細看兩旁的古建筑,用手感受著陳舊木板上的斑斑皺紋,細細品味著前人卓爾不群的血汗,我輕輕拉動著木門上的獅頭拉環,青澀的銅銹發出輕脆的聲響,與遠處傳來的敲鐘聲仿佛交織成一首琵琶古曲,傳遞著歷史的信息。歲月的滄桑始終褪不盡老街的容貌,卻褪盡了老街的榮華。能想到,百年前的老街充斥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處處皆是買賣之聲;而如今,時代的進步,歲月的流逝,跟不上時代朝流的老街,終將被淘汰,終將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結果只是木樓古雕影空照游人。
但若僅老街當作歷史遺跡,卻有幾分樸素雍容之感。它既不像故宮那樣的雕欄玉徹,也不像周莊那樣的浮華繁盛。老街就是老街,永遠保持著原汁原味,永遠守著它那份獨有的特色,決不與它物雷同,讓一昧要求復古的那些所謂的建筑師為之抱愧,為之郝顏。
不由為老街得意的我竟被子那頗為光亮的青石板鋪成的路迷住。坑坑洼洼的路面,不知留下了多少前人的足跡。佛說,前生多少次的回眸,才贏得今生的這一次邂逅?這路竟與我心靈相通。斷送了一生的憔悴,恐怕也只消得這一個黃昏。不知在青苔密布的石板上,閱覽了那么多勿勿而又倦怠的腳步,哪一雙才是真諦?才是這老街的靈魂?閑云樓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定格在綿長的老街里。
時間如白馬過隙,叫人過猶不及。回首向來瀟灑處,卻是也無風雨也無晴。老街,我期待著與你的下一次邂逅!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0
春暖花開,春意盎然。這樣如此美妙舒適的季節,我邀媽媽出門踏青。去哪兒呢?走,跟著我們去老街吧!
下了迎春橋,就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輛,靠近老街,節日的氣氛撲面而來: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好不容易停下車,迎面就看到老街的北廣場上搭起了許多紅色大棚,各種吆喝此起彼伏:“好大好香的巴西大串、正宗的新疆烤羊肉,長沙臭豆腐……,”聽得人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我和爸爸媽媽信步上前,這個攤位前看看,那個攤位前看看,香味都好誘人,不過我剛吃飽了飯,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逛了一圈,最后還是買了兩串臭豆腐,聞著臭臭的,看著黑黑的,蘸上辣椒醬,咬上一口,外脆里嫩,鮮香無比,誘惑著我的味蕾。
順著老街的石板路往里走,路邊林立著小商販,遠遠地看見一群人圍著,我好奇地擠進去,原來是做糖人,看著栩栩如生的糖畫,我也忍不住要了一個史努比,只見做糖人的阿姨用勺子從鍋里舀出化開的糖汁,用竹簽刮去勺外多余的糖槳,手輕斜,一條細細的糖絲從勺子落到“畫板”上,只見阿姨的手像在跳舞一樣,很快一只可愛的史努比就出現了,真的好神奇啊。
心滿意足的拿著我的史努比,一邊走,一邊舔,一邊看:有個大大的水車,游人轉動著水車,拍照留念;有個高高的戲臺子,下面有古裝出租給游人拍照,還配有花轎,讓游人體驗一把古風的韻味;一路向前走著,突然看到一家編織店,我和媽媽立刻沖過去,好精致啊,有寶寶的小坐椅,有水瓶套……,大的有吊椅,搖椅……,坐在搖椅上感受了一把,晃晃悠悠的,下面還有個小踏板可以拉出來,是放腳的,可真愜意啊,這些全都是用藤編出來的,店家的手可真巧!
走到老街的盡頭,看著別人手里拿著透亮的叉叉糖,我又嘴饞了,也買了一份,糖是透明的,用兩根小木棍叉著,隨著小木棍不停地交叉拉扯,糖也逐漸變了顏色,不過我沒耐心,直接咬了一口糖,甜絲絲的、軟綿綿的,真好吃!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很古老的小玩意:打彈珠,媽媽很興奮地說:“呀,這是我們小時候玩的呢,現在居然還能看到!”
老街是泰州藝術的結合體,它用它獨特的魅力向我們展示泰州的美。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1
桐鄉有許多旅游景點,比如烏鎮、植物園、紅杉村,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嘉興月河街。
十月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嘉興玩。在去月河街的路上,我就已經開心得不得了,我問媽媽,“什么時候才到呀?”媽媽說,“馬上,馬上就到了!”到了停車場,我像小兔子似的跳
下了汽車。
我們先去老街上找地方吃飯,可是每一家餐廳門口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所以我們只好找了一家人稍微少一點的,進去后找了一張靠窗的桌子。菜上得很慢,我就和媽媽先出去買了一盒臭
豆腐吃,回到餐廳,發現已經上了一盆香噴噴的排骨湯,我們一邊吃一邊聊天。
吃完飯后我們去逛街,我發現有個地方在做糖人,就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只見那人用一把盛有糖漿的漏空勺子,在一方光滑的石塊上畫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再粘上木棒,一個個形態各
異的糖人就這樣完工啦!我吵著讓爸爸給買了一個水蜜桃形狀的糖人,其實我很舍不得吃它,邊走路邊慢慢地舔起來,糖人的味道好極了。
走了一會兒,媽媽看見了有賣糖葫蘆的,就說,“我也要吃!”爸爸只好再掏錢買了一串糖葫蘆。老街上人真多,商店里的商品更是琳瑯滿目,媽媽又買了一包番薯干和一種不知名的粉
紅色的軟糖,可以說是滿載而歸了!
我愛嘉興,我愛美麗的月河街,更愛月河街上各種美味的小吃!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2
“泰州老街”地處泰州市迎春東路路南,南北方向延伸,東側為南北向的繁華的桃園路,西側為綠意盎然的桃園景區,一片青磚黛瓦的明清風格古建筑帶,一條麻石鋪就的繁華商業小巷,難得的是其中結合街景點綴著一些泰州市古代遺留下來的老物件,很是精美。
老街入口處為一座四柱三門,斗拱飛檐的牌坊,額枋題“老街”,柱聯:“趙樸初詞云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林散之書曰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石柱礎淺浮雕麒麟、游龍、鳳凰圖案,背面額枋題“大道無邊”。我想這繁華商業街所傳承的無邊之道顯然非通常所言的儒釋道之道,應當是明代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所弘揚的“百姓日用是道”。牌坊前廣場的東側路邊為停車場,西側為游客集散中心。
廣場西南角移植一棵高大的香樟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樹下山墻前供奉一塊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佛教石碑,通體浮雕,碑額蟠龍,兩側及周邊為千佛龕,中間為上下三幅佛祖施與愿印坐像,歷盡塵劫,仍精美完好,外用玻璃罩保護,罩上有圓孔供信眾敬奉。沒有說明,也不知出自那座寶剎,只可惜靠墻太近,無法觀瞻另一面的內容。
沿著時寬時窄,曲折幽深的街巷向北游覽,在古戲臺路東的街邊安放一只帶基座的石花盆,雕刻著游春圖案,生動的場景和花盆中鮮嫩的植物相映成趣,觀之令人心曠神怡。一座鑲嵌“老行當文化研究與保護協會”銘牌的房屋,其門楣上方和兩側八字墻上的磚雕,展示了當地匠人的工藝水平。門前的拴馬樁及馬槽,馬槽外側雕刻八仙圖案,形神俱備,其裝飾的高檔及精細程度,出乎人的想象,我甚至懷疑這不是飼馬槽,而是一只石花盆。
在老街的南頭,西面臨街的建筑門上匾額“戲曲第二村”,為三楹兩進樓房門房,柱聯:“竹徑護陳庵孔尚任長留絕唱;桃花縈古韻漁莊園首演傳奇”。門內有標“桃園”字樣的景觀石,為桃園景區的入口。門前兩旁臨街安放兩只石獅子,相貌威猛生動,與眾不同:爪下沒有幼獅和繡球,呈行走狀,背上有圓形石孔。我估計它們原來的角色是某個建筑、牌坊或旗桿的柱礎,想象一下吧,用它們為基座,靜中含動,威風凜凜,將為建筑增加多少非凡的亮色!
欣賞文物、徘徊暢想當年泰州城的市井繁華與文彩風流,感悟鳳城的文化源流,可謂管窺蠡測、略見一斑。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3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是這里的導游,今天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南京高淳。來到這里,我們就先了解一下這里。
江蘇省高淳縣是個盛產大螃蟹的地方,這里以蟹為媒,第ⅹ屆中國南京固城湖螃蟹節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高淳隆重舉辦。
“高淳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富礦區?”!來到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一蟹鄉的地方,除了能品嘗到鮮美無比的大閘蟹外,還能感受這里獨特的民俗文化,游覽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名勝古跡。
1997年8月,薛城鄉(現為淳溪鎮)在新建衛生院挖地基時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縣文保所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控制了施工現場,并同南京市博物館一道對此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個地方就是后來被評為“全國考古重要發現提名榮譽獎”的薛城遺址。它占地約6 萬平方米,被專家推定為南京地區目前已知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一處史前古文化遺存,距今約6 3 0 0 年。
薛城遺址的文化堆積分為上、中、下三個階段,均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時代約相當于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約相當于或略早于北陰陽營文化第三期,晚期約相當于崧澤文化中、晚期。其上層為氏族墓地,下層為居住址,遺址位于皖南青弋江,水陽江泄入長江口的“古蕪湖”之濱,豐富的遺存頗具有特色,代表了蘇、淅、皖交匯地帶,山地與沼澤地交界區的一個新文化類型。
6000多年前,當土生土長的高淳人在這里生活時,就開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這里還流傳著不少唐音,不少唐詩用現代普通話朗誦沒有了韻感,但用高淳方言則句句押韻。目前高淳縣專門成立了縣長掛帥的申報小組,并抽調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對高淳方言進行科學、全面、典型的搜集整理,以早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遺址和方言外,吳國宰相伍子胥兩千多年前率部在這里開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仍在發揮航運作用的人工運河;古固城遺址乃是春秋吳瀨渚邑所在地,比南京古代的金陵邑還早兩個多世紀;總數達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畫,是國內保留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道教文化遺產;東壩戲樓、滄溪戲樓為蘇南地區罕見,折射出當時多姿的民間娛樂活動和鮮明的建筑文化特色。另外,雙女抗婚的美麗傳說和韓國大詩人崔致遠的動人詩人令人鬼共泣,在韓國流傳甚廣,北京大學、揚州大學、南師大都因此而舉行過崔致遠學術暨中韓文化交流研討會……
高淳,除了名聞遐邇的“固城煙雨”、“石臼漁歌”、“保圣晚鐘”、“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寶塔一字街,倒栽柏樹白牡丹”的高淳四寶更是眾口皆碑,千秋光彩。難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唯獨把“江南圣地“的美譽賜于了高淳。
列為“四寶“之首的“保圣寺塔“相傳建于三國時期的吳赤烏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據說是孫權為慶賀其母八十壽誕而建。亦說周瑜英年早逝后,孫權之母痛憐周瑜之愛妻小喬,親自到當時的周城(今磚墻鎮)接她回建業〈今南京〉游玩解悶,當八牛車駕行至高淳鎮〈今淳溪鎮〉東龍城山時,被兩個打架的醉道士擋住去路。孫母喝令拿下,不料兩道士受驚而死。孫母一生信佛,待人寬厚仁慈。于是令人在龍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級浮屠“(即保圣寺塔),以超度兩位死去道士的亡靈。這座寺塔別具一格,國內罕見。歷代地方官吏都視該塔為鎮縣之寶。塔高31米,塔身用特制的青磚疊砌。“近看似玉筍拔地,遠眺若健筆凌云“。登塔鳥瞰,縣城風貌,一覽無余,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于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東壩被加高三丈,
對高淳民俗作了長達12年研究的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第一個民俗學博士陶思炎陶思炎博士稱高淳為江蘇民俗文化的“富礦區”。而這一“富礦區”的形成也是有其歷史與地域原因的。 高淳雖離南京不遠,但因交通不便,長久以來多靠水、陸兩路與溧陽、安徽宣州等橫向地帶進行文化、婚嫁等方面的密切交流。而與南京的縱向來往就少多了,幾乎沒受到什么六朝都市文化的輻射。歷史上高淳也無大量的外地人員流入,本地人也很少到南京來,直至今日,其語言體系仍屬于吳語區,其封閉性可見一斑。
近年來,高淳縣委、縣政府認識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組織當年親身經歷的老人們回憶、整理,同時對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套路、音樂等方面加強指導改進,克服了原來程式化、單純以跑“字”(一般按“天下太平”四個字的筆劃進行表演)為主的表演模式,豐富了表演內容,并在指導中注重對民間文藝特色的保留,強調原始性、民間化。全縣各級各部門對高淳民俗文化的認定與保護力度在逐步增強,但把民間宗教活動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加以開發利用,轉化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對民俗區的開放與進步、傳統文化的保持與發揚,高淳僅還只是開了一個頭。
給大家介紹了這么多,相信大家對高淳也一定有了一些了解了吧,現在就請大家自由活動吧!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4
我校全體教師在學校工會的組織下,在4月初參觀了遼河老街新面貌,教師們的內心頗有感觸。
營口遼河老街是營口市最早的商業街,也是東北地區最早成型的商業街。
遼河老街坐落于遼寧省營口市遼河大街西段,全長1.3公里,整個街區占地面積20余萬平方米。老街是營口的發祥地,也是營口城市變遷的縮影。
老街背靠渡口,口岸貿易首先在此興起。清雍正四年(1720__年)營口修建天后行宮時,遼河老街就是客商云集,店鋪林立的繁華街市。到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營口正式開港,遼河老街兩側現存百余年的近代建筑31處。
作為東北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國內富商咸集于此,西方各國商人紛至沓來,老街上華洋同處,中外并陳,商號林立,貿易聚興,成為近代東北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
遼河老街兩側現存百余年的近代建筑31處,原始業態包括糧棧、油坊、銀號、雜貨屋子、綢緞莊、金店等,經營項目十分豐富。它們不僅形式、用途多樣,更有中西合璧之美,更反映出中西文化的逐步融合,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營口遼河老街因此被譽為中國北方“露天的百年商埠博物館”,老街上的建筑因此享有“近代建筑博物館”之美譽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5
11月13日,上午9點,泰州老街美食節拉開帷幕,眾多市民前來品嘗全國各地的風味小吃,據主辦方介紹,本次美食節從11月13日至22日舉辦,歷時10天,我們下午4點到的老街仍然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雖然寒風凜冽,但各個小吃攤前都圍滿或買或吃的人群。在老街廣場上看到內蒙烤肉、紹興一品臭豆腐、香港撒尿牛丸、武漢三鮮豆皮、四川酸辣粉、云南野生炒板栗等眾多招牌小吃。中國臺灣名師現場制作的風味小吃中國臺灣沙茶魷魚王、中國臺灣蚵仔煎等,更是吸引了眾多的食客。
泰州三麻指麻油、麻糕、麻餅。(但不是專業導游告訴我們是麻油、麻糕、麻將)
“壽星”牌麻油,不僅質純、香濃、味醇,而且對延緩皮膚衰老和燙(燒)傷后的皮膚再生有奇效。
泰州生產麻糕歷史悠久,尤其是“嵌桃麻糕”,素享盛譽。雙色麻餅始創于清同治年間,兼甜、咸兩味,色澤金黃,質地酥脆,回味無窮。泰州的特產,幾乎都是幾塊錢就能買到。雖身價不高,但絲毫不影響其精致。正是具備了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特色,泰州的特產才能扎根在百姓的心中,長盛不衰。
泰州有“三麻”,分別是3種與芝麻有關的食品,即小磨麻油、嵌桃麻糕和芝麻薄脆餅。據有關資料稱,泰州生產小磨麻油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泰州小磨麻油,不僅質純、香濃、味醇,而且對延緩皮膚衰老和燙(燒)傷后的皮膚再生有特效。
“三麻”都是日常食品,賣價僅幾元。雖很便宜,但真材實料、質量上乘,一直是泰州人的送禮佳品。泰州文史學者肖仁曾在《泰州的“三麻”》一文中回憶道:“當初,流傳有一首民歌,唱的就是泰州的‘三麻’:泰州人送禮三件頭,麻餅麻糕香麻油。千里送鵝毛,禮輕人誼厚。一片真心拎過來,你不收也要收。”
黃橋燒餅為泰興傳統食品。因1940年秋新四軍東進蘇北進行黃橋決戰,泰興黃橋地區群眾趕制燒餅支前而聞名全國。當時還留下了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
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
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把百姓幫。
同志們呀吃得飽,多打勝仗多繳槍。
從此,黃橋燒餅就更加出名了。
黃橋燒餅以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咸甜適中而香飄九州。黃橋燒餅,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蟹黃、蝦仁、蔥油、雞丁、香腸、等作餡心。甜的以有白糖桂花、棗泥、桔餅等二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是江蘇省七十九種名點之一。為了不往此行我買了嵌桃麻糕(黑芝麻椒鹽味),芝麻薄脆餅(老字號純手工制作),老板很客氣。又買了有8種口味一盒的黃橋燒餅(12元一盒),我買了幾盒帶回來給朋友品嘗,分享我的快樂。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6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黃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屯溪老街歷史悠久。歷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橫江、率水三江匯流之地的一個水埠碼頭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今天屯溪老街所在的位置。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橋在橋頭緊連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棧,這里就是老街的發祥地,也是屯溪的發祥地。
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時,宋都大興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運輸和征調到杭州。后來,這些工匠歸返家鄉后,便模似宋城的建筑風格建造店鋪,所以這些沿襲宋代風格的建筑被稱為"今日宋城"。
伴隨著徽商的發展和水運交通的發展,屯溪老街不斷趨向綜合型的商業街。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維宗的徽商在屯溪老街興造了47所店鋪,除部分自營業外其余作為客棧,招徠客商,存放貨物,促進了山區與外界的物資交流;清朝初期,老街發展到鎮長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綠茶,外銷興盛,茶號林立,茶工云集,各類商號相繼開放,街道從八家棧逐年抽東延伸,形成老街;在民國初年,屯溪老街已有滬杭大商埠會。
老街的建筑群繼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傳統風格,規劃布局,建筑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建筑體量不大,色彩淡雅、古樸。即白粉墻、小青瓦、鱗次櫛比的馬頭墻,構成了徽派建筑群體美。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有相望,街深莫測,是我國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7
據資料記載,當時的遼河每到4、5月份什么漕船啊 糧船啊官船啊停泊在遼河兩岸多達4萬多艘;當時的營口作為東北的門戶云集了南北的客商,成為溝通關內和江南的水陸碼頭的集散地;真實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啊,呈竿頭直上之興旺,一日千里之發達。
后來到了1914年清政府在這里設置了營口市政公所,沒溝營才正式改名為營口延續到現在。到了1931年發生了9·18事變,事變后的第二天日軍就占領了營口,抗戰勝利后又被國民黨統治了3年,在這期間營口開始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兵連禍結,蕭條破敗了,直到1948年解放軍兵臨城下,當時駐守營口的國民黨58師的師長王家善率部起義營口和平解放,真正的回到了我們的手中。
解放后營口大力發展輕工、紡織、化工等工業,像現有的國內知名企業就有,盼盼防盜門、東北鋼琴廠、魯冰花集團、雅麗絲、宜而爽等。再加上我們營口又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菱鎂礦和棚礦的產量居全國前列,而且營口有兩個港口,那就是鲅魚圈新港和營口老港,現在鲅魚圈港又再擴建準備興建成為全國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這些都將為我們營口市的繁榮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其實像我們生活在營口地區的營口人是很有口福的,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營口依河臨海南部還有步云山等遼南名山,物產豐富應有盡有。是著名的三水之鄉。哪三水呢!是水稻、水果、水產品。我們營口地區的大米是遼寧的主要產區之一,吃慣了營口的大米還真不愛吃別的地方的了,聽老人們說,我們這里的大米在清朝時候還是專門供給乾隆皇帝吃的貢米呢!我們營口全地區的果樹有上千萬棵,產出來的蘋果、葡萄、西瓜等水果也特別甜,我們市的魯冰花集團用他們生產出來的果汁還出口賺外匯呢!至于水產品嘛,除了遼河和渤海里的野生水產外還有著很多人工養殖的水產,例如:河蟹、大蝦、海參等,我們營口的海蟄的產量和質量可是占全國的首位哦。聽了這么多,各位朋友一定讒了吧!?……不要著急……今天中午各位朋友就可以吃到我們旅行社精心為大家準備的精美午餐。包您滿意!
過去有的朋友可能來過營口或者聽說過營口,什么一條馬路兩個崗樓、一個公園倆只老猴、臭氣熏天好難受遍地都可當茅樓,那對于我們早就是過去了,現在渤海大街、青年大街、盼盼路,路面寬闊高樓林立綠樹成蔭!你們說美不美啊!?
各位朋友時間過的真快,你們馬上就要開始返家的旅程,我的工作也快要結束了,我在這里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肯定,歡迎大家下次再來!
蘇州山塘老街導游詞 篇18
中國·營口遼河老街是營口市委、市政府于20__年開始實施保護性開發建設,全力打造的一條以深厚歷史文化為根基,以現代經濟為發展主線的步行商業街。
遼河老街位于遼寧省營口市遼河大街西段,全長1.3公里,整個街區占地面積20余萬平方米。背靠渡口的地理優勢,使營口的口岸貿易首先在此興起。清雍正四年(1720__年)營口修建天后行宮時,遼河老街就是客商云集,店鋪林立的繁華街市。到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營口正式開港,作為東北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國內富商咸集于此,西方各國商人紛至沓來,老街上華洋同處,中外并陳,商號林立,貿易聚興,成為近代東北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遼河老街兩側現存百余年的近代建筑31處,它們不僅形式、用途多樣,更有中西合璧之美,更反映出中西文化的逐步融合。在一個區域內有這么多近代建筑能保留下來這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遼河老街也因此受到國家、省、市各級文化部門的重視,享有“近代建筑博物館”的美譽。
遼河老街以修復后的百年建筑為主體,輔建了多處仿古新建筑,以傳統古鎮的模式,結合大型主題休閑廣場和停車場等公共配套設施來構建整個商業街區。如今的遼河老街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已經呈現出新老建筑相得益彰,環境景觀美輪美奐的和諧景致。整個商業街區將針對中式的戲院、茶館、休閑客棧,老字號的飯店,西式的酒吧、餐廳、咖啡館,古玩店、玉瓷器店、民俗特色工藝品店、特色小吃店、樂器店、藥鋪以及金融、通訊等服務機構進行招商。充分利用遼河老街的歷史、特色民俗等豐富資源,開發成文化旅游產品和大眾娛樂服務項目,從而帶動旅游、餐飲、休閑文化等產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