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黿頭渚導游詞(精選5篇)
江蘇無錫黿頭渚導游詞 篇1
太湖,又名震澤、具區,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黿頭渚為太湖西北岸無錫境內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黿翹首而得名,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主景點之一。 太湖風光,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闊于一體,碧水遼闊,煙波浩淼,峰巒隱現,氣象萬千。黿頭渚,獨占太湖風景最美一角,山清水秀,天然勝景。郭沫若吟道:"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趙樸初稱贊:"黿頭渚景色勝天堂"。一代大師的瑰麗詩名,更使黿渚風韻名揚境內海內外。
游玩景點:
原為“橫云山莊”門樓,始建于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接,琉璃頂、飛檐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并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游人送到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后臨水而筑“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
長春花漪
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里櫻花夾道,繽紛艷麗。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藕花深處
建于1931年,得名于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句。在大片湖水的輝映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前有方亭,位于荷花叢中,因而亭上懸“藕花深處”匾額。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若面拂輕紗,身披蟬翼,翩翩有神。對面有“凈香水榭”和“牡丹塢”。這里建筑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游人觀察了浩渺雄渾的太湖,又覓得如此幽靜的古典園林小區,頓覺怡然自得。
七桅帆船
七桅帆船是吳地船文化的一個縮影,距今已有220xx年歷史。原來傳說是岳飛的水師戰船,岳飛屈死風波亭后,把戰船改良成魚船,戰士們靠打漁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當快,順風時每小時可以達到20公里,逆風時成之字行行走。據記載曾經有四艘同樣的船在一起一網捕起了3600公斤的銀魚,可見它是捕捉銀魚的主力船只。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最多,船型最大的木制船只,被稱為“漁船博物館”。
太湖仙島
在湖中遠處回望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輕輕漂移。湖東有大浮、烏云、龍王等山合成湖東十二渚,西面有青龍、蓮花、石埠諸峰合成湖西十八灣。遠處有太湖仙島猶如神龜靜浮在湖中。那馬山就像駿馬奔馳在云霧中,湖上波浪細騰。我們既可以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可以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重水復,所以說黿頭渚占據了太湖最美麗的一角。 黿頭渚牌樓
黿頭渚牌樓建于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現在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后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風景的特色。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
黿渚燈塔
,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于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致。
黿渚春濤
黿渚春濤”四字是在題書的,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
江蘇無錫黿頭渚導游詞 篇2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游人 。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并于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云山莊”;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后山的廣福庵遷于此,更名為廣福寺。,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云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建的“太湖別墅”;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游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于游人游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征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后政府將這里原有的園林、別墅合并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江蘇無錫黿頭渚導游詞 篇3
黿頭渚風景區始建于,現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橫云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較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里櫻花夾道,繽紛艷麗。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原為“橫云山莊”門樓,始建于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接,琉璃頂、飛檐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并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游人送到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后臨水而筑“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于北京地安門外煙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
七桅帆船是吳地船文化的一個縮影,距今已有220xx年歷史。原來傳說是岳飛的水師戰船,岳飛屈死風波亭后,把戰船改良成魚船,戰士們靠打漁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當快,順風時每小時可以達到20公里,逆風時成之字行行走。據記載曾經有四艘同樣的船在一起一網捕起了3600公斤的銀魚,可見它是捕捉銀魚的主力船只。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較多,船型較大的木制船只,被稱為“漁船博物館”。
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游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后又有霧氣,而且這里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
屹立于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檐,古樸清雅。背額“橫云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云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游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
賞櫻閣位于黿頭渚櫻花林核心地帶,是櫻花林內標志性建筑景觀,登臨賞櫻閣,居高臨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櫻花花海,是黿頭渚風景區內的賞櫻佳境。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然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渚春濤”四字是在題書的,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
絳雪軒是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的漢族宮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宮御花園的東南,為一座小型殿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xx年),是御花園中賞景休息之處。園主仿建絳雪軒,貼水而建。立于涵萬軒中縱目而觀,從長春橋北堍起,視線先隨著橋面漸次升高、過橋拱后又漸次降低,直到絳雪軒的低處。視線越過絳雪軒,則見黿頭渚青山橫斜,如一帶翠嶂般西延而去,直入湖濱。 絳雪軒南為一座開闊庭院,左手一道月洞門,門外山麓,建有云逗樓,樓后山坡上有花神廟,內奉花神女夷像。
鹿頂山,位于黿頭渚充山之東,山高96米,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決定建“鹿頂迎暉”一景,1984年動工興建,1986年元旦正式開放。通鹿頂山的道路有四條,還有一條盤山公路,一般游人多從挹秀橋登山。
江蘇無錫黿頭渚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畫中暢游。
現在我們登上了鹿頂山,這里海拔96米,是黿頭渚景區的制高點。鹿頂山還有一個傳說:南極仙翁的天鹿觸犯了無規,被仙翁一掌打下云頭。仙鹿下凡時,看中了水草豐美的太湖,于是就在湖邊化成了美麗的山峰,永遠守護著太湖。鹿頂山共有6個山頂,在無錫“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頂山”。 1984年,在這里建造了“鹿頂迎暉”景區。
舒天閣是鹿頂山的最高點,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臺上,閣高24米,三層八角四重檐,黃色琉璃瓦頂,意為“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北望五里湖波光點點,南望整個黿頭渚一覽無遺,真有“極目楚天舒,飽覽黿頭渚”的意境。
舒天閣東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傳,越國大夫范蠡和西施隱居五里湖時,經常來鹿頂山。范蠡堂的屋頂為歇山式建筑,莊重大方。里面有泥塑彩繪的范蠡像,西邊墻上青銅色浮雕分別為《泛舟》、《養魚》、《制陶》、《經商》,記敘了范蠡生前的事跡。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兩字,故叫“照影池”,據說西施曾在浣紗溪邊,以水為鏡,魚兒見她美貌無比,羞得紛紛潛入池底,從而有 “沉魚之容”的傳說。池邊還有一軒一亭,分別叫“西子”、“淡抹”。整個景致清遠幽靜,別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漚亭展現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游黿頭渚》詩中的“四周騰黛浪,萬頃泛金漚”。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臨下,向東眺望,遠處五里湖上的寶界橋如長龍臥波;北岸的魚池星羅棋布;南岸山峰綿綿,綠樹成蔭;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想要細細品味,還可以到旁邊的“環碧樓”、“靜觀”茶室坐下來,慢慢體會。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藝術大師劉海粟手書的“鹿頂迎暉”4宇,是劉大師90高齡時書寫的,氣勢雄偉,筆力蒼勁。背面刻沙陸墟撰稿的《鹿頂迎暉建設記》。最后看到的是“準望亭”,這里原是鹿頂山的最高點,海拔96.6米的三級測量點就設在這里。后來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腳架,所以取名 “準望亭”。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沿著環山路向面穿過鹿碑,來到了中日櫻花友誼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訪問團來到無錫,為了日中青年友誼長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頂山上種下櫻花樹,還建筑“中日友誼亭”。現在,這些櫻花樹已經很深葉茂,春天盛開的櫻花象征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沿林間小路向西,來到的是“江南蘭苑”。這是一個小巧精致的建筑,一面開敞的亭子,面對著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蓮葉浮動,體現著江南園林特有的精致——幽靜、淡雅。
江蘇無錫黿頭渚導游詞 篇5
太湖,又名震澤、具區,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黿頭渚為太湖西北岸無錫境內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黿翹首而得名,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主景點之一。太湖風光,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闊于一體,碧水遼闊,煙波浩淼,峰巒隱現,氣象萬千。黿頭渚,獨占太湖風景最美一角,山清水秀,天然勝景。郭沫若吟道:"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趙樸初稱贊:"黿頭渚景色勝天堂"。一代大師的瑰麗詩名,更使黿渚風韻名揚境內海內外。
游玩景點:
原為“橫云山莊”門樓,始建于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接,琉璃頂、飛檐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并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游人送到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后臨水而筑“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
長春花漪
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里櫻花夾道,繽紛艷麗。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藕花深處
建于1931年,得名于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句。在大片湖水的輝映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前有方亭,位于荷花叢中,因而亭上懸“藕花深處”匾額。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若面拂輕紗,身披蟬翼,翩翩有神。對面有“凈香水榭”和“牡丹塢”。這里建筑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游人觀察了浩渺雄渾的太湖,又覓得如此幽靜的古典園林小區,頓覺怡然自得。
七桅帆船
七桅帆船是吳地船文化的一個縮影,距今已有220年歷史。原來傳說是岳飛的水師戰船,岳飛屈死風波亭后,把戰船改良成魚船,戰士們靠打漁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當快,順風時每小時可以達到20公里,逆風時成之字行行走。據記載曾經有四艘同樣的船在一起一網捕起了3600公斤的銀魚,可見它是捕捉銀魚的主力船只。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最多,船型最大的木制船只,被稱為“漁船博物館”。
太湖仙島
在湖中遠處回望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輕輕漂移。湖東有大浮、烏云、龍王等山合成湖東十二渚,西面有青龍、蓮花、石埠諸峰合成湖西十八灣。遠處有太湖仙島猶如神龜靜浮在湖中。那馬山就像駿馬奔馳在云霧中,湖上波浪細騰。我們既可以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可以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重水復,所以說黿頭渚占據了太湖最美麗的一角。黿頭渚牌樓
黿頭渚牌樓建于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現在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后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風景的特色。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
黿渚燈塔
192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于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0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致。
黿渚春濤
黿渚春濤”四字是在1920年題書的,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