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精選3篇)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篇1
傳統節日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和演變,重陽節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登高望遠欣賞美景的等活動為重陽節增添了氣氛。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1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2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3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篇2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關于重陽節的起源,梁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曾拜一個叫費長房的道士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有難。”桓景大驚,急忙請教避難解救之法。費長房說:“你快叫家人做紅布帶,里面放滿茱萸,扎在手臂上,一同去登山,再喝點菊花酒,便可以免去此災難。”桓景依言照辦。
傍晚他們回家一看,發現家中“雞牛犬羊,一時暴死”。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的習俗就逐漸形成了。這個故事雖不可靠,但可看出東漢時重陽節習俗已非常盛行了。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可見重陽節的活動與登高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認為重九有災,登高可以避禍免災。重九有災的說法與玄理有關。古人認為九是數之極,到了盡頭自然要歸一了。在卦卜數術中,九是代表由盈轉虧、由盛轉衰的不吉利數字,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利,必有災禍降臨,因此最好登高避災。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篇3
重陽節的來源:
關于重陽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等等活動。第二種說法是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到唐代則正式定為節日,后來慢慢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的重陽節。
重陽節的禁忌:
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相傳這一天也是大兇日。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兇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有理由相信,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兇轉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兇氣、戰勝兇氣而設立。所以在這個辟邪的日子里,不適合說節日快樂,而是說身體健康或者家人平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
賞菊花。菊花和重陽節有很深的關系,重陽又稱之為菊花節,所以,在重陽這兩,賞菊花成了首要的習俗之一。
登高。這是我們在古詩詞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陽又稱為登高節,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
插茱萸。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重陽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茱萸雅號“辟邪翁”,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放紙鷂。這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在國內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紙鳶的習俗。
吃重陽糕。重陽的飲食之風,除了飲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當然這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喝菊花酒。因為菊花被稱為“長壽之花”,所以,在重陽節這天就產生了喝菊花酒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