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精選18篇)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游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著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為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為“姊歸”,后來“姊”演變為“秭”了。
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為了便于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 》載:“江南風俗 ,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后來為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楊州一游,著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群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后,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桿”劃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屈原故里
這里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抬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秘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游客為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 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 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為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為一體的旅游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興山縣城東北3公里處,我們現在就到了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寶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漢時興山屬南郡秭歸。寶坪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極富詩情畫意。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臺、望月樓等遺跡;近年來,她的家鄉又興建了昭君宅、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紀念憑吊這位以國事為重、富于獻身精神、美麗而堅韌的漢代奇女子。這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和親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愿請行,遠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友好作出了貢獻。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門氏(皇后)。后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系,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跡》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魚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則是對命運的無奈的怨艾——鎖在深宮人不識;向往像尋常女子那樣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遠嫁異邦;思念故土卻欲歸不能……。當你來到昭君臺前憑吊時,便會被這千頭萬緒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圍,滿心凄楚抑郁難平。
王昭君是被歷代詩人、畫家、作曲家們著筆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許正是由于這千載難平的“昭君之怨”吧?!當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 也是不同的:“歷史的昭君”在向著我們微笑——深明大義,而“文學的昭君”似乎在對著我們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來,那些懷才不遇、官場失意的人們,則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尋自己或深或淺的身影、或濃或淡的表情……毋庸諱言,在漢文化中這“怨”字才是“昭君之美”的美學意義的核心與真諦。
這里就是昭君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圖重建的。
從昭君宅出來,東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這是當年昭君姑娘汲水之處。井約一米來深,清澈見底,井水從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據說還是當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請看這條溪水,它叫做香溪。
傳說當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在水中,從此溪水變得碧清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將它叫做“昭君溪”。
從秭歸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閭鄉,再過七里峽,即屈原誕生地樂平里。這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很多,如香爐平、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送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據說,現在令宜昌人自豪的——不僅有兩壩:葛洲壩、三峽大壩;而且還有三人:猿人(長陽)、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只知兩壩,不知三人,宜昌人便不會認同你。你們知道嗎?
好了,今天的屈原、昭君故里游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再次光臨!再見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胡,你們可以叫我胡導,在這一天里,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找我,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屈原故里。這里是5A級旅游景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為了紀念屈原而建成的。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一進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一座座巍峨的建筑——屈原祠。大家跟著我走到第一層,這里刻著“梅蘭竹菊”四君子,這是為了紀念他愛國主義的精神。這上面還刻著他寫的詩:《離騷》、《九哥》、《天問》……大家緊跟著我來到第二層。左邊可以看到屈原世系族譜和他相關的故事。右邊有講述屈原勵精圖治、忠肝義膽的故事。現在大家跟著我的腳步來到第三層。左邊有《屈子遠游圖》、《端午祭掃圖》、《九哥》的圖片;右邊有拋灑粽子、賽龍舟等照片。
大家跟著我繼續參觀,我們現在去往皮影戲館。皮影是我國文化遺產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源。請大家休息片刻,欣賞一下皮影戲,再繼續出發。
怎么樣?皮影戲是不是很有趣?請繼續跟著我往里面走,這里就是讀書洞。這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種頑強學習、虛心的習慣而建成的一個石洞。
據說以前屈原看自己家族快滅亡,就投江自盡了,人們為了不讓魚吃了他的尸體,就把飯團丟進江里,所以現在五月初五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成的一種習俗。
好了,朋友們,屈原故里游玩就此結束了,謝謝您的支持與配合,下次再見!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3
:
宜昌秭歸,位于長江三峽之西陵峽畔,歷史上有返鄉、歸州之稱,此中以歸州沿用時間最久。它是戰國期間愛國主義詩人、楚國三閭醫生屈原的家鄉,歸州改為秭歸也與其有關,《水經注》記錄: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三峽工程后,這里又盛行辭別三峽旅行熱,位于西陵峽畔的秭歸也因旅行再次揚名國內外,盛久不衰。
三峽工程1994年開始興建,20xx年全線竣工,三峽水位所以抬高175米,在改良了航運、發展了水電的同時,也面對原峽江古跡文物被水吞沒的問題,為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文物保護機構和專家進駐工地,展開了對峽江文物的保護、搬家和復建工作。此中,大批的文物古跡搬家和復建都放在了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即此刻的屈原故鄉。
秭歸,作為屈原的出生地,其實也是少許爭議,但自東晉、北魏以來,歷代史學、文學家以及近代屈學家都以各樣形式對秭歸作為屈原故鄉進行了明確一定。只管這樣,仍是有很少許聲音對此提出懷疑,但這其實不影響世人對秭歸的認同與支持,秭歸也以大包含心態對待這些雜音,這也正是優異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秭歸深深植根的結果。那么,就讓我們也以這類平易的心態、沿著屈原故鄉觀光路來感覺這里的屈原文化和峽江文化大餐吧。
屈原故鄉,位于秭歸新城鳳凰山上,與三峽大壩隔江而望,直線距離可是600米,是賞析這座偉大工程距離最短、視角最全面的地方。為了弘揚屈原文化,增添秭歸文化底蘊,這里不單采集發展了大端午、薅草鑼鼓等反應巴楚風姿的各種地方風俗,還集中了從三峽庫區中急救搬家過來的屈原祠、江瀆廟、青灘古民居群等為代表的原峽江文化古跡,被國務院認定為"第六批全國要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是秭歸文物古跡中的重中之重,為保護這座可謂屈原文化的精神所在,歷史上有三次建遷過程,它首建于唐朝,舊址位于秭歸歸州城東的"屈原沱",元豐三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建葛洲壩時遷到歸州,正式更名為"屈原祠",1994三峽大壩開建后,又在現鳳凰山上依據原建筑格局進行了改擴建,新建的屈原祠面江而立,宏偉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親臨這里指導視察。新屈原祠分為廟門、東西碑廊、屈原文化館、屈原衣冠冢等幾個部分,最惹人注視的是通高20米、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的大廟門,色彩嬌艷,宏偉壯觀,牌樓正中上方是詩人郭老手書的"屈原祠"三個大字,左右和下方的"孤忠"、"流芳"、"光爭日月"幾個字也是光彩醒目,光這廟門,就能在游客心中產生極大的文化觸動。
屈原祠內,東西碑廊的青石碑上,鐫刻的是反應詩人屈原激烈愛國情懷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宏偉巨著,還有歷代有名文人頌贊屈原的詩作名篇;本來聳立在院內的屈原銅像雖現已移至正殿內,仍不失原有的清風兩袖、孤忠流芳的悲忿愛國情懷。
屈原故鄉牌樓,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罕有的木構造牌樓,它的歷史特別悠久,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牌樓為重檐木構造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法特別嚴格的時代,這類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能夠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敬程度。原牌樓地點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升此后,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家到了鳳凰山此刻的地點。
屈原故鄉牌樓,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罕有的木構造牌樓,它的歷史特別悠久,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牌樓為重檐木構造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法特別嚴格的時代,這類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能夠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敬程度。原牌樓地點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升此后,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家到了鳳凰山此刻的地點。
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有建筑祭祀河神的廟宇,以保佑河流兩岸天地風調雨順,百姓飽食暖衣,作為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長江自然更加重視,有祭祀"江淮河濟"四瀆水神的傳統,據考據,秭歸在北宋期間就有了江瀆廟,舊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長峽工程水位上升此后,整體搬家到了屈原故鄉景區內(即今鳳凰山)。
這里的江瀆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保留完滿的木建構四瀆廟之一,建筑構造為硬山四合院式,門廳前有小院,配有規范標準的正廳、配房、偏房和天井,配房設有樓,配房外有廊橋。門楣和窗欞,繪有各樣花草鳥獸,繪聲繪色,出色絕倫,展現了當時民間精深的建筑水平易藝術水平。為了保護好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其進行整體搬家過程中,所有的房子構件所有編號攝影、畫圖記錄,盡可能保證原貌挪動,達到移舊如舊的成效。
"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長江三峽因為江水湍急,船只航行時有好多危險,古代人們就在險峻地點留下石刻提示,同時,為了方便纖夫逆水拉船,還修筑了棧道和纖道,這些都是先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原始記錄,庫區水位提升后,這些古跡大多數被吞沒,屈原故鄉就依據當時的情況復制了纖夫拉纖的場景,供游客觀光認識當時三峽人民的生活實景。
三峽庫區以前有好多帶有巴楚特點的民居建筑,尤以青灘民居為代表,它們大多是帶有二層閣樓的穿斗式土木或木石構造的建筑,也有一些土家特點的吊腳樓式建筑,古香古色、品嘗悠久,讓人感覺穿越了歷史。此后,好多人認為這些古建筑再難見天日,發出過好多感觸,其實,這些古民居中的一些典型代表早已跟著文物保護方案落戶在了屈原故鄉的鳳凰山。
其實屈原故鄉不只是有這些從三峽庫區急救回來文物古跡,還有好多帶有屈原和巴楚特點的非遺文化在這里各個角落向游客展現著。《禮魂》、《民間記憶》、《縣太爺斷案》、《大端午》四出文化大戲就是此中的優異代表,每日都會在景區里輪番演出,以知足大家對屈原文化和巴楚遺韻的探秘認識。
那些新搬家到屈原故鄉的青灘古民居,此刻也成了非遺文化的展現舞臺之一。湖北省非遺傳承人、一人能同時操作15種樂器演奏的老藝人王正雙和他的家人們,每日都會在這里為游客奉獻幾場《薅草鑼鼓》、《民間打擊樂》的出色絕技表演;還有馬上邊對失傳的巫術表演等等,讓大家大開眼界,不得不誠心欽佩能手在民間哪。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4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達漂亮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聞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佳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漂亮的宜昌就有三人旅行線,也就是詩人、佳人和野人。因而可知,宜昌是湖北的精髓,今日我們將要去旅行的'就是精髓中的精髓——詩人和佳人的故土,也就是屈原故鄉和昭君故鄉——秭歸。
趁此刻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歷史四大佳人之一王昭君的故土。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境內現存很多對于屈原的古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鄉牌樓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風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聳立著一高大的牌樓,上書"屈原故鄉"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鄉"和"漢昭君王嬙故鄉"。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岸,傳說是屈原遺體埋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安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到現在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身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同鄉們大為感人,因此將縣名改為"姊歸",此后"姊"演變成"秭"了。
屈原的古跡和傳說特別多,先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念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從頭修葺后,內有屈原雕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5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他愈憂民,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 《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陳運和詩稱“《九章》曲調源于楚天遼闊《九歌》節奏來自泛黃史冊”。縣名由來: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為今“秭歸”。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后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6
屈原故里景區位于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占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于此,20xx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為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里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筑情懷為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內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游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旅游產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為“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于鳳凰山的山梁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組成。
屈原故里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游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范區、全國著名的文化旅游區 。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7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游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著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為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為“姊歸”,后來“姊”演變為“秭”了。
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8
磨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三面環水,六峰逶迤,既有優美如畫的自然風光、眾多的奇花異卉,又有豐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00多萬人次。
楚城是進入磨山楚文化游覽區的第一個景點。城在先秦時期是國家象征。楚國有城最早見于史冊的是楚成王時期,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楚將軍屈完以“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御敵于方城之外。方城實為楚國最早依據地形在北疆興建的長城。而楚國真正“筑城以為民,修廓以為君”的算是楚莊王了。磨山楚城依據楚人喜歡臨水居高筑城的特點,按照郢都故城形制而建。城門23.4米,長105米,其中望樓高12.4米,城墻高11米。城門分水門和陸門,都是一門三道,由紅砂石砌筑的水門、陸門、城墻、烽火臺構成。湖北是梅花的故鄉之一。早在秦漢時,野生梅花就散見于大江兩岸;唐宋時期栽培梅花盛行一時,至明清,賞梅、詠梅已成時尚。磨山梅園開創于50年代,占地300畝,培育“金錢綠萼”、“大羽”、“骨江垂枝”、“老人美大紅”等梅花珍品。磨山梅花與南京的梅花山、上海的淀山湖梅園、無錫梅園并稱“江南四大梅園”。
楚文化旅游區沿磨山第二峰依次展開。1987年動工興建,歷時數年,現已建成開放的景點有楚城、楚市、風標、楚天臺、祝融觀星雕塑、離騷碑、楚辭軒等。
1992年花卉協會、梅花臘梅協會將磨山梅園定為“梅花研究中心”。郭沫若寫詩贊道:“且喜東湖春到早,紅梅萬樹一起開。”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胡,你們可以叫我胡導,在這一天里,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找我,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屈原故里。這里是5a級旅游景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為了紀念屈原而建成的。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一進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一座座巍峨的建筑——屈原祠。大家跟著我走到第一層,這里刻著“梅蘭竹菊”四君子,這是為了紀念他愛國主義的精神。這上面還刻著他寫的詩:《離騷》、《九哥》、《天問》……大家緊跟著我來到第二層。左邊可以看到屈原世系族譜和他相關的故事。右邊有講述屈原勵精圖治、忠肝義膽的故事。現在大家跟著我的腳步來到第三層。左邊有《屈子遠游圖》、《端午祭掃圖》、《九哥》的圖片;右邊有拋灑粽子、賽龍舟等照片。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0
荊門市地處湖北省腹地中心,位于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北部。素有“地接江漢,門鎖荊楚”之稱,自商周(約公元前16世紀)以來,歷代都在此設州置縣,屯兵積糧,為兵家必爭之地。荊門市為省轄市,現轄京山、沙洋兩縣和鐘祥市、東寶區,掇刀區,屈家嶺管理區,總人口近300萬,版圖面積1.24萬平方公里。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漢江水域貫穿全境,焦枝鐵路縱貫南北,以207國道、荊潛路、漢宜路為主線運輸四通八達,荊門機場的空中客運直達北京,如今,荊門地域既有公路大骨架、水上黃金道、鐵路大動脈,又有管道運輸線和航空運輸線,已是天上地下空中相互交織、交相輝映。
荊門市是楚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被湖北省列為歷史文化名城(所轄鐘祥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遺址”;被譽為“楚文化地下寶庫”的楚漢墓群和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明顯陵”;1998年發掘出土的“戰國女尸”,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國家文物局為“稀世國寶”;城區南郊的掇刀石,曾是三國名將關羽駐兵之地;城區還建有隋代的東山寶塔、建于清代的龍泉書院和“三臺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龍、順、惠四大名泉等。
荊門市是一片雋秀的土地。境內山水宜人,風光旖旎,自然景色多姿多彩,瑰麗如畫。全國第八大人工湖漳河水庫水質純清、碧波萬頃;此外,還有雄奇險峻、虎距龍蟠的京山空山洞、鐘祥黃仙洞;有云蒸霞蔚、鐘靈毓秀的大洪山風景區和大口國家森林公園等。
市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儲量豐富,磷礦石、煤、石膏、大理石、累托石、重晶石等遍布四鄉八壑,品位高、易開采,其中磷礦石開采量和累托石儲量均為全國第一,石灰石、石膏儲量居湖北省之首,為發展建材、化工等行業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1
我們現在來到燕天景區的站天門埡。天門埡海拔2328米,距紅坪12公里,西南瀕東溝、號房,東北與燕子埡對峙,埡兩側危崖疊石,青松、紅樺、紫杉、山花雜生其間。209國道從埡口穿越南北,是湖北省境內國道公路的點。每當晴天清晨,云霧彌漫或陽光斜射時,云霧穿過山口,山口若隱若現;陰天,云霧終日不散,汽車白天通過時還要亮燈鳴號。由于時常云遮霧繞,登臨此埡如上云天,得名“天門埡”。
每當雨后初晴,劉享寨西麓的紫竹河谷地帶便會風起云涌,有的狀如暴發的山洪,有的似從天而降的瀑布,滔滔不絕,匯入云海。有時云海之上會懸起一輪五彩光環,長則2小時以上,短則1刻鐘左右。它形似彩虹,點綴在天幕之中,五彩分明,色調柔和,仿佛是一臺緩緩滾動的佛輦。當佛輦把人或物攝入光圈之中,人影便若隱若現,頭上閃著金光,就像是佛祖再世、神仙顯靈。這就是“佛光”。
由于劉享寨橫亙在燕子埡與天門埡之間,海拔2574米,寨上長滿原始冷杉林,像一堵聳天的屏風,擋住了東邊的流云,燕天段公路的西邊,由燕子埡、天門埡、黃龍堰和太平埡四峰相對構成紫竹河谷盆地,每當雨停日出,云霧便匯聚在谷底上空,在冷風的席卷下,形成波瀾壯闊的云海。當紅日懸掛半空時,光芒照在云霧上,幾經折射,紫竹河便形成一個仙界,佛光便奪云而來。
林海陳兵——劉享寨(傳說一演武廳舊址一劉享府遺址)
在天門埡以北的山峰,就是燕天景區的峰劉享寨,海拔2575。4米,面積3平方公里。劉享寨山勢逶迤,石峰聳立,灰白色的石柱在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相傳,明末清初,聯明抗清的大順右果毅將軍劉體純的兒子曾在這里立寨設防,以便與駐兵房縣的郝永忠、興山的李來亨以及駐兵長峰(今堆子、下谷、九湖)的農軍劉體純部互為犄角以抵御清軍。這里地勢險要,可控房縣而扼興(山)巴(東)。除在該山上設主寨外,西面的東溝、西溝,北面的塔坪、紫竹河都駐有人馬,并設卡房盤查行人,設號房警報敵情,還在數十里以外的房縣上龕倉坪河設有糧倉,因山路崎嶇,行走艱難,運糧入寨時,由兵丁列隊以手傳糧包的方式搬運,足見人多勢眾。后農軍和南明軍失敗,劉享寨被毀。
人造壑口——燕子埡(名稱由來一埡口成因)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2
磨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三面環水,六峰逶迤,既有優美如畫的自然風光、眾多的奇花異卉,又有豐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觀。它是武漢市最靚麗的旅游休閑勝地。秀麗的山水,豐富的植物,別致的園中園和濃郁的楚風情是磨山景區的四大特點。33平方公里的東湖碧水在她的東西北三面緊緊環繞,使她猶如一座美麗的半島。在這里登高峰而望清漣,踏白浪以覽群山,能體味到各種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與光照,使這里各種觀賞樹種達250多種,共200余萬株,在武漢有“綠色的寶庫”之譽。
磨山是國家風景名勝區東湖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確定的“全國文明風景區旅游示范點”;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年6月正式通過國家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正在進入國家ISO14000環境質量示范景區行列。
古樸、恢宏的楚文化旅游區也在磨山景區內:仿古代章華臺而建、可與江南三大名樓媲美的楚天臺;反應先秦時期國家象征的楚城城門;被楚人視為真善美化身的鳳凰(銅雕);古楚國人進行商賈貿易的楚市;楚國遠祖、天文學家祝融(塑像);比泰山御字碑還大、毛澤東手書的“離騷碑”;展觀楚國八百年風云歷史中的名君、名相、名人、名事的“唯楚有才”雕塑園;記錄宋代人袁說友游覽東湖的“摩崖石刻”、劉備轉運得天下的“郊天壇”、楚國神箭手養由基“一箭定乾坤”的清和橋等。這些景點文化內涵豐富、建筑藝術精湛,在全國獨有。
史書記載:在龍山之陰有法華寺,乃寺僧悟空所建。門外青松四達,暮鼓晨鐘不絕于耳。龍山就是今天的磨山。據當地人說,三百多年前,法華寺曾興盛一時,有幾百個和尚,香火甚旺,成為磨山一帶著名寺廟。后因血吸蟲病流行,法華寺逐漸衰敗。(見涂文學:《東湖史話》P97)。有朝一日,磨山法華寺能夠恢復的話,將成為東湖一景。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3
宜昌秭歸,位于長江三峽之西陵峽畔,歷史上有歸鄉、歸州之稱,其中以歸州沿用時間最久。它是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家鄉,歸州改為秭歸也與其有關,《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三峽工程后,這里又興起告別三峽旅游熱,位于西陵峽畔的秭歸也因旅游再次揚名海內外,盛久不衰。
三峽工程1994年開始興建,年全線完工,三峽水位因此抬高175米,在改善了航運、發展了水電的同時,也面臨原峽江古跡文物被水淹沒的問題,為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文物保護機構和進駐工地,開展了對峽江文物的保護、搬遷和復建工作。其中,大量的文物古跡搬遷和復建都放在了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即現在的屈原故里。
秭歸,作為屈原的誕生地,其實也是少量爭議,但自東晉、北魏以來,歷代史學、文學家以及近代屈學家都以各種形式對秭歸作為屈原故里進行了明確肯定。盡管如此,還是有極少量聲音對此提出質疑,但這并不影響世人對秭歸的認可與支持,秭歸也以大包容心態對待這些雜音,這也正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秭歸深深植根的結果。那么,就讓我們也以這種平和的心態、沿著屈原故里觀光路來感受這里的屈原文化和峽江文化大餐吧。
屈原故里,位于秭歸新城鳳凰山上,與三峽大壩隔江而望,直線距離不過600米,是觀賞這座偉大工程距離最短、視角面的地方。為了發揚屈原文化,增加秭歸文化底蘊,這里不僅收集發展了大端午、薅草鑼鼓等反映巴楚風韻的各類地方民俗,還集中了從三峽庫區中搶救搬遷過來的屈原祠、江瀆廟、青灘古民居群等為代表的原峽江文化古跡,被國務院認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是秭歸文物古跡中的重中之重,為保護這座堪稱屈原文化的所在,歷史上有三次建遷過程,它首建于唐代,原址位于秭歸歸州城東的“屈原沱”,元豐三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建葛洲壩時遷到歸州,正式改名為“屈原祠”,1994三峽大壩開建后,又在現鳳凰山上按照原建筑格局進行了改擴建,新建的屈原祠面江而立,雄偉壯觀,和國家人曾多次親臨這里指導視察。
新屈原祠分為山門、東西碑廊、屈原文化館、屈原衣冠冢等幾個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高20米、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的大山門,色彩鮮艷,雄偉壯觀,牌坊正中上方是詩人郭老手書的“屈原祠”三個大字,左右和下方的“孤忠”、“流芳”、“光爭日月”幾個字也是光彩奪目,光這山門,就能在游客心中產生極大的文化觸動。
屈原祠內,東西碑廊的青石碑上,鐫刻的是反映詩人屈原強烈愛國情懷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宏偉巨著,還有歷代著名文人頌贊屈原的詩作名;原來矗立在院內的屈原銅像雖現已移至正殿內,仍不失原有的清風兩袖、孤忠流芳的悲憤愛國情懷。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為重檐木結構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后,由文物保護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于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筑,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為重檐木結構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筑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后,由文物保護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有建造祭祀河神的廟宇,以保佑河流兩岸天地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作為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長江自然更為重視,有祭祀“江淮河濟”四瀆水神的傳統,據考證,秭歸在北宋時期就有了江瀆廟,原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長峽工程水位上漲以后,整體搬遷到了屈原故里景區內(即今鳳凰山)。
這里的江瀆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木建構四瀆廟之一,建筑結構為硬山四合院式,門廳前有小院,配有規范標準的正廳、廂房、偏房和天井,廂房設有樓,廂房外有廊橋。門楣和窗欞,繪有各種花草鳥獸,栩栩如生,精彩絕倫,展示了當時民間精湛的建筑水平和藝術水平。為了保護好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對其進行整體搬遷過程中,所有的房屋構件全部編號拍照、繪圖記錄,盡可能保證原貌移動,達到移舊如舊的效果。
“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長江三峽由于江水湍急,船只航行時有很多危險,古代人們就在險要位置留下石刻提醒,同時,為了方便纖夫逆水拉船,還修建了棧道和纖道,這些都是古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原始記錄,庫區水位提高后,這些遺跡大部分被淹沒,屈原故里就根據當時的情形復制了纖夫拉纖的場景,供游客參觀了解當時三峽人民的生活實景。
三峽庫區曾經有很多帶有巴楚特色的民居建筑,尤以青灘民居為代表,它們大多是帶有二層閣樓的穿斗式土木或木石結構的建筑,也有一些土家特色的吊腳樓式建筑,古香古色、品味悠長,讓人感覺穿越了歷史。后來,很多人以為這些古建筑再難見天日,發出過很多感慨,其實,這些古民居中的一些典型代表早已隨著文物保護落戶在了屈原故里的鳳凰山。
其實屈原故里不僅僅有這些從三峽庫區搶救回來文物古跡,還有很多帶有屈原和巴楚特色的非遺文化在這里各個角落向游客展示著。《禮魂》、《民間記憶》、《縣太爺斷案》、《大端午》四出文化大戲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每天都會在景區里輪流上演,以滿足大家對屈原文化和巴楚遺韻的探秘了解。
那些新搬遷到屈原故里的青灘古民居,現在也成了非遺文化的展示舞臺之一。湖北省非遺傳承人、一人能同時操作15種樂器演奏的老藝人王正雙和他的家人們,每天都會在這里為游客奉獻幾場《薅草鑼鼓》、《民間打擊樂》的精彩絕活表演;還有即將面臨失傳的巫術表演等等,讓大家大開眼界,不得不真心佩服高手在民間哪。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4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湖北省地質公園——丹江太極峽景區位于丹江口市石鼓鎮,距丹江口城區約38公里,位于漢水北岸。省道丹鄖公路橫貫東西,東南瀕臨一碧萬頃的.亞洲第一大人工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西南與道教圣地武當山僅一水之隔;東北與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香嚴寺僅8公里;西北聳立著鄂豫兩省分水嶺秦巴山系余脈的太白巖,優越的地理位置助推著這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新星的冉冉升起,景區于20xx年5月開園,并同時舉辦了首屆太極文化節、首屆丹江養生魚宴、華中地區帳篷節、金桔采摘節、原生態篝火晚會等一系列慶典、活動,先后吸引十余萬游客前來體驗,創造了業界一個又一個神話。
太極峽景區是湖北省唯一的丹霞地貌地質公園,也是長江以北最大的丹霞地貌區。景區最奇最美的景觀首推由青龍山和黃龍山兩座山脈環繞而成的“天然太極圖”,堪稱舉世罕見的盛世奇觀,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杰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隨著農家樂餐飲、總裁養心區、水上運動、蹦極攀巖等配套項目的逐步配套,太極峽景區已經成為一個集山水觀光、休閑度假和科考探險、運動休閑、高端會議、特色種植、春游寫生、懷古資源的旅游目的地,讓我們走進鐘靈毓秀、自然天成的太極峽吧,去感悟她大器天成、玄妙的太極神韻……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5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為了便于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后來為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楊州一游,著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群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后,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桿”劃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6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尸)。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游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于屈原的遺跡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里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著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為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為“姊歸”,后來“姊”演變為“秭”了。
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后,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為了便于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 》載:“江南風俗 ,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后來為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楊州一游,著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群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后,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桿”劃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7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 《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陳運和詩稱“《九章》曲調源于楚天遼闊《九歌》節奏來自泛黃史冊”。縣名由來: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為今“秭歸”。
子規鳥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后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湖北屈原故里導游詞 篇18
湯池溫泉由湖北湯池溫泉旅游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成的,整體占地5000畝,按國家AAAA景區標準建造,集溫泉沐浴、休閑保健、生態、紅色旅游以及完善的住、餐、娛、購配套于一體的旅游度假休閑景區。
神農溪,發源于神農架主峰,流經湖北巴東縣境內,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峽谷之中,至巫峽口東匯入長江。神農溪是一條典型的峽谷溪流,兩岸山峰緊束,絕壁峭聳,溪水在刀削般的峽壁間沖撞,水道曲折,湍急的溪流中有險灘、長灘、彎灘、淺灘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