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侗寨鼓樓導游詞(精選3篇)
貴州侗寨鼓樓導游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侗寨鼓樓群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撐,直立于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不論何種建筑 形式,其頂層均置放齊心鼓,故人們稱之為鼓樓。鼓樓是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設計,沒有圖紙,數百根梁、柱、仿的盡寸全憑心中黔算。整體全系木質結構,以杉木鑿榷銜接,不用一釘一鉚,上下吻合,采用柱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造形 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乃至十余層不等。一般分上、中、下三個 部分。
上部為頂尖部,由一根鐵柱立于頂蓋中央,套上陶瓷寶珠,呈葫蘆型,猶如落尖,凌空而立。頂蓋多為傘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狀。中部為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植有四角、六角、八角,每方糖角均為翹角,并雕塑禽獸,神形兼備,校期如生。翹角層層疊疊,重棺而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極為壯觀。植板上繪有龍鳳鳥獸、古今人物、花草魚蟲以及侗族生活風俗畫,玲攏雅致,五彩絞紛。底部多為正方形,樓四周設有木質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圓形大火塘。鼓樓建筑獨特,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機構一官員稱贊說:“別具一格的侗族鼓樓建筑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瑰寶”。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征,興旺的標志,齊心的表現。
因此,有侗寨即有鼓樓,或以房族修建,或幾個姓氏合建。全縣共有鼓樓321座。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最為集中,人們稱之為“侗寨 鼓樓群”;壩寨鄉青寨鼓樓是縣境內現存歷史最久的鼓樓:巖洞鄉述洞村的獨柱鼓樓,是目前僅發現且保存較完整的奇特鼓樓;肇興鄉紀堂村兩座鼓樓,造型最美,1982年2月13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紀堂建樓高師最負盛名,凱里金泉湖八據、八 角、十七層、高三十三米的鼓樓和北京中華民族園、上海中華民族大觀園的鼓樓,都出自陸文禮等建樓高師之手。鼓樓多建在寨中央,與戲臺、歌坪相結合,是集會、議事、文化娛樂的好場所。鼓樓雄偉壯觀,裴聲中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黎平 侗鄉風景名勝旅游生活中最溫馨的一章。它含著深情的微笑,代表 著一個民族,屹立在錦秀中華的大地之上。
貴州侗寨鼓樓導游詞 篇2
走進侗鄉,不論向哪個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個象征民族團結、吉祥興旺的鼓樓。
鼓樓是侗寨的標志。在侗鄉,有寨必有鼓樓。它古樸端莊、雄偉壯觀,集寶塔和亭閣的優雅于一身,全部純杉木結構,不施一釘一鉚,頂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運用杠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牢固而謹嚴。每層檐口采用我國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筑“人字形斗拱”藝術,數百年不斜不朽。頂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蘆,陽光照射,耀眼生輝;翹角上雕塑的禽獸飾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層檐多施彩繪,玲瓏雅致,五彩繽紛。其頂層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則由主事擊鼓聚眾,決策定奪。
侗族的鼓樓,在《北史》卷就有侗族先民“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的記載。《唐書》、《夢廣雜著》等古代文獻中,均對侗族的鼓樓有較詳細的描寫,“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由此可見,鼓樓史侗家人集會、議事、休息和娛樂的活動場所,是他們喜愛集群社會生活最明顯的體現,更清楚地展示了以原始鼓樓文化的情景。
每當夜幕降臨,男女老少都愛聚集在鼓樓,吹起蘆笙曲,彈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樓成了歌的海洋,洋溢著幸福和歡笑。著名的多聲部合唱——“侗族大歌調”,就是在這里得以完善和提高,為填補祖國音樂藝術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是侗族人民的驕傲,是侗族鼓樓文化的最好見證。
我常想,侗族人民為什么對鼓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對建造鼓樓格外熱心?不論工程多大,耗資多少,都是侗民自愿捐款、捐料、捐工集體修建。鼓樓建成后,要推選一位熱心于公益事業的壯年人看護,每天把鼓樓打掃得干干凈凈。炎炎夏日,將一桶桶清泉水掛在樓柱上,供人們解渴;隆冬歲月,則燃起篝火,使鼓樓里溫暖如春。
鼓樓,連著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來,鼓樓作為歷史的證人,一直和侗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它包含著侗家人的無數辛酸和歡樂。有首侗歌是這樣唱的:“鼓樓是村寨的暖和窩,沒有鼓樓沒處尋歡樂,高高的杉豎起鼓樓架喲,有了聚集的場所有了歡樂的歌……”
我雖是漢人,卻生長在侗鄉,是鼓樓里的山歌把我養大,自然對鼓樓有著深深的眷戀。無論走到哪里它都在我的心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伴隨著我的生活,激勵我邁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貴州侗寨鼓樓導游詞 篇3
侗寨鼓樓,雄偉壯觀,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藝的集中體現。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從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條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筑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鼓樓有廳堂式、干欄式、密檐式等多種。無論何種鼓樓,一般都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用一根長約3米的木柱或鐵柱立于頂蓋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5至7顆陶瓷寶珠,使頂尖部成葫蘆型,猶如塔尖,凌空而立。頂蓋是絢麗多彩的樓頂,多為傘形。頂蓋形狀有四角、六角或八角。頂蓋下斜面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窩百孔窗,其周圍木雕像燕窩壘泥點,工藝精巧,造型別致。中部是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簡便的四角或復雜的八角。每方檐角均為翹角,層層疊疊,重檐而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樓身以四根粗大、筆直的長杉木為主柱,從地面直通樓頂,極為壯觀。樓內或雕塑,或繪畫,魚蟲鳥獸,栩栩如生。 鼓樓由各村寨群眾投工獻料,集資籌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整個建筑沒有圖紙,數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憑心中計算。這種能工巧匠遍布侗鄉,尤以貴州黎平、從江等地為最多。
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志,也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征。每個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掛牛皮長鼓一面,平時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這樣,一寨傳一寨,信息很快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所以,侗族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 侗寨鼓樓為數很多,僅貴州從江、廣西三江兩縣就有220余座;僅廣西龍勝平等鄉平等村就有11座;而黎平肇興,一個寨子就有5座雄偉壯觀的鼓樓,故被中外游人稱為“鼓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