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新的導游詞(精選5篇)
福建最新的導游詞 篇1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形態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
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
原是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20_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
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 1620_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
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銅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
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東塔已于 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福建最新的導游詞 篇2
各位親愛的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游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于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于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里,斜放于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么?像不像偷吃剛才那只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
關于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于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里留下“這里風景獨好”的贊嘆。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著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跡——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圣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艷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筑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圣廟。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游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祝愿在美麗的東山渡過最美好的日子。
福建最新的導游詞 篇3
去年,我隨爸爸媽媽去了著名的福建土樓。
一聽到土樓,大家可能會問:這土樓是不是那種風一吹就倒的樓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土樓的堅固是無與倫比的。據記載,在1981年,當地發生強烈的地震,白天歷時20分鐘,夜里繼續震動,但土樓卻安然無恙,始終挺立著。
土樓是以夯土為墻的集體建筑。它最早的樣子是方形,后來,才相繼出現圓形、半圓形等等。各種造型的土樓,不但各具特色,而且帶有幾分神秘。
在所有的土樓中,承啟樓被稱為土樓王,是所有土樓中居住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圓形土樓。我們一家三口在土樓腳下轉了一圈又一圈,因為它15米的高度著實讓人目瞪口呆,還因為它厚約1.5米的墻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當地不僅土樓奇特、宏偉,居住在土樓里的客家人,他們熱情、樸實的處世之道令人崇敬。
路過的游客都會被邀請到屋里,嘗一嘗他們自己種植的茶葉泡成的茶。那醇厚、怡人的清香,使我一下子愛上了這片土地。一幢土樓中通常有三四十戶人家居住,家家都和睦相處,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今天,我幫你提一下水,明天她又幫自己掃一下地……
客家人那種獨有的淳樸、和睦,實在值得住在水泥高樓里鄰里不相往來的我們深思。
這便是奇特、宏偉、溫馨的福建土樓。這塊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福建最新的導游詞 篇4
座落泉州東外靈山南麓。據《閩書》載:唐武德年間(618-626),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其三賢、四賢到泉州,卒葬此山,屢顯靈異,俗名靈山圣墓。該墓為伊斯蘭世界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圣跡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為兩座并列花崗巖石雕基蓋,上建四方形石亭遮護。墓后石構淮廊,廊內立石碑五方。中有元至治三年(1320_年)泉州伊斯蘭公會立的記述墓葬者事略的阿拉伯文輝綠巖石碑,有明永樂十五年(1420_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到此行香的紀事碑。
從墓園沿石階而下,有一片綠地,綠地東側盤石上有風動石,上有“碧玉毯”、“天然機妙”等大字石刻。穆斯林認為,阿里墓前有晃塔,這里有晃石,這是“安拉的神通”。
福建最新的導游詞 篇5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旅游觀光。我是旅行社的導游。我姓王,大家叫我小王或王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王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畬、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聞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橋梁、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游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