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黃河的導游詞(通用16篇)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游覽區,這一個游覽區位于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臨黃河。1970年,為了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后經八年的努力,終于在這里建成了一個占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游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闊的河床,以及這周圍的景色。
據說,日本也有”人類起源于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象征著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贊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為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游,面對著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系和今日的友好關系,希望大家能從汲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一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_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干線長1176公里,那么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
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一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泛濫的原因,也就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床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泛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_年之間,洪水竟泛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隊伍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泛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群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間,黃河從末泛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于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著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著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系。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游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馳,妙趣橫生。只是為什么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覽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說中的大禹的像。聳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著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終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發明新方法,綞成功。并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為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民眾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里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臺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么,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于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一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一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20_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于時間關系,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講解膚淺,內容零亂,很抱歉!只是今后每當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戶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黃河,還有鄭州和中國。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2
博大精神的黃河文化,再這里突出的表現為現代黃河碑林,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磚雕和黃河泥研民間藝術等,現在就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黃河碑林是正在籌建的一處當代時刻藝術寶庫,目前以刻碑1500多快。作品有真、草、隸、篆、行,刻碑手法有平、圓、尖、麻、光。黃河碑林以歌頌燦爛的黃河文化,社會主義的光輝業績,祖國的大河風光為主要內容。建成后將分書法藝術館、名人書法館、民族書法國際書法館和美術館五大部分,其中匯集了當代中國書法巨擘主席、舒同、啟功、張大千、林散之、陳書亮等名人的書法精品,石碑以古樸、多樣、生動、深厚為特色,其卓然不群的藝術形象必然成為新時代的文化里程碑。
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體現黃河文化的又一力作。塑像設計高度為106米,并于1991年9月12土動工。她的興建,對全球炎黃子孫將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激發海內外炎黃子孫強烈的愛國激情。目前,炎黃二帝巨像前的廣場上,已安置了鐘鼓九鼎“炎黃鼎”。鼎高6.6米,重20噸,內部鑄有“炎黃始祖,萬代景仰”八個篆文,鼎座四壁鑄有“炎黃鼎”三個金文和國家的領導人總理的題詞,體現了億萬炎黃子孫對人文始祖的懷念與敬仰。“炎黃鼎”文化內涵十分深厚,工藝、鑄造均屬上乘,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大鼎,是炎黃子孫瞻仰中華人文始祖的主要禮器。
大家知道,黃河自古難行船。但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克服了道道難關,在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是我國第一艘用于旅游的氣墊船。氣墊船是高科技的結晶。顧名思義,它是由船下的大型鼓風機向船身下充氣,使船下產生一個巨大的氣墊,把船身向上抬高20~50公分。船體借助船后兩個巨型螺旋漿產生的推動力,使船向前行進。
一望無際的黃河灘地坎坷不平,汽車在這里無法行駛,一般船只在這里擱淺,唯有氣墊船暢通無陰,運行自如。
黃河的一大特征是險情叢生。在黃河平靜的河面下隱藏著無數的淺灘、暗灘,寬闊的河面無船出現,正是“黃河自古難行舟”的寫照。但鄭州號氣墊船實現了零的突破,在河面上乘風破浪,自由飛翔。
大家可以乘坐黃河氣墊船到母親的懷抱進行40分鐘左右的黃河漫游,在40分鐘的時間里自東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桃花峪,到達公元前220_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爭天下時的古戰場遺址—漢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灘上將停船十幾分鐘,大家可以出船艙拍照留念。
走吧,讓我們一起去乘座氣墊船和黃河親密接觸。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3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眾所周知,她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_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干線長1176公里,那么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
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一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泛濫的原因,也就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床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泛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_年之間,洪水竟泛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隊伍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泛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群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間,黃河從末泛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于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著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著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系。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游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里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臺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么,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于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一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一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20_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于時間關系,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講解膚淺,內容零亂,很抱歉!只是今后每當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戶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黃河,還有鄭州和中國。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4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一路辛苦啦!
首先,我代表我所在的旅行社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忱的歡迎。我是本次大家河南之旅的導游員,這一路上,不僅有我給大家介紹我們河南各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還有一位性格穩重的老大哥為大家的安全出行保駕護航,那就是我身旁正在專心開車的李師傅了。他可是我們旅游車隊的金牌司機!各位就盡管敞開心扉,迎接我們河南人民的熱情吧。在接下來幾天的行程當中,哪位對我或李師傅有意見或好的建議,隨時可以提出,我們會以更優質的服務來滿足大家的合理要求。最后,我預祝本次旅行能夠在各位的支持下圓滿結束。
現在我們的車已經行駛在連霍高速公路上了。一直向西,經過上街、鞏義、偃師,大約2個小時到洛陽市的孟津縣下高速就到了我們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洛陽黃河小浪底風景區。
說話間,我們已經進來到了鞏義境內。說到鞏義,就不得不提這里的陵墓。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納悶,好好的提陵墓干什么?因為啊,我國著名的北宋時期共有9位帝王,除了宋徽宗趙佶以外,其余的8位皇帝都埋在鞏義,加上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父親的陵墓和宋徽宗的衣冠冢在內,就形成了大家通常所說的“八帝十陵”。除此以外,鞏義還葬有皇后陵20多座,名將功臣墓9座,皇子公主、親王夫人等皇室宗親陵墓上千座,在鞏義形成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成為了當地一大旅游特色。我們所熟知的名臣寇準、包青天包拯、楊家六郎楊延昭都長眠在這里哪!
接下來,我把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古都洛陽給各位簡單地介紹一下。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它像一顆輝燦爛的明珠閃爍在世界的東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則是這個搖籃的中心。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 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周易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左思的《三都賦》曾經使"洛陽紙貴"、許慎作《說文解字》、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司馬光修改《資治通鑒》等等。洛陽因居天下之中,易守難攻,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眾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陽素以“九朝古都”聞名中外。 所謂“九朝”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眾多的王朝。這一種說法不確切,在中國古代,講究陰陽之說,單數為陽,“九”為至尊,它是虛數,泛指最大、最多的意思。二是指九個王朝。這種說法又不符合歷史事實,究竟有多少個王朝建都洛陽呢?依據史實和專家考古發現,認為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算起,先后被作為國都時間長達一千五六百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
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后人留下了不盡的思想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河南第一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20xx年又被國家旅游局首批5A級景區;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譽為"釋源"、"祖庭";北部邙山有東周以來諸皇陵形成的我國最大的古墓葬群,出土了40余萬件珍貴的文物,建成了目前全國第一座地下式的古墓博物館。而我們今天要去游覽的黃河小浪底風景區,是河南省以黃河中下游水利樞紐工程、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體現黃河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風景區,是開展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的最佳場所,它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杰作。
好了朋友們,黃河小浪底風景區的停車場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上自己的貴重物品隨我下車。我們在黃河小浪底風景區的游覽時間是2個半小時,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是豫A,希望2個半小時后各位準時在車上集合,不要遲到。
謝謝!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朋友:
古人云:“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黃河心不死”。今天,我們就要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去參觀。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黃河游覽區的基本情況。
鄭州黃河游覽區位于鄭州市西北約30公里處,北臨黃河,南依岳山、廣武山。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這里過云曾就是一片荒山禿嶺和貧脊川原,經常就是風沙起時天上、地面、水里渾然一體的黃色景象,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一年之中兩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全年可游的鄭州黃河游覽區了。
好了,黃河游覽區到了。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源頭就是一股清泉,但就是由于流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上最渾濁的河,每年經黃河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3-5厘米,所以,下游的河床高出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就是洪水泛濫的原因,這一帶的河床也比鄭州市內地面要高出7米。
在歷史上,自然和人為的因素也曾使黃河泛濫成災,3000多年以來,黃河中下游決口泛濫達1600多次,它吞噬過無數的生命財產,因而成了害河,歷代民眾迫切希望根治黃河。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黃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工作,40多年來,黃河再也沒有泛濫過,而且,治理后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它又成了一條造福于人民的河流。
總之,黃河對人類社會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就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個主題。我舞來看這尊“哺育”塑像,它高5米,重30噸,用白色水泥塑成。母親身著唐裝,頭挽魏髻,象征黃河,懷中健壯的嬰兒象征中華民族,整個塑像形象地表達了黃河與中華民族密不可分的骨肉親情。黃河流動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血液,她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無與倫比的凝聚力,這就是一種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現在請大家看一下周圍的山嶺,這一帶的山稱為邙山,就是從洛陽綿延至些的,過去這里曾就是荒山禿嶺,經過綠化,現已綠樹成蔭。山上的制高點那些亭臺樓閣就是一些與黃河風光相匹配的建筑特,若登監最高處極目閣遠眺,更能體會“登北邙居高瞰遠氣象萬千廣闊無垠偉偉乎神州大地,觀黃河撫今追昔波濤澎湃奔流不息悠悠然華夏搖藍”的意境。諸位請看右邊的山頭,那里有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馳,妙趣橫生。大象雕塑喚起人們對河南遠古歷史的幽思。早在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就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中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河南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河南古屬豫州,豫即多象之意,因此“豫”這個字仍然用作河南的簡稱。山上的大象塑像反映了這個歷史典故。
接下來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里就是旅游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宇中的大禹塑像。大禹就是4000多前前的治水英雄,傳說大禹的父親鯀曾因治水失敗而遭到懲處,大禹繼承父志,終獲成功,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午百看來激勵著后人不懈奮斗。我們來看,這尊塑像高10米,重150噸,大禹頭戴斗笠,右手持耒,左手指向前方,仿佛在號召人民治理洪水。他發明的疏水導流的科學治水方法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他治水的成功,也使他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民諺有“治水者治天下”,正就是對治水重要性認識的真實寫照。
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在這里突出地表現為現代黃河碑林,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磚雕和黃河澄泥硯民間藝術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黃河碑林就是正在籌建的一處當代石刻藝術寶庫,目前已刻碑1500多塊。作品有真、草、隸、篆、行,刻碑手法有平、圓、尖、麻、光。黃河碑林以歌頌燦爛的黃河文化,社會主義的光輝業績,祖國的大河風光為主要內容。建成后將分書法藝術館,名人書法館、民族書法館國際書法館和五大部分,其中匯集了中國書法巨擘手澤東、舒同、啟功、張大千、林散之、陳書亮等人的書法精品,石碑以古樸、多樣、生動、渾厚為特色,其卓然不群的藝術形象必然成為新時代的文化里程碑。
炎黃二帝巨型塑像就是體現黃河文化的又一力作。塑像設計高度為106米,并于1991年9月12日破土動工。她的興建對全球炎黃子孫將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激發海內外炎黃子孫強烈的愛國激情。目前,炎黃二帝巨型塑像前的廣場上,已安置了釧鼓九鼎的主鼎“炎黃鼎”。鼎高6.6米,重20噸,內部鑄有“炎黃始祖,萬代景仰”八個篆文,鼎座四壁鑄有“炎黃鼎”三個金文和國_、鄧小平、陳去同志的題詞,體現了億萬炎黃子孫對人文始祖的敬仰。“炎黃鼎”文化內涵十分豐厚,工藝、鑄造均屬上乘,就是當代最具的青銅大鼎,就是炎黃子孫瞻仰子中華人文始祖的主要禮器。
大家知道,黃河自古難行船。但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克服了道道難關,在20世紀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使千百年東游黃河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鄭州黃河氣墊船就是高科技的結晶,它就是由般下的大型鼓風機向船身下充氣,使船下產生一個強大的氣流把船身向上抬升20-50厘米。船體借助船后兩個巨型螺旋槳產生的推動力向前行進,幾分鐘內便可以飛抵黃河彼岸。大家可以乘坐黃河氣墊船到母親懷抱進行40分鐘左右的黃河漫游,在40分鐘的時間里自東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桃花峪,到達公元前發2_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爭天下時的古戰場遺址--漢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灘上將停船十幾分鐘,大家可以出船拍照留念。
今天的講解就要結束了。黃河將我們的心緊密聯系在一起,激勵我們踏上新的征程,愿我們將來再次相會,謝謝大家。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6
黃河是一條雄渾壯闊的自然之河,一條潤澤萬物生靈的生命之河,一條亙古不息奔騰宣泄的文化之河。
黃河,母親河,中華民族、華夏族裔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搖籃和時代變遷的見證,是中華民族龍的圖騰,國之魂,華夏子孫的精神家園!
走近黃河,感觸黃河,擁抱黃河——鄭州黃河游覽區為您提供了理想場所!
地理位置
景區位于鄭州西北30公里處。南依巍巍岳山,北臨滔滔黃河。雄渾壯美的大河風光,源遠流長的文化景觀,以及地上“懸河”的起點、黃土高原的終點、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等一系列獨特的地理特征、使這里成為融觀光游覽、科學研究、弘揚華夏文化、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河型省級風景名勝區,成為國家旅游專線——黃河之旅的龍頭。
發展歷史
景區前身為邙山提灌站,1970年鄭州市政府為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的緊張狀況而修建,工程歷時2年,1972年建成通水。在此基礎上,提灌站的管理者們將“以水養水,以水養旅游”作為指導方針,綠化荒山,開發景區,弘揚黃河文化,使景區初具規模。1981年3月21日,更名為“鄭州市黃河游覽區”。20xx年,黃河游覽區更名為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當年先后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2月31日,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多次被省、市旅游局、省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授予“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十佳旅游景區(點)”、“旅游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景區景點
在已經建成并對外開放的五龍峰、岳山寺、駱駝嶺景區近40處景點內,分布著“炎黃二帝”、“哺育”、“大禹”、“戰馬嘶鳴”、“黃河兒女”等塑像,黃河碑林,《西游記》等古代名著大型磚雕,浮天閣、極目閣、開襟亭、暢懷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軒、引鷺軒等亭臺樓閣,以及低空索道、環山滑道、黃河汽墊船等現代化游樂設施。每年吸引著上百萬中外游客,被譽為萬里黃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炎黃二帝
炎黃廣場
黃河
禹王臺上看黃河
五龍峰是中心景區。山腳下,“引黃入鄭”的八根巨大鋼鐵提水管道,如“八龍吸水”,從黃河直達山腰。半山平臺上,矗立著高5米、重12.5噸的乳白色漢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賢美的母親懷抱著甜睡的嬰兒,母容子態、栩栩如生,象征看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骨肉之情。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7
各位朋友:
古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黃河不死心。”今天,我們就要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去參觀。我先把黃河游覽區的基本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黃河游覽區位于鄭州市西北30公里處,北臨黃河,南依岳山。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約十七平方公里。從七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艱辛工作,景區初具規模。
好了,黃河游覽區到了。
黃河,我們現代人親切稱之為“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從黃河的這座中型提灌站看出,黃河兩岸的人民至今仍在吸吮著母親河的乳汁。我們來看這尊“哺育”塑像,它高5米,重30噸,用漢白玉做成。母親身著唐裝,頭挽發髻,象征黃河,懷中健壯的嬰兒象征中華民族,整個塑像形象的表達了黃河與中華民族密不可分的骨肉親情。黃河流動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血液,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無以倫比的凝聚力,這是一種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現在,請大家看一下周圍的山嶺。這一帶的山稱為邙山,是從洛陽綿延至此。過去這里曾是荒山禿嶺,經過綠化,現已綠樹成蔭,山上制高點那些亭臺樓閣正是一些與黃河風光匹配的建筑物,若登臨最高處極目閣遠眺,更能體會“登北邙居高瞰遠氣象萬千廣闊無垠偉偉乎神州大地,觀黃河撫今追昔波濤澎湃奔流不息悠悠華夏搖籃”的意境。
接下來從這里向西,可以乘坐黃河索道至另一景點大禹山,大家看山上有一尊巨大的大禹塑像。大禹是4000多年前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父親曾因治水失敗遭到懲處,大禹繼承父志,終獲成功,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千百年來激勵著后人不懈奮斗。我們來看,這尊塑像高10米,重150噸,大禹頭帶斗笠,左手指向前方,仿佛在號召人民治里洪水。他發明著疏水導流的科學方法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他治水的成功,也使他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民諺有“治水者治天下”,正是對治水重要性認識的真實寫照。
博大精神的黃河文化,再這里突出的表現為現代黃河碑林,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磚雕和黃河泥研民間藝術等,現在就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黃河碑林是正在籌建的一處當代時刻藝術寶庫,目前以刻碑1500多快。作品有真、草、隸、篆、行,刻碑手法有平、圓、尖、麻、光。黃河碑林以歌頌燦爛的黃河文化,社會主義的光輝業績,祖國的大河風光為主要內容。建成后將分書法藝術館、名人書法館、民族書法國際書法館和美術館五大部分,其中匯集了當代中國書法巨擘毛澤東、舒同、啟功、張大千、林散之、陳書亮等名人的書法精品,石碑以古樸、多樣、生動、深厚為特色,其卓然不群的藝術形象必然成為新時代的文化里程碑。
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體現黃河文化的又一力作。塑像設計高度為106米,并于1991年9月12土動工。她的興建,對全球炎黃子孫將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激發海內外炎黃子孫強烈的愛國激情。目前,炎黃二帝巨像前的廣場上,已安置了鐘鼓九鼎“炎黃鼎”。鼎高6.6米,重20噸,內部鑄有“炎黃始祖,萬代景仰”八個篆文,鼎座四壁鑄有“炎黃鼎”三個金文和國家的領導人鄧小平的題詞,體現了億萬炎黃子孫對人文始祖的懷念與敬仰。“炎黃鼎”文化內涵十分深厚,工藝、鑄造均屬上乘,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大鼎,是炎黃子孫瞻仰中華人文始祖的主要禮器。
大家知道,黃河自古難行船。但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克服了道道難關,在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是我國第一艘用于旅游的氣墊船。氣墊船是高科技的結晶。顧名思義,它是由船下的大型鼓風機向船身下充氣,使船下產生一個巨大的氣墊,把船身向上抬高20~50公分。船體借助船后兩個巨型螺旋漿產生的推動力,使船向前行進。
一望無際的黃河灘地坎坷不平,汽車在這里無法行駛,一般船只在這里擱淺,唯有氣墊船暢通無陰,運行自如。
黃河的一大特征是險情叢生。在黃河平靜的河面下隱藏著無數的淺灘、暗灘,寬闊的河面無船出現,正是“黃河自古難行舟”的寫照。但鄭州號氣墊船實現了零的突破,在河面上乘風破浪,自由飛翔。
大家可以乘坐黃河氣墊船到母親的懷抱進行40分鐘左右的黃河漫游,在40分鐘的時間里自東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桃花峪,到達公元前220_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爭天下時的古戰場遺址—漢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灘上將停船十幾分鐘,大家可以出船艙拍照留念。
走吧,讓我們一起去乘座氣墊船和黃河親密接觸。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8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游覽區,這個游覽區位于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臨黃河。1970年,為懂得決都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個地點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后經八年的努力,終于在這個地點建成了一個占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游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敞的河床,以及這四周的風景。
據說,日本也有”人類來源于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長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象征著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贊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特別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為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游,面對著氣概磅礴的黃河,回想對照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系和今日的友好關系,希望大家能從吸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情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一定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_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干線長1176公里,那樣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然而由于游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批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一定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假如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個堤防能夠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所以,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一定是洪水泛濫的緣由,也一定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軟弱環節,這一帶的河床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這些緣由,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泛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_年之間,洪水竟泛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黨部隊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泛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兵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群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間,黃河從末泛濫過。而且,通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運用于都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于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培養”。身著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看著懷中的小孩,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系。
諸位請看四周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通過綠化,現已是濃陰籠罩。游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兒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跑,妙趣橫生。只是為啥在如此精美的地點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答復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兒有游覽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奇中的大禹的像。矗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著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后來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創造新方法,綞成功。并打下政治權利的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為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大眾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良的黃河文明,現如今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個地點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四周的山上還有一些亭臺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懂得其氣概。假如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閣樓。
那樣,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于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如今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特別多之意。因此,”豫”這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個典故。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9
黃河是一條雄渾壯闊的自然之河,一條潤澤萬物生靈的生命之河,一條亙古不息奔騰宣泄的文化之河。 黃河,母親河,中華民族、華夏族裔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搖籃和時代變遷的見證,是中華民族龍的圖騰,國之魂,華夏子孫的精神家園! 走近黃河,感觸黃河,擁抱黃河——鄭州黃河游覽區為您提供了理想場所!
地理位置
景區位于鄭州西北30公里處。南依巍巍岳山,北臨滔滔黃河。雄渾壯美的大河風光,源遠流長的文化景觀,以及地上“懸河”的起點、黃土高原的終點、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等一系列獨特的地理特征、使這里成為融觀光游覽、科學研究、弘揚華夏文化、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河型省級風景名勝區,成為國家旅游專線——黃河之旅的龍頭。
發展歷史
景區前身為邙山提灌站,1970年鄭州市政府為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的緊張狀況而修建,工程歷時2年,1972年建成通水。在此基礎上,提灌站的管理者們將“以水養水,以水養旅游”作為指導方針,綠化荒山,開發景區,弘揚黃河文化,使景區初具規模。1981年3月21日,更名為“鄭州市黃河游覽區”。20_年,黃河游覽區更名為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當年先后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20_年12月31日,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多次被省、市旅游局、省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授予“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十佳旅游景區(點)”、“旅游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景區景點
在已經建成并對外開放的五龍峰、岳山寺、駱駝嶺景區近40處景點內,分布著“炎黃二帝”、“哺育”、“大禹”、“戰馬嘶鳴”、“黃河兒女”等塑像,黃河碑林,《西游記》等古代名著大型磚雕,浮天閣、極目閣、開襟亭、暢懷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軒、引鷺軒等亭臺樓閣,以及低空索道、環山滑道、黃河汽墊船等現代化游樂設施。每年吸引著上百萬中外游客,被譽為萬里黃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五龍峰是中心景區。山腳下,“引黃入鄭”的八根巨大鋼鐵提水管道,如“八龍吸水”,從黃河直達山腰。半山平臺上,矗立著高5米、重12.5噸的乳白色漢白玉“哺育”塑像,其造型是一位慈祥賢美的母親懷抱著甜睡的嬰兒,母容子態、栩栩如生,象征看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骨肉之情。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0
各位朋友:
古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黃河不死心。”今天,我們就要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去參觀。我先把黃河游覽區的基本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黃河游覽區位于鄭州市西北30公里處,北臨黃河,南依岳山。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約十七平方公里。從七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艱辛工作,景區初具規模。
好了,黃河游覽區到了。
黃河,我們現代人親切稱之為“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從黃河的這座中型提灌站看出,黃河兩岸的人民至今仍在吸吮著母親河的乳汁。我們來看這尊“哺育”塑像,它高5米,重30噸,用漢白玉做成。母親身著唐裝,頭挽發髻,象征黃河,懷中健壯的嬰兒象征中華民族,整個塑像形象的表達了黃河與中華民族密不可分的骨肉親情。黃河流動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血液,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無以倫比的凝聚力,這是一種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現在,請大家看一下周圍的山嶺。這一帶的山稱為邙山,是從洛陽綿延至此。過去這里曾是荒山禿嶺,經過綠化,現已綠樹成蔭,山上制高點那些亭臺樓閣正是一些與黃河風光匹配的建筑物,若登臨最高處極目閣遠眺,更能體會“登北邙居高瞰遠氣象萬千廣闊無垠偉偉乎神州大地,觀黃河撫今追昔波濤澎湃奔流不息悠悠華夏搖籃”的意境。
接下來從這里向西,可以乘坐黃河索道至另一景點大禹山,大家看山上有一尊巨大的大禹塑像。大禹是4000多年前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父親曾因治水失敗遭到懲處,大禹繼承父志,終獲成功,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千百年來激勵著后人不懈奮斗。我們來看,這尊塑像高10米,重150噸,大禹頭帶斗笠,左手指向前方,仿佛在號召人民治里洪水。他發明著疏水導流的科學方法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他治水的成功,也使他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民諺有“治水者治天下”,正是對治水重要性認識的真實寫照。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1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群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間,黃河從末泛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于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著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著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系。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游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馳,妙趣橫生。只是為什么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覽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說中的大禹的像。聳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著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終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發明新方法,綞成功。并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為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民眾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里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2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河南位于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處在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之間,與冀、晉、陜、鄂、皖、魯6省毗鄰,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跨 確約550公里。
全省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居 第17位。
截止20xx年底,全省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 市,48個市轄區,89個縣,2123個鄉鎮,4.80萬個行政村。
省轄市為: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 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省轄地區為:周口、駐馬店、信 陽,省直管市為濟源市。
20xx年底河南省總人口達9555萬人,居全國第1位,人口密度為572人/平方公里。
截至到20xx年,全省漢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8.78%,除漢族外,有回族、蒙古族、滿族、土家...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3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而且與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幾”字形中國龍構成了中華民族形象的表征,因此,人們把這條流經神州大地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圣河”。從左河水“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裂壁吞沙驚大地,興云致雨嘯蒼穹。”的詩句中,可以領略到黃河猶如中華民族那種氣勢磅礴,幾經曲折縱橫,經久不息、勇往直前的偉大氣魄與生命力。《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偉大的母親河。"覽百川之弘壯,莫尚美黃河。發昆侖之峻極,出積山之嵯峨"(晉成公《綬大河賦》)。在她的哺育滋潤下,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生息,華夏文化得以起源發展。黃河,一直被當作偉大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聞名于世。據此,在黃河風景名勝區中心景區的五龍峰山腰建起了一座象征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漢白玉"哺育"塑像。在駱駝嶺上,還建有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巨塑。他既是中華五千年科學文明進步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英雄主義精神的體現。黃河在這里闊瀉出山,平注中原,其中下游的地理分界線也就在附近的桃花峪,山下河面可達七八里寬,居山巔而瞰大河,上游河床狹窄深邃,如絲如線;下游河床闊沙浩渺,濁浪深沉。其雄渾的氣勢,壯觀的激流,讓人不僅感嘆"黃河之水天上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黃河風景名勝區內,名勝迭出,引人入勝,儼然是黃河燦爛文化歷史的縮影。唐代著名八景之一的昭成寺所在地桃花峪;距今數千年的秦王仰韶文化遺址;明清時代就已聞名遐邇的黃河古渡、鴻溝暮云、隋堤煙柳、岳山聳翠等等都分部在風景區內或其周圍。在漢霸二王城景區,有舉世聞名的廣武古戰場,漢霸二王城和楚漢中分天下的"鴻溝"。屹立于點軍臺上的"戰馬嘶鳴"鑄鐵塑像無疑啟示著人們重溫歷史篇章,吸取歷史的營養。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4
大家知道,黃河自古難行船。但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克服了道道難關,在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是我國第一艘用于旅游的氣墊船。氣墊船是高科技的結晶。顧名思義,它是由船下的大型鼓風機向船身下充氣,使船下產生一個巨大的氣墊,把船身向上抬高20~50公分。船體借助船后兩個巨型螺旋漿產生的推動力,使船向前行進。
一望無際的黃河灘地坎坷不平,汽車在這里無法行駛,一般船只在這里擱淺,唯有氣墊船暢通無陰,運行自如。
黃河的一大特征是險情叢生。在黃河平靜的河面下隱藏著無數的淺灘、暗灘,寬闊的河面無船出現,正是“黃河自古難行舟”的寫照。但鄭州號氣墊船實現了零的突破,在河面上乘風破浪,自由飛翔。
大家可以乘坐黃河氣墊船到母親的懷抱進行40分鐘左右的黃河漫游,在40分鐘的時間里自東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桃花峪,到達公元前220_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爭天下時的古戰場遺址—漢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灘上將停船十幾分鐘,大家可以出船艙拍照留念。
走吧,讓我們一起去乘座氣墊船和黃河親密接觸。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5
炎黃二帝塑像坐落在河南省鄭州市黃河南岸的向陽山(又名始祖山)上,該工程主體部分包括塑像、廣場、紀念壇三大部分,按中國傳統手法,布置為中軸線,軸與磁北交角為北偏東22°。巨塑歷經二十年的籌劃和建設,公元20xx年4月18日上午9時30分至10時30分,鄭州·中華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落成慶典在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內隆重舉行。
塑像高為106米,由兩部分組成,上部頭胸部分系由鋼筋砼框架結構支撐外殼、外殼面采用條石雕砌,其下部以山體為像身。巨塑以山為體,使山人合一,渾然天成,融黃河、黃土、黃帝三者與一體,以體現與大地共生,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氣勢磅礴、雄渾、博大的藝術效果。黃帝雄才偉略,高瞻遠矚,是最早統一華夏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炎帝為中國的農業神,構思的二帝像用花崗巖雕筑而成,一個威武剛強、鳳目龍隼、氣宇軒昂,一個廣額純樸、智慧慈愛,他們包容了中華民族的崇高品質,體現了不屈不撓、勤勞勇敢和開拓前進的宏大氣概。
炎黃二帝廣場寬300米,長500米,從塑像前一直延伸到黃河老灘,總面積15萬平方米。廣場按地形分為三級,在三級廣場上有一紀念壇。一級廣場中有一高6米的大鼎——炎黃鼎,二級廣場兩邊對稱放置鐘與鼓,各高5米,三級廣場壇道兩側分置鑄銅八鼎,各高4米,與炎黃鼎合成九鼎之數。古有夏鑄九鼎的記載:夏禹治水統一各部族之后,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征九州”,以紀念九州的統一,因此九鼎就成了傳國的重器。在巨塑廣場設九鼎,其寓意是:象征祖國領土完整,江山永固繁榮昌盛,永遠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設九鼎也含有九州炎黃子孫共祗先祖之意。設鐘與鼓,喻鐘鼓長鳴,炎黃子孫戒驕戒躁,自強不息。
紀念壇是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筑物,占地面積為90×90米——8100平方米,壇分三層,呈金字塔狀,頂層面積約570平方米。紀念壇是每年清明和中秋節時祭祖舉行大典的地方,屆時世界各洲炎黃子孫代表團在此舉行祭祖儀式并相互交流與合作,共謀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紀念壇內面積約有5000平方米,設功勛館、接待廳、學術報告廳、影視、信息網絡廳等,中廳內有56民族大團結浮雕和一長明火炬。象征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紀念壇兩側,廣場綠化帶中設計兩座紀念館——炎黃子孫姓氏源流館(又稱百姓先祖館)和炎黃子孫在海外館。此外,在廣場周圍興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像100尊。
河南黃河的導游詞 篇16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游覽區,這一個游覽區位于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臨黃河。1970年,為了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后經八年的努力,終于在這里建成了一個占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游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闊的河床,以及這周圍的景色。
據說,日本也有”人類起源于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象征著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贊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為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游,面對著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系和今日的友好關系,希望大家能從汲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一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_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干線長1176公里,那么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
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一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泛濫的原因,也就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床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泛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_年之間,洪水竟泛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隊伍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泛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