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必然是在大年三十嗎_除夕的知識大全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農歷歷法中指每年農歷全年最后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一年之中人們除舊布新、祈福禳災的日子。小編整理了除夕夜必然是在大年三十嗎_除夕的知識大全,歡迎借鑒參考。
除夕夜必然是在大年三十嗎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大年初一前夜。翻開農歷日歷,你會發現有些年份的臘月二十九后面緊跟的便是春節,竟然沒有我們常說的大年三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還是要從歷法的規則上講起。
我國的歷法一共分為3種,分別是:陰歷、陽歷、陰陽歷。其中陰歷被稱為月亮歷,是按照月亮的月相來推算的歷法,我們平時所說的回歷就是陰歷的一種,它一個月的時間約等于月相的更替周期29.53天。而陽歷被稱作太陽歷,是指按照太陽運行規律安排的歷法,比如中國的公歷,它的一年約等于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約有365.24天。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歷史溯源“除夕”起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記載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邪鬼。這就是“除夕”節令。最早提出“除夕”這個名稱的,則是西晉的《風土記》。
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飲食文化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蠔豉等,因為“發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貼春聯
春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平仄合律、對仗工整,用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余亞飛《迎新歲》稱:“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于楹聯的一種。
祭祖
據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民俗專家:因為是整晚不睡覺,人們要打起精神強坐,所以在北方俗語中稱為“熬年”。為了阻止人們除夕睡覺,民間還形成了一種禁忌,說如果這晚睡覺,第二年身體就不好。守歲是為了強固身體,延年益壽,在古代,守歲還是為父母或老人祈壽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堅持守歲。如今守歲習俗還很普遍,不過人們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點新年鐘聲之后就休息了。
壓歲錢
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守歲錢等。 年夜飯之后,長輩會發壓歲錢給晚輩,因為是用紅色的信封袋(紅包袋裝),故又稱紅包,中國古代也有用紅線將一百個銅錢串成一串外形類似麥穗,表示長命百歲。其中一個說法是歲與“穗”同音,在一些廟宇,會有不少信眾等待上頭香,插上新年廟宇香爐的第一炷香,據說代表吉利與神明一年的護佑。
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派發,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或衣服兜里。壓歲錢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只能給雙數,不能給單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壓歲錢也是水漲船高,少則幾百,多則上千上萬。民俗專家表示,壓歲錢原本的意義是表達長輩給晚輩的祝福,它的象征意義遠超其實際價值。如果單純比壓歲錢多少,并以此作為收受年禮的手段,是對民俗的背離。
踩歲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