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精選7篇)
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 篇1
靖港鎮,是湖南有名的歷史文化村鎮,20_年12月 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靖港原名蘆江,又名溈港,系溈水入湘江口。曾有“小漢口”之稱。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下游西岸,距離長沙城區約為30公里,屬望城區所轄鄉鎮。靖港扼湘江逆上長沙之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一統志》說:“在長沙縣西北五十里,自寧鄉縣流至東北入湘。”地理上為洞庭湖流域南緣的大眾垸區;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別與本縣新康鄉、格塘鄉與喬口鎮相鄰,東面隔湘江與銅官鎮相望現靖港鎮為1995年長沙地區撤區并鄉時由原望城縣靖港區靖港鄉和靖港鎮并入而來。靖港是天然良港,地處溈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帶,昔為天然良港,水路暢通,帆影不絕,益陽、湘陰、寧鄉及望城糧食及土特產都在這里集散轉運。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內淮鹽主要經銷口岸之一,商賈云集,市場活躍,為境內第一繁榮集鎮。在清朝末年至上世紀初期,靖港有糧棧米號20多家,還有一批工商作坊,遠近商賈云集,生意買賣興隆。當時有一個民謠說到:船到靖江口,順風都不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有客輪停靠,在此設“洋棚子”接送旅客。往來于溈水、湘江的寧鄉“烏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只達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糧行50多家,糧棧、米號各20余家,還有一批其他工商業。民國中期,與津市、洪江同為湖南省繁盛三鎮,有“小漢口”之稱。1933年,建置長沙縣直屬鎮。同年,設長沙縣靖港民眾教育館。1935年,設長沙縣衛生院靖港分院。1938年長沙大火后,投奔靖港經商者大增,工商業達500多戶。
靖港古鎮歷史的厚重源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靖港已有上千年歷史。靖港的得名相傳是為紀念唐朝大將李靖。
李靖,字藥師,唐朝軍事家。他少時即研讀兵書,受大人賞識。后隨李世民征戰、屢立戰功,官至兵部尚書。他才兼文武,長于料敵,用兵果斷。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部擾唐,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受阻。此時,年已六十有三,且告老在家休養的李靖聞訊,即主動向太宗請命,率部進入吐谷渾。他以遠程奔襲戰,徹底擊敗吐谷渾。此戰以“李靖攻吐谷渾之戰”之名,被中外軍事辭典收錄。唐代開國之初,李靖曾奉唐高祖之命,領軍擊敗蕭銑平定江南,并鎮守長沙湘江一帶。他的兵營駐扎在溈水港口。李靖治軍有方,對部下又要求嚴格,因此李靖的軍隊紀律嚴明,很受老百姓愛戴。他離開長沙去漠北之后,人們一直很懷念他,于是就把他駐扎過的“溈港”改名為“靖港”。
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 篇2
遠離了市井的喧囂,拋卻了一切的煩悶,我同一群人驅車來到長沙市望城縣內的靖港古鎮。若不是別人的大力推薦,我還著實不知道高樓林立、一派繁華的長沙竟藏著個世外桃源般的古樸小鎮。直直地感嘆,這世上還真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靖港古鎮是近幾年才被發掘的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建筑的古樸小鎮,經過政府的幾番精心修整,搖身一變成了一個適合人們放松心情的旅游景點。
經過了近兩個小時的路途奔波,我們總算見到了宛如遺世明珠般藏匿于青山綠水中的靖港古鎮。
我迫不及待地奔跑于古樸的青石板鋪就的道路上,享受著和風的輕撫,內心溢滿溫暖。街道兩旁佇立著木制的閣樓,隨處可見的寫有“茶”字的糙布,不免讓我聯想起古裝劇中那些如出一轍的客棧、酒樓,儼然有種沈從文筆下邊城的味道。
眼前,一條江水如銀色的履帶般系在靖港古鎮的腰肢上,世世代代滋潤著這方凈土和這里樸實的人們,生生不息。走在石拱橋上,眺望對面的寨樓,頗有股“小橋流水人家”的味道。江的對面不遠處便是曾國藩當年與“太平軍”交戰的“敗臺”,如今斯人已去,那敗臺也不見當年的雄姿。思及于此,我不禁訕笑,自古以來文人好于悲秋惜時,我并非文人,卻也傷懷起來。
我拖著腳步,繼續前行,而后在一座頗有古典氣息的門巷前停駐腳步。上面的牌匾赫然映著幾個燙金楷體——“宏泰坊”。通過別人的一番解說,我才知道這里便是長沙最后一個煙柳之地——青樓。穿過門巷,一幢二層高半包圍式的木制小閣樓便映入眼簾。大堂中間擺著一架孤零零的古琴,雕花鏤刻的門欄邊掛著柔柔的輕紗,似舞女的裙擺一般,卻又身不由己地飄搖于世,仿佛讓人嗅到了那脂粉的香味,猶似當年。大堂的左側有一座通向二樓的雕花樓梯,輕輕靜靜地走上去,掀開珠簾,里面的擺設典雅別致,一張精致卻有些陳舊的大床,一方古樸的圓桌,臥房與會客廳之間隔著一扇紫玉屏風,倒也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讓人意猶未盡的美感,墻上掛著的大都是歷代風塵女子的畫像,她們滿目愁容,卻又要與客人談笑風生,憂傷而嫵媚,她們風華絕代,才華橫溢,卻獨獨尋不到自己的幸福。
用十指觸摸著那些古老的建筑,我也試圖探尋那些人們的心靈,戰亂的年代,她們是如何輾轉,如何生存?
靖港古鎮,不虛此行。它如此美麗,如此深情,如此風韻猶存。
那江水究竟洶涌了多少人的淚水,最后歸于平靜,攜著古鎮緩緩走出歷史的塵埃。
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 篇3
靖港鎮位于長沙市望城縣西北,東瀕湘江,與銅官鎮隔江相望,南臨老溈水,西與格塘接壤,北面毗鄰喬口鎮。
靖港鎮自古得水運優勢,坐落于湘江西岸,曾為三湘物資集散的繁榮商埠,美名“小漢口”。湖南長沙,靖港古鎮,麻石路面是長沙的特色,遠望古鎮,粉墻青瓦,吊腳飛檐,古香古色,一幅優美的江南水鄉景色映入眼簾。古鎮的街道狹窄而悠長,兩邊都是古代模樣的舊式建筑,歲月滄桑,但是古街、古廟、老房。以及保留下來的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民居、商鋪、會館依舊矗立在那里。
靖港古鎮,徽派民居馬頭墻高高聳起,小橋流水,一幅江南小鎮畫面。
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 篇4
靖港鎮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西北,東瀕湘江,與銅官鎮隔江相望,南臨老溈水,西與格塘接壤,北面毗鄰喬口鎮。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水運幾乎左右著中國大部分城鎮的命運。京杭大運河最具代表性。眾所周之,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州北關,全長1794公里,貫通六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京杭大運河暢通了數百年,對促進大江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解決南糧北調等問題,均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時候,北京以及運河沿岸的城鎮也是歷史上較為繁榮的時期。但自19世紀后,由于南北海運開辟,津浦鐵路通車,加之黃河改道淤塞運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斷航,只有江浙一線仍暢通無阻,并成為旅游熱線。而在古鎮的行列中,湖南中部的千年古鎮——靖港鎮就是最好的證例之一。靖港鎮自古得水運優勢,坐落于湘江西岸,曾為三湘物資集散的繁榮商埠,美名“小漢口”。然而,近幾十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古鎮漸趨蕭條,人煙稀少,大有變為廢墟之勢。從自然規律來說,靖港古鎮由繁華最終變成一片廢墟,走向消亡,是無法避免的事實。看了同樣讓人落淚。還有許多有識之士在為古鎮的奔跑著、疾呼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當地各級政府和人民關注的問題,關心的問題。
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御筆峰座落于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是天子山風景區的最佳景點之一,峰高100余米,數峰參差并列,據說是向王天子兵敗時丟棄的御筆所化成的山峰。歸類于石家檐游覽線。山谷中數十座錯落有致的秀峰突起,遙沖藍天,靠右的石峰像倒插的御筆, 靠左的石峰似擱筆的“江山”。此景變化萬千,日照霞染生輝,云霧涌動時隱時現,春月透過花叢,五層峰巒相迭。
御筆峰被公認為是武陵源砂巖大峰林風光的標志景點,不斷出現在海內外各種媒體和宣傳品上面,堪稱天下一絕。本來,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來之筆,科學上講是歲月風化、浸蝕、切削的結果,但民間卻把它與向王天子聯系在一起,說是向王天子殉難后,他的御筆化成石峰,廝守在神堂灣邊;而裝御筆的“簽筒”、“筆架”則留在水繞四門。然而,千古興亡,時代更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只有這支“御筆”還在!在詩人眼中,好用它來寫瀟瀟灑灑的霧,寫多姿多彩的云,寫火一般熱烈的朝霞,寫夢幻般純潔的月光,寫“高處不勝寒”的冰雪世界。當然,也可以寫您熱戀這方山水或者熱戀某位紅顏知己的情詩。
御筆峰是武陵源“十大絕景”之一,相傳向王天子兵敗以后,曾焚毀所有文稿,當他看到這幾支御筆時,想到曾經用它們批閱公文,指揮千軍萬馬,如今功敗垂成,自己又有何顏面面對家鄉父老,于是悲憤地將幾支御筆擲落于山谷之中。然而筆通靈氣,落地成峰,形成了“御筆峰”。如果在紅霞滿天的時候來看,御筆熠熠生輝,筆尖還殘留著幾點朱紅墨跡。1994看,國家郵電部發行的“武陵源”郵票和首日封,1999年發行的“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和“張家界‘穿越天門’國際飛行大獎賽”紀念封,20xx看發行的“紀念為張家界題詞五周年”紀念封以及武陵源門票圖案,都是用“御筆峰”作背景的。附近有深圳閣、賀龍公園、點將臺、仙女獻花、舌子巖等景點。其中舌子巖是一道懸掛在空中的石峰,常浮于云海之中,附近又有寸步難行景點,是兩山間的夾縫,僅1米寬,但縫下是萬丈深淵,故稱寸步難行。仙女獻花為一石峰,宛若一仙女手捧鮮花含笑獻給游人。
御筆峰,但是其實是一個觀景臺,在這里可以看到御筆峰。說是御筆峰,也是一個地質現象,叫石峰。三座石峰直指云天,高低參差有致。因青松巧飾,極像一排倒插的毛筆。御筆峰地質學稱其為石峰,是由云臺觀組石硬砂巖組成,是延兩組不同方向垂直節理流水侵蝕和崩塌作用形成。在這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后面的御筆峰。張家界的景色三分形似,七分要靠游人的想象,這里的景色算是比較形似的,基本不用靠什么想象。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 篇6
穿越靖港——明月湘江·烏舡子·青樓
對于望城靖港,我心儀已久。那方水土,我從未踏足。風云起落,人來人往。歲月無痕,歲月有痕。靖港古鎮停泊在現代的陽光風雨之中。
假日,揮別長沙城,朝向靖港,尋找歷史的足痕、心靈的閑適。友人說:靖港古鎮已經開街,我們都是遲到者。我答:目光的飄拂,沒有時空。
靖港為何曰“靖”?據清順治年間《長沙縣志》記載:“唐李靖駐兵于此,軍令嚴整,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蘆江的原名倒不響亮。靖港是有著上千年水運歷史的港灣和商埠,起于水,興于水,也衰于水。當陸上動力交通工具代替水面的的舟楫后,靖港古鎮慢慢冷清了。不少人望水興嘆,感慨歲月的無情,但靖港的深厚歷史沉淀了下來。其實,靖港不曾遺失,不曾離去。它只是靜穆地停留在那里,等待著重新“發現”。
“發現之旅”是這樣的激動人心。20xx年9月,靖港被國家住房和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后,望城縣委、縣政府按照“濱江新城區、省會副中心”的發展定位,加快對靖港古鎮的總體保護性開發,終于在今年國慶前夕開街,向新中國60華誕獻上一份厚禮。今天的靖港,整舊如舊,一大批觀光景點、休閑茶肆、美食廣場、娛樂之坊恰似一串串明珠點亮游人的眼睛。人們驚呼“看到了明月湘江,看到了小家碧玉,看到了青花瓷壇”。靖港古鎮又恢復了百年風韻。
靜靜地穿越靖港,麻石鋪就的街道猶如歷史的脈絡。靖港再次傾吐那些曾被淡忘的故事。
湘軍統帥曾國藩與太平軍在此激戰,湘軍水師全軍覆沒。曾國藩顏面盡失,竟兩次投水自盡,被部屬救起。曾國藩文化公園內陳列的書稿和器物則為佐證。“靖港水戰”成為曾國藩人生的轉折點。“靖港”名揚天下。
在半邊街上,有棟“一擔柴”式灰墻紅瓦的老平房,曾是當年中共湖南省委機關辦公舊址。為著堅強的信仰,為著神圣的目標,前輩們曾在這里日夜操勞,直至奮斗犧牲。故人不在,故居在,我們深深懷念之。
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寫下名篇《湘江一夜》,描繪的是八路軍南下支隊夜渡湘江的情景。那場戰爭發生在靖港對面江心島的洪家洲上。作為隨軍作家,周立波親身感受到那種英勇、那種悲壯。
靖港見證著這一切。讓歷史告誡今人,要百倍珍惜如今幸福、祥和的時光。“日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靖港曾經是無數商家、船家生活與精神上的港灣與驛站。“船到溈江口,順風也不走”,靖港碼頭上停泊的“烏舡子”每日達千條。漂泊流浪的人們,對于靖港的“依賴”可見一斑。此情此景不再,但“復古”后的靖港魅力依然。
麻石街兩邊林立的木板鋪面、彩色的旗幡、輕聲的吆喝、水邊的楊柳……我們就是靖港流連忘返的游客,曾經熟悉的事物歷歷在目,塵封的記憶被喚醒。俗稱“烏舡子”的小船,爐火正紅、叮叮當當的鐵匠鋪,堆滿刨花木屑的木匠作坊,還有豆腐店、甜酒鋪、手工桿秤鋪、牙醫鋪,甚至包括昔日的青樓宏泰房。好一幅上個世紀40年代前的小鎮風情圖!平實、平和的小人物,在水一方。這就是天然、自在的生活。這就是原生態。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們不能當一群靖港人,享受這樣天衣無縫的生活。但我們經歷過了,領悟過了。心靈的一隅,曾經是那樣的浮躁,在此洗滌,不虛此行。靖港就在長沙的身邊,與繁華的城市只有“一墻之隔”。它的古樸,它的厚重,它的飄逸,它的柔情,就在我們的身邊。
靖港依然是一個心靈的驛站,一處精神的港灣。靖港很靜。
湖南的靖港古鎮導游詞 篇7
前段時間,我們全家到靖港古鎮游玩。進景區的大門第一眼見到的是一條長長的石板路,石板排列很整齊,均勻,兩旁是白墻,黑瓦、木窗戶的房子,古色古香,很有韻味。
一路走來,景區里景點不少。我們先到了中共湖南省委舊址,里面是一些紅衛兵的徽章、袖章和毛主席的語錄。再到了恐龍化石館,里面有一個恐龍骨化石和一個機器恐龍,它的聲音和真恐龍一樣,外形也一樣,很逼真,四周有三葉蟲的化石,還有不知道是什么動物的化石。然后我們去了軍艦展示基地,里面有一艘舊軍艦,是60年代的,已經報廢了,軍艦的底艙有30個床,可以睡30個士兵,有兩個駕駛艙,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
路上賣東西的店鋪很多。有專門賣秤的,秤很小,但很精致,價格要30元,雖小但很有收藏價值;最有意思的是賣打火機的,有大的、小的、火柴形的,有手榴彈形的…琳瑯滿目。古鎮的特產也很多,有姜糖、木槌酥、胡椒餅…
我們買了一些土特產,爸爸給我買了一把打火機手,我高興極了。靖港古鎮,不但古老,還有很多好東西,我喜歡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