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福建鰲園的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有關福建鰲園的導游詞范文 篇1
鰲園,坐落在集美東南隅,總面積達8990平方米。鰲園原為一座小島,形似海龜、故為“鰲園”。嘉庚先生花20xx年時間、耗資65萬元,親自設計、督建而成的。園中建筑和雕刻,均體現他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的思想,包含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書法繪畫、動物植物、工農業生產等諸多方面,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博大精深,是個博物大觀。鰲園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先生的陵墓三個部分組成。門廊的設計精巧灑脫,兩廂墻上鏤刻著連環組雕。園中央矗立著“集美解放紀念碑”,正面是毛澤東主席的題詞,背面是陳嘉庚先生親自撰寫的碑文。整個紀念碑高28.6米,通體以花崗巖建成,基座兩層,臺階下層八級,上層三級,象征著八年抗戰及三年解放戰爭,四周繞以青石雕欄。
鰲園里短墻、欄桿、亭柱等處,鐫刻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名流題贈詩詞和對聯,盛贊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品德。它又匯集閩南石刻精華,表現了我國高超的石雕藝術水平,故有閩南“石雕博物館”之美稱。
離鰲園不遠處建有“歸來堂”,堂前樹有陳嘉庚先生銅像。還建有陳嘉庚先生故居和生平事跡陳列館,構成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鰲園石刻精粹,琳瑯滿目,遍布全園。分浮雕、沉雕、圓雕、鏤雕、影雕等種類,匯集閩南石刻精華。
1992年,為完成陳先生的遺愿,在鰲園前的海灘上建設“嘉庚公園”。公園占地3萬平方米,周邊建了一組仿古的歇山琉璃亭臺樓閣建筑群,總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與鰲園融成一體,更是秀美,于1994年10月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竣工,向游人開放。
有關福建鰲園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團友,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集美鰲園景區。鰲園是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
庚先生親自主持興建的。如果團友您是福建人,那您一定對陳嘉庚先生的事跡有所耳聞吧。如果不是,那也沒有關系,在到達景點時,小林想先簡單介紹下陳嘉庚先生的生平,這樣游覽起來會更有意義。 陳嘉庚先生于1874年10月21日誕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漁村一個僑商家庭。十七歲時,奉父命去新加坡,在其父自營的“順安”米店學商。先生經商四十余年,是東南亞大規模種植橡膠最早之一人,被譽為樹膠王國四功臣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經營實業,不謀私利,而是以振興祖國,服務社會為職志。庚先生身羈異邦,心懷鄉國。(民國元年)先生回國,翌年2月即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校。此后陸續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設有圖書館、體育館、醫院等公用機構,統稱集美學校。 11月30日在籌辦廈門大學的會上,他慷慨陳辭:愿盡出所有家財,以辦教育,并親自回國經營,以冀將來事或成功,使海外富僑有所感動。 1961年3月陳老在北京彌留之際遺囑:“集美學校要繼續辦下去”、“中國臺灣必須回歸中國”。8月12日病逝,享年88歲。15日舉行公祭,廖承志致悼詞。公祭后起靈,由周恩來、朱德領先執紼,護送靈樞上靈車,用專列火車運載回集美。20日安葬在鰲園。
位于我們面前的鰲園,于1951年動工,直至1961年才竣工,歷時十年之長,占地面積約為9000平方米,耗資65萬元,主要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陳嘉庚墓和四周圍墻石雕群組成,鰲園原是一小島,三面臨海,西接陸地,因形狀似大鰲,鰲在閩南是吉祥長壽的象征,所以稱此園為鰲園。那現在我們就去游覽一下陳嘉庚先生耗盡十年時間完成的鰲園是什么樣子的吧!
在進入大門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大門上有一幅楹聯,寫著“鰲載定教山盡
峙,園居寧世與相忘”, 上下聯首兩字相結合便正是“鰲園”, 步入園門 便是50米的長廊,左右兩邊鑲著青石鏤雕,分別刻有中國古代史和現代史,這是整個鰲園石雕群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可謂是上乘之作。各 位團友請看,左邊的這24幅諸葛亮馬前課,據陳嘉庚先生解釋,這是諸葛亮早就對清代政府、民國成立、抗日戰爭以及毛澤東領導人民革命取得勝利的預卜,他相信這不是迷信而是先知,表達了他對共產黨、毛主席的信賴和熱愛。
團友們請隨我前行,走到長廊的盡頭,可以看到頗具特色的―影雕。這些―影雕是福建省惠安縣近年來新開發的石雕新工藝,由于造型細膩、逼真,有如攝影圖片,故名影雕。請各位來賓往上看,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集美解放紀念碑,這是鰲園的主體建筑,陳嘉庚先生獨具匠心,將碑高設計為28米,象征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至1949年新中國誕生所走過的20xx年歷程,展現了陳嘉庚先生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赤子情懷。
各位團友請看這“集美解放紀念碑”這幾個蒼勁有力、飄逸豪放的文字,誰能猜出這是哪位領袖所題嗎?它是1952年五月十六日毛澤東主席所書的,再看這碑文,由284個文字組成,它是陳嘉庚先生于1952年九月十二日所書。 轉過屏壁右側向前走,前面就是陳嘉庚墓,整個墓呈龜形,龜在中國民間是吉祥、長壽的象征。當年在陳嘉庚設計鰲園時并沒有設計自己的墓,到1955年時,一位參加建設鰲園的雕刻家認真地向陳嘉庚建議,這塊大石頭伸向大海,如果地此建墓是最佳位臵,后來陳嘉庚先生經過多次勘察,認為北面靠山,面向大海,視野開闊,是一塊風水寶地,他覺得,在他百年之后,能夠安息在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集美解放紀念碑的身旁,他走得安心,他還認為,他逝世后骨肉融入故鄉的大地,與父老鄉親朝夕相伴,實現了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鄉”的夙愿。墓周圍的石雕,描繪了陳嘉庚先生一生中平凡而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
各位團友,我們今天的游覽到此結束了,鰲園就像一部百科全書,集政治、經濟、歷史、社會、文化、教育、藝術為一體,也是我們陳嘉庚先生用最后十年建造的一座溶入他強烈愛國情懷的豐碑,這一切不知給您們留下些什么印象呢?不知小林今天的講解是否讓您們滿意呢?如果有機會,小林希望您們下次再帶上親朋好友,讓我們再次相聚廈門、相聚明天美好的未來!最后謝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持與信任!
有關福建鰲園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旅游觀光。我是旅行社的導游。我姓王,大家叫我小王或王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王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畬、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聞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橋梁、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游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