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義 | |||
拼音 | shě shēng qǔ yì | 簡拼 | ssqy |
近義詞 | 以身報國、舍身求法 | 反義詞 | 茍且偷生、貪生怕死 |
感情色彩 | 中性詞 | 成語結構 | 連動式 |
成語解釋 | 舍:舍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 ||
成語出處 |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
成語用法 |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 ||
例子 | 舍生取義兮捐微軀,誰云女婦兮夫弗如?(明·李昌祺《剪燈余話·鸞鸞傳》) | ||
英文翻譯 | prefer honour to life | ||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后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仆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里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舍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仇的意愿。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讓甘愿舍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舍生取義”的成語。 | ||
成語正音 | 舍,不能讀作“shè”。 | ||
成語辯形 | 生,不能寫作“身”。 | ||
成語辯析 | 舍生取義與“殺身成仁”有別:舍生取義側重于形容為正義而死;“殺身成仁”側重于形容為忠誠而死。 | ||
產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