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習俗(精選3篇)
除夕習俗 篇1
家鄉的春節,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而且也很長。從臘月二十幾就開始忙活了,買春聯辦年貨,街上自從二十六七號就開始非常擁擠,動不動就堵車,這可是農村的街上少有的繁華。
那月剛開始,家庭的主婦們就開始腌臘肉了,臘肉里的菜,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食,全都是一再漲價,但卻無法掃去人們的雅興。
到了二十左右,外出打工的人基本上全部都回來了,帶著從外地買來的年貨,高高興興的回家過年了。
最熱鬧的要數大年三十,那一天,人們一大早就起床,農村的人大都是那種類似面粉熬出來的糊狀的液體用來貼門對(春聯),還是街上的人直接,都是用紅膠布貼的門對,更有隨意者甚至拿出透明膠布貼的,貼春聯還是一樣習俗,不知別處有不?就是倒貼“福”字,預示著福到人間,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盼望,供桌上拿上幾支香,點燃了紅蠟燭。
近十幾年,由于電視的普及,每年還有春節聯歡晚會,不僅有相聲、小品,還有歌曲,最為主要的是,還有各地老年人最為喜愛的戲曲和兒童最為喜愛的童謠。這樣全國人民都能夠欣賞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了,而且還有電視直播呢!
人們看電視的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為了守歲,過了十二點,還有吃雞蛋放鞭炮呢!小時候常聽媽媽說守到十二點的話,考試就可以考100分,可是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守了之后考不到100分,反倒是沒守的那年反到是考到了100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過了年三十,一般春節早上都要吃湯圓,里面還有錢呢!地上也會撒上有不少錢。吃完早飯,人們穿新衣去拜年,每到一處,孩子們的口袋都塞著大把大把的糖果,手里還捏著個紅包,可不高興?
家鄉的除夕夜令人難忘,我曾不止一次的想過:無論走到哪里,如今無論忘記什么,我也不能把家鄉的春節前夕的除夕夜給忘記!
除夕習俗 篇2
早晨,陽光悄悄地進了屋子里。我揉了揉眼睛,看看時間還早,就翻了翻身準備繼續睡下去。忽然我猛地坐起來,拍了拍頭,小聲咕嘟到:“今天可是除夕啊,我怎么忘了!”
因為這天是除夕,家家戶戶都早早起了床。吃過飯,幫我們家弄對聯的大爺來了。看著大爺正分開那些還未弄好的對聯,我也躍躍欲試。在我和大爺的合作下,圓滿完成!接下來是貼對聯了,我們還幫助了附近的鄰居呢!其中有一位老爺爺最讓人印象深刻,他家的對聯和我們與眾不同,那些對聯都是他親手寫上去的。字體龍飛鳳舞、筆力勁挺,簡直比電腦打印出來的好多了!更是有一家小孩,見我們將“福”字貼倒了,奶聲奶氣的地說:“不對不對,這個字倒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不知不覺,太陽幾經高掛在天上,在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呢!回到家,媽媽和姐姐早已和好面,正在包餃子哩!瞧,這些餃子由外到內一圈一圈地擺放著,這俗稱是“圈福”。說起餃子,那可是有由來的。從前有一位叫張仲景的“醫圣”,在一次冬天見鄉親們饑寒交迫,耳朵凍僵潰爛,他讓弟子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后撈出切碎,用面皮包住。想鄉親們吃后兩耳發熱,寒氣頓消。最初的餃子便是這么來的。
悄悄地,夜幕降臨,無數的星星撒滿了空中,銀光閃閃,美極了!一家人都圍在桌子面前,吃香噴噴的年夜飯。大家磕著瓜子,看著春晚,外面的星星也一閃一閃,準備迎接著最讓人興奮的除夕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在我們這兒,可有點不一樣哦!當鐘轉向十一點半時,屋內沸騰了!奶奶焦急地說到:“快快,下水餃。快快,擺好鞭炮……”于是有的在下水餃,有的在擺放鞭炮,還有的在點香燭,以“敬天”之意。“五、四、三、二、一”鐘指向十二點,我們準時放鞭炮。在同一時間,整個山村每家每戶都在放鞭炮,整個天空頓時亮起來了。瞬間“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如像爆豆一樣的聲音,如同星星般的紅點一顆顆炸裂開來,連成一片,響成一片,已經分不清是誰家放了。一時間,整個山村,籠罩在歡樂的海洋中!弟弟蹦著,跳著,拍著手高興地說:“哦,過年啦,放鞭炮啦!”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由得讓我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夢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不就是描寫現在這樣的場景嗎?
從十二點到四點,鞭炮聲連綿不斷。除夕匆匆而來,又匆匆而走。而我們,又長大了一歲!
除夕習俗 篇3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度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說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獲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里。同學們,說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說,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后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余慶,嘉年號長春”。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再遠的游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準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聽著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據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著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后。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