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城導游詞范文(精選5篇)
珍珠城導游詞范文 篇1
白龍珍珠城遺址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于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里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于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于此。
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墻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墻,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筑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采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墻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墻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采珠之盛。
古珠城在抗日戰爭前還保存完好,抗戰期間,大部分城墻及城門被拆毀。解放后只剩下一道城墻和一座南城門,1958年也遭毀盡。該建碑亭內現存少量碑刻,南門城垣有一段2.6米高的墻心。
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撥款在珍珠城的廢墟上興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珍珠亭”,讓游人瞻仰。
珍珠城導游詞范文 篇2
珍珠城又名白龍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于北海東南36公里的營盤鎮白龍村。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落地后便不見了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是吉祥之事,便在那里建城。白龍城一帶盛產珍珠,質優色麗,民間傳說“合浦還珠”的故事據說就發生在這里。
珍珠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城墻內外砌火磚,城墻是以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殼層層夯實的。城墻周圍可見古代作坊,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采珠之盛。
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里還有一個合浦還珠的故事,相傳東漢順帝時,南珠已成為吸引中原商賈的磁場。合浦郡軍官卻強行關閉合浦珍珠市場,一時間珠販絕跡,珠鄉經濟崩潰,成為餓殍遍野的荒野。后來,會稽孟嘗替任郡守,移風改政,開放珠市。珠蚌終于重還合浦,合浦經濟復蘇,成為富庶之鄉。“合浦還珠”遂被傳為佳話。
珍珠城導游詞范文 篇3
古珠城曾是令人驕傲的南珠標志,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殘留下的歷史遺跡,在今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距北海約60公里。
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于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里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于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于此。
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墻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墻,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筑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采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墻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墻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采珠之盛。
古珠城在抗日戰爭前還保存完好,抗戰期間,大部分城墻及城門被拆毀。解放后只剩下一道城墻和一座南城門,1958年也遭毀盡。該建碑亭內現存少量碑刻,南門城垣有一段2.6米高的墻心。
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撥款在珍珠城的廢墟上興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珍珠亭”,讓游人瞻仰。
珍珠城位于合浦縣東南隅營盤鄉白龍村。合浦珍珠凝重結實,大而渾園,色澤光潔,譽稱“南珠”。早自商代開始作為貢品,秦漢以后循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國外。
古傳南珠共有七個產珠池,主要產地則在合浦一帶。明洪武(朱元璋)7年(1374年)派人在白龍建珍珠城,城以條石為腳,火磚為墻,中心分層,用黃土夾珍珠貝殼夯打筑城、城建成后,設專官內監并駐水師鎮守,固海防寇監管采珠。以后歷代珠官均駐這里。這古舊建筑由于清朝,民國以及抗日戰爭戰火影響,東西北三面城墻已拆毀,還有南門一段城墻于1959年已基本夷平。圖中珍珠城系近年按原來模樣修成的,在原城倒坍地方,有些墻基還隱約可見。城東原城基之上,有棵古榕,原是城墻上附生的,有些城磚被盤根錯節的榕根纏住。而樹枝干挺拔,綠葉扶疏,富有生氣,似為珍珠城興廢留下見證。
民間傳說,漢時合浦太守多貪污腐敗,欺壓百姓采珠,貪求無厭,珠便自己遷陡到交址交界,合浦珠源絕跡。后孟嘗來為合浦太守革除這舊弊苛政,珠復遷還合浦。這就是“合浦還珠”的故事,其實珠去珠還,并非漢代一時,而是掠奪資源所產生矛盾與休息養生以后生機恢復的一種反覆循環。漢代以后直到元朝,幾經反復,資源破壞嚴重,采珠業衰落不振;明代朱元津在白龍設珍珠城后,明中朝的采珠業又破歷史最高紀錄,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朝延用銀萬兩征夫萬人獲珠折合現二萬八千兩。如此“竭澤而漁”的掠奪性來捕,珠業再衰蹶不振。
從明始,歷代皇帝朝延派來監守珠池,強迫珠民賣命采珠的“珠池太監”、“采珠總監”都是皇帝特派的爪牙,有特權為非作歹,為所欲為,恃勢凌雇人民隨便把無辜良民活活打死。如嘉靖年間所謂“盜珠案”就仗斃多人。還向地方抽調錢糧、物資和人依,衙門官吏不敢過問。他們是一方的“太上皇”,與贓官狼狽為奸,羅致地方土霸、劣紳、刁民,勾結一起,濟波一氣,橫征暴放,曾造成“下四府之地數百里無人”。他們還利用特權違禁納賄,“買免賣放”,敲詐勒索,民憤極大。當然,朝延命官以至太監中,資性善良、恬淡寡欲,尚有良心,勵民癥,能識時艱的,也不是沒有人在。如正德年間,江南道御史陳實,就敢于參劾為非作歹的采珠總監趙蘭“激變珠民”,但這些人實在太少太少了。而人對這種廉吏良官,都是頂禮膜拜,代代不忘的。
在珍珠城原址中南門外,存有高約1.8米,寬0.6米的兩塊石刻一是《李爺德政碑》,一是《黃公去思碑》,這就是珠民為李黃兩太監記紀立傳的碑。惜碑上字跡漫游不辨,不明其詳,據歷代傳說他倆曾向皇上瀝情啟奏,請求朝廷停采珍珠,并揭讒遏佞彈劾了一些貪官污吏,惠及珠民。因此當時珠民因其能解民倒懸于水火之中,內心崇敬,特立碑以紀其功德。惜時久失修,紀念物東倒西丟,失散殆盡,殘碑湮沒于荒涼草叢之間。1988年,合浦縣為保護古跡文物,在原址修建一座堂閣,把有關碑竭和在荒煙蔓草中拉到的石龜斷首等殘物,集中放在亭閣內,并將田漢手書的詩刻碑立在壁上,供人憑吊,同時也是對揭讒遏佞敢于劾彈貪官污吏的一種贊美之意吧!
割股藏珠的傳說:相傳明代時,皇帝聽說白龍海中有寶珠一顆,光照海天,但有巨鯊二尾守護,多年無法采得,特派太監坐鎮白龍城強迫珠民下海采捕夜光珠,結果造成珠民死傷無數。采珠能手海生歷盡磨難,幸得珍珠公主救助,終于得到了這顆夜光寶珠。太監將珍珠收好,快馬加鞭,直奔京城,剛到三里外的楊梅嶺下,忽然海面泛起白光,一查之下,寶珠竟不翼而飛。太監只好又趕回白龍城,用更殘忍的手段強逼珠民尋珠,為拯救珠民,珍珠公主再次獻出了寶珠。太監謹記教訓,將自己股部割開,塞入夜光珠,包扎嚴實后,立即起程回京。豈料走過楊梅嶺時,晴天霹靂響徹天際,一道閃電劃向大海,太監大驚,割開傷口,珍珠早已不在。驚嚇過后,太監自知無法交差,于是吞金自盡,據說珍珠城外的一堆黃土,便是當年太監的葬身之所。另據史料記載,唐宋時期許多到合浦地區販賣珍珠的波斯人為免途中遭遇劫掠,“遂將珠藏于股中”,由此可見,“割股藏珠”也是確有其事的。
珍珠城導游詞范文 篇4
珍珠城位于合浦縣東南隅營盤鄉白龍村。合浦珍珠凝重結實,大而渾園,色澤光潔,譽稱“南珠”。早自商代開始作為貢品,秦漢以后循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國外。
古傳南珠共有七個產珠池,主要產地則在合浦一帶。明洪武(朱元璋)7年(1374年)派人在白龍建珍珠城,城以條石為腳,火磚為墻,中心分層,用黃土夾珍珠貝殼夯打筑城、城建成后,設專官內監并駐水師鎮守,固海防寇監管采珠。以后歷代珠官均駐這里。這古舊建筑由于清朝,民國以及抗日戰爭戰火影響,東西北三面城墻已拆毀,還有南門一段城墻于1959年已基本夷平。圖中珍珠城系近年按原來模樣修成的,在原城倒坍地方,有些墻基還隱約可見。城東原城基之上,有棵古榕,原是城墻上附生的,有些城磚被盤根錯節的榕根纏住。而樹枝干挺拔,綠葉扶疏,富有生氣,似為珍珠城興廢留下見證。
民間傳說,漢時合浦太守多貪污腐敗,欺壓百姓采珠,貪求無厭,珠便自己遷陡到交址交界,合浦珠源絕跡。后孟嘗來為合浦太守革除這舊弊苛政,珠復遷還合浦。這就是“合浦還珠”的故事,其實珠去珠還,并非漢代一時,而是掠奪資源所產生矛盾與休息養生以后生機恢復的一種反覆循環。漢代以后直到元朝,幾經反復,資源破壞嚴重,采珠業衰落不振;明代朱元津在白龍設珍珠城后,明中朝的采珠業又破歷史最高紀錄,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朝延用銀萬兩征夫萬人獲珠折合現二萬八千兩。如此“竭澤而漁”的掠奪性來捕,珠業再衰蹶不振。
從明始,歷代皇帝朝延派來監守珠池,強迫珠民賣命采珠的“珠池太監”、“采珠總監”都是皇帝特派的爪牙,有特權為非作歹,為所欲為,恃勢凌雇人民隨便把無辜良民活活打死。如嘉靖年間所謂“盜珠案”就仗斃多人。還向地方抽調錢糧、物資和人依,衙門官吏不敢過問。他們是一方的“太上皇”,與贓官狼狽為奸,羅致地方土霸、劣紳、刁民,勾結一起,濟波一氣,橫征暴放,曾造成“下四府之地數百里無人”。他們還利用特權違禁納賄,“買免賣放”,敲詐勒索,民憤極大。當然,朝延命官以至太監中,資性善良、恬淡寡欲,尚有良心,勵民癥,能識時艱的,也不是沒有人在。如正德年間,江南道御史陳實,就敢于參劾為非作歹的采珠總監趙蘭“激變珠民”,但這些人實在太少太少了。而人對這種廉吏良官,都是頂禮膜拜,代代不忘的。
珍珠城導游詞范文 篇5
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撥款在珍珠城的廢墟上興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珍珠亭”,讓游人瞻仰。
珍珠城位于合浦縣東南隅營盤鄉白龍村。合浦珍珠凝重結實,大而渾園,色澤光潔,譽稱“南珠”。早自商代開始作為貢品,秦漢以后循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國外。
古傳南珠共有七個產珠池,主要產地則在合浦一帶。明洪武(朱元璋)7年(1374年)派人在白龍建珍珠城,城以條石為腳,火磚為墻,中心分層,用黃土夾珍珠貝殼夯打筑城、城建成后,設專官內監并駐水師鎮守,固海防寇監管采珠。以后歷代珠官均駐這里。這古舊建筑由于清朝,民國以及抗日戰爭戰火影響,東西北三面城墻已拆毀,還有南門一段城墻于1959年已基本夷平。圖中珍珠城系近年按原來模樣修成的,在原城倒坍地方,有些墻基還隱約可見。城東原城基之上,有棵古榕,原是城墻上附生的,有些城磚被盤根錯節的榕根纏住。而樹枝干挺拔,綠葉扶疏,富有生氣,似為珍珠城興廢留下見證。
民間傳說,漢時合浦太守多貪污腐敗,欺壓百姓采珠,貪求無厭,珠便自己遷陡到交址交界,合浦珠源絕跡。后孟嘗來為合浦太守革除這舊弊苛政,珠復遷還合浦。這就是“合浦還珠”的故事,其實珠去珠還,并非漢代一時,而是掠奪資源所產生矛盾與休息養生以后生機恢復的一種反覆循環。漢代以后直到元朝,幾經反復,資源破壞嚴重,采珠業衰落不振;明代朱元津在白龍設珍珠城后,明中朝的采珠業又破歷史最高紀錄,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朝延用銀萬兩征夫萬人獲珠折合現二萬八千兩。如此“竭澤而漁”的掠奪性來捕,珠業再衰蹶不振。
從明始,歷代皇帝朝延派來監守珠池,強迫珠民賣命采珠的“珠池太監”、“采珠總監”都是皇帝特派的爪牙,有特權為非作歹,為所欲為,恃勢凌雇人民隨便把無辜良民活活打死。如嘉靖年間所謂“盜珠案”就仗斃多人。還向地方抽調錢糧、物資和人依,衙門官吏不敢過問。他們是一方的“太上皇”,與贓官狼狽為奸,羅致地方土霸、劣紳、刁民,勾結一起,濟波一氣,橫征暴放,曾造成“下四府之地數百里無人”。他們還利用特權違禁納賄,“買免賣放”,敲詐勒索,民憤極大。當然,朝延命官以至太監中,資性善良、恬淡寡欲,尚有良心,勵民癥,能識時艱的,也不是沒有人在。如正德年間,江南道御史陳實,就敢于參劾為非作歹的采珠總監趙蘭“激變珠民”,但這些人實在太少太少了。而人對這種廉吏良官,都是頂禮膜拜,代代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