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福建的導游詞(精選6篇)
關于福建的導游詞 篇1
各位親愛的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游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于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于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里,斜放于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么?像不像偷吃剛才那只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
關于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于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里留下“這里風景獨好”的贊嘆。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著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跡——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圣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艷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筑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圣廟。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游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祝愿在美麗的東山渡過最美好的日子。
關于福建的導游詞 篇2
各位團友:
各位好,很高興能和各位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并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贊:“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贊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咸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中國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中國臺灣。永歷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中國臺灣和開發中國臺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中國臺灣以后,他走訪四社,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中國臺灣島上,實行“寓兵于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那時,中國臺灣新辟土地環境十分惡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巨,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中國臺灣海防,堅守陣地,免于荷蘭侵略者“復仇”,重占中國臺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由于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于永歷十六年(公元1662年)農歷五月初八病逝中國臺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中國臺灣的臺南州仔尾。歷經三十多年,其孫鄭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于南安縣,拊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挽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后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石質墓志銘兩塊,一為鄭經1674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志)。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鄭氏歸墓祖文墓志》。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先澤,棺內布滿水銀,骨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發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鄭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長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質華表一對,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徑52厘米,頂端雕一座獅,保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字。目前,擴大保護范圍,建筑陵園大圍墻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專線公道,綠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環境寬敞,風景優美,為海內外游覽和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參觀了鄭成功墓,想必各位會有一番感慨和聯想吧。
關于福建的導游詞 篇3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形態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
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
原是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20_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
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 1620_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
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銅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
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東塔已于 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關于福建的導游詞 篇4
座落泉州東外靈山南麓。據《閩書》載:唐武德年間(618-626),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其三賢、四賢到泉州,卒葬此山,屢顯靈異,俗名靈山圣墓。該墓為伊斯蘭世界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圣跡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為兩座并列花崗巖石雕基蓋,上建四方形石亭遮護。墓后石構淮廊,廊內立石碑五方。中有元至治三年(1320_年)泉州伊斯蘭公會立的記述墓葬者事略的阿拉伯文輝綠巖石碑,有明永樂十五年(1420_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到此行香的紀事碑。
從墓園沿石階而下,有一片綠地,綠地東側盤石上有風動石,上有“碧玉毯”、“天然機妙”等大字石刻。穆斯林認為,阿里墓前有晃塔,這里有晃石,這是“安拉的神通”。
關于福建的導游詞 篇5
各位親愛的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游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于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于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里,斜放于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么?像不像偷吃剛才那只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
關于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于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里留下“這里風景獨好”的贊嘆。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著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跡——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圣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艷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筑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圣廟。
關于福建的導游詞 篇6
去年,我隨爸爸媽媽去了著名的福建土樓。
一聽到土樓,大家可能會問:這土樓是不是那種風一吹就倒的樓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土樓的堅固是無與倫比的。據記載,在1981年,當地發生強烈的地震,白天歷時20分鐘,夜里繼續震動,但土樓卻安然無恙,始終挺立著。
土樓是以夯土為墻的集體建筑。它最早的樣子是方形,后來,才相繼出現圓形、半圓形等等。各種造型的土樓,不但各具特色,而且帶有幾分神秘。
在所有的土樓中,承啟樓被稱為土樓王,是所有土樓中居住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圓形土樓。我們一家三口在土樓腳下轉了一圈又一圈,因為它15米的高度著實讓人目瞪口呆,還因為它厚約1.5米的墻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當地不僅土樓奇特、宏偉,居住在土樓里的客家人,他們熱情、樸實的處世之道令人崇敬。
路過的游客都會被邀請到屋里,嘗一嘗他們自己種植的茶葉泡成的茶。那醇厚、怡人的清香,使我一下子愛上了這片土地。一幢土樓中通常有三四十戶人家居住,家家都和睦相處,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今天,我幫你提一下水,明天她又幫自己掃一下地……
客家人那種獨有的淳樸、和睦,實在值得住在水泥高樓里鄰里不相往來的我們深思。
這便是奇特、宏偉、溫馨的福建土樓。這塊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