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 | |||
拼音 | dāng rén bù ràng | 簡拼 | drbr |
近義詞 | 義不容辭、理所當然 | 反義詞 | 推三阻四、臨陣脫逃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
成語解釋 |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 ||
成語出處 | 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 | ||
例子 | 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當仁不讓。(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 ||
英文翻譯 | not dedin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 ||
謎語 | 不拒絕好事 | ||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孔子主張施行仁政,為人要有仁義,孔子回答學生子張說做到恭、寬、信、敏、惠等五點就做到了仁。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惰之心叫敏,沒有苛刻之心叫惠。為人應該當仁不讓。 | ||
成語正音 | 當,不能讀作“妥當”的“dànɡ”;不,不能讀作“bú”。 | ||
產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常用 |